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经验研究中常常会发现,女性学者偏好选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女性话题。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趋势发现,性别与研究方法偏好之间只是阶段性的相关;诸如父权制、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等“想象的他者”是女性学者构建理论解释的重要切入点;而研究关系中,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情感剥削”与研究客体对研究主体的“权威依赖”,对于具有“天然优势”的女性研究者亦不能幸免,继而引发了对质性研究本土化及学者自省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针对社区治理中女性干部比例越来越高的现象,学界存在结构取向和文化取向两种主流解释。这两种解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结构取向的解释强调女性气质、能力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契合,但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女性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动性;文化取向的解释强调传统性别观念阻碍了女性参与社区治理,但缺乏对性别观念分化和变迁的深度考察。更客观深入地理解社区治理的“女性化”,需要避免任何一种单一化的解释路径。当前,我国城乡基层治理的环境、任务正在发生快速改变,这些变化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元素,从而打开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制度理论、文化理论是西方解释政府信任起源与影响因素的两种竞争性理论。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波、第三波数据,本文检验了两种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解释效力与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制度理论对我国政府信任具有良好的解释效力,但是不同制度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和变化,制度绩效与政府信任的线性关系趋于复杂;文化理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低估,从文化视角解释政府信任应当关注公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也验证了我国政府信任的结构差异和非均衡特征,有关政治代表性信任与行政执行性信任的区分,提供了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任结构分化的有效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同时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政府信任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男女间真正的平等 ,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理论认为 :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 ,是“社会体制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女性”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特征而自然产生的。其分析方法要求考察女性与男性面对的不同的社会现实、生活期望、经济环境等因素 ,分析社会公共政策对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影响 ,尤其是可能给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而修改社会公共政策 ,以期消除男女之间的实际不平等。我国 2 0 0 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仍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规定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平等的权利。但以社会性别平等理论来分析审视现行婚姻法 ,其结婚、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离婚等具体制度中 ,某些规定仍缺乏性别意识 ,并不能真正使女性获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法律保护 ,特建议从社会性别平等的角度对立法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探讨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问题,不能局限在家庭暴力现象的表象上,应将研究的关注点扩大到传统性别文化上来,讨论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与家庭暴力之间的关系,认识被传统性别文化建构的男女两性气质以及家庭暴力流行话语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厘清这一点,有助于人们保持对家庭暴力的敏感而不会成为“前暴力”的共谋者。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中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是女性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阵地,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的主题主要有:女性文学研究与中国社会性别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女性文学中"中国女性故事"书写、女性文学中关于当下的诸多性别问题的探讨、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研究以及对性别史的反思、女性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当代影视文学作品的性别意识形态研究、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地域性女性文学研究、乡土女性文学与都市女性文学研究等.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还需要关注国外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文化批评和方法研究等主题.  相似文献   

7.
1995年,康奈尔在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了“多样性男性气概”及“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概念及框架,但却缺少对于“女性气质”相关概念的适应性研究;我们将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矩阵理论引入康奈尔的理论框架,从而在新的框架中,使“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补充;而异性恋欲望则成为性别矩阵中联结“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原生民”,青少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选择与使用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思路,以电视与手机媒体为例,采用详析模式的研究方法,得到影响青少年电视媒体选择与使用的主要变量是性别与学生两个变量,非学生群体的电视接触高于学生群体,女性青少年的电视接触高于男性青少年;影响青少年手机媒体选择与使用的主要变量是年龄与学生两个变量,在非学生群体中,不同年龄组的手机使用体现出了差异,而学生组则在几个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女性学经过数十年积累,学科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社会需求、学科范式转型、已往研究积淀3个维度进一步凝炼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知识领域等重要问题.从女性学创始者的初衷、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女性""性别"是女性学的标志性概念,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昭示着女性学学科制度的核心问题.女性学的"元问题"和研究对象不是女性,而是"有性别的女性",由此,女性学的知识领域围绕女性性别的社会、历史、文化建构及其"有性别的女性"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特殊存在展开,使它成为关涉自然、社会、人文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0.
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参与,性别意识是构建平等性别秩序的重要基础.从性别意识出发,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及社会性别理论,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投票选举行为对性别意识在女性政治参与中的作用进行定量研究的结果表明:(1)性别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即性别意识越强的女性其政治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11.
对“中文期刊网”上1994~2005年间发表的关于“社会性别”研究的346篇文献的量化分析表明;研究文献的数量从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研究日趋理性;研究的诉求从理论引介到本土化和主流化;研究涉及多学科和领域,反映了社会性别的“概念工具”价值,其中教育和社会领域的研究较多等。社会性别研究中还存在不能真正采用跨学科研究、我国关于性别和教育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都很有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国际信任——基于东亚信任形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际信任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两大路径提供了信任生成和变化的不同解释,但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国际信任的文化理论解释.文化与国际信任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议题,即作为影响因素和背景的文化如何影响信任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作为文化变量和理论的信任的特性是什么.借鉴中国社会心理学关于文化信任的研究,本文提供0种国际信任的文化模式,探讨同质性、关系基础和关系交往三种影响变量如何产生身份性信任和交往性信任.冷战后中日和中国—东盟国际信任的生成过程表明,国际信任的形成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性选择过程.其中,由于关系基础未得以改善,中日始终受困于先赋性不信任,而中国—东盟之间的国际信任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倾向于特殊信任而非普遍信任.文化与国际信任研究揭示的是国际信任的社会逻辑,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中国对外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年龄在12-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性道德是指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在对待和处理异性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比如,如何正确对待男女性别的差异;如何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处理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如何正确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等等。中学生性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男女交往,互尊互爱;端庄稳重,自尊自爱几个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理论是研究家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一个重要角度,它对家庭暴力的产生给与了一定的解释,并在救助、防治、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用。同时,从社会性别角度探讨家庭暴力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对家庭暴力的界定过于绝对化,仅强调男性霸权对女性的控制;它可以解释部分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但该理论的忠实拥护者过于强调其作用,忽略了其他如个体、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正因为定义和解释的狭隘,在应对家庭暴力上,社会性别理论的方式也显得可操作性不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具有规模小、治理不规范、有影响力的组织数量不多和受到政府诸多约束、慈善文化色彩不强等特点。从理论和现实分析层面究其发展困境形成原因,“组织外形化”“支配性功能协作关系”理论来解释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从内部生存制约因素、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监督、法律体系建构等方面来探讨。因此,要走出发展困境,需探究统一培育、政府支持、市场化、三方合作、综合五种发展模式;发展策略主要集中在与政府之间关系、组织能力建设、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当前,学术界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侧重于提出“理想型”的理论模型;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呈现“流于形式,隔靴搔痒”症状;研究方法存在国外经验理论“水土不服”,本土空洞化的理论概述居多,实证性的研究缺乏。  相似文献   

16.
在摒弃性别歧视,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在批判和矫正性别歧视的同时,不能尊重和满足人类性别关系的本相。性别和谐是一种基于“不同而和”与“和而不同”双重理念基础上注重性别个性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方式。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自然主义女性观提出要尊重男女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基于差异达到的性别和谐。这一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主题下性别和谐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以672名小学儿童的母亲为被试,考察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女性受教育程度与母亲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和农村儿童的母亲对子女的支持行为、不支持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开始让孩子单独睡的时间以及亲自带孩子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女性受教育程度、儿童的性别仅对某些母亲行为有影响.最后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母亲行为的相对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损伤的发生与季节、休息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致伤方式方面的关系。方法:对1178例损伤病例分别从季节、休息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致伤方式几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损伤病例资料显示,损伤案件在夏秋季节与冬春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1;休息日与正常工作日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女之间、青壮年与其他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初中、小学、文盲、高中文化程度与大学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致伤方式以拳脚方式与其他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1,伤情程度以轻微伤为主。而轻伤以上案例则以管制刀具、酒瓶比例较大。结论:损伤案件多发于气温较高及娱乐时段,以青年男性为主,且损伤群体文化程度偏低,损伤以轻微伤为主,以拳脚最为常见,但相对严重的损伤则以管制刀具、酒瓶等工具为主。  相似文献   

19.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是以研究性别平等理论、妇女问题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主要刊登以探讨性别平等理论、女性与社会发展、妇女史、女性文化、国外女性/性别、女性与法律、女性教育、家庭问题事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稿件优先刊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城乡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的城乡分布呈现不均衡的现象。据天津市 2 0世纪 9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调查及相关资料显示 ,在城市、环城和农村三个地区中 ,作为联结城市与农村过渡地区的“环城地区” ,已成为青少年犯罪较为独特的地区 ,其较高的犯罪率与犯罪的暴力性特征相对明显。而从城市与农村地区青少年犯罪的比较看 ,犯罪人的年龄、性别、犯罪类型及被害人等方面的传统差异依然存在 ,异质性特征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