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开展主体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大趋势“主体”是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有意识的特殊客体。因此,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被认识被教育对象时,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面对的不是消极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同样也属于主体的特殊客体。既然学生也是主体,那么,学生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接收器”,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发射器”,学生获得信息(知识)是通过交互式实现的。在我…  相似文献   

2.
与马克思主义诗学反映论的重再现、追求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认识相比较,毛泽东的文艺反映论虽然也着眼于形似的模仿成分,但更多地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感兴”意味;虽然也讲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认识,但更强调在主客体的同化中主体(作家)作为客体(人民)的“代言人”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虽也涉及形象认识的真实性,但更侧重于情绪情感倾向上的正确性。因此,毛泽东对文艺反映论的主要贡献是赋予其以中国化的民族形态,强调文艺反映的情感性  相似文献   

3.
张载的大心说是其重要的为学工夫论,认为人不应止于见闻之狭,而应该“大其心”。所谓“大其心”即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德行,体认到主体之“我”与客体之“物”统一于天地共有的本然之性的过程。这一阶段,既是学者尽其心的阶段,也是学者尽其性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成圣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张栽的大心说是其重要的为学工夫论,认为人不应止于见闻之狭,而应该“大其心”。所谓“大其心”即是通过涵养自己的德行,体认到主体之“我”与客体之“物”统一于天地共有的本然之性的过程。这一阶段,既是学者尽其心的阶段,也是学者尽其性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人之成圣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界定女性主体性是女权主义的核心问题。追溯主体性在女权主义史上的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现代女权主义还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对女性主体性追求的同时都陷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结合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女性主体性:一是个体层面,二是社会层面。从主体间性来把握主体性可以克服女权主义的二元客体困境,最终实现两性“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喜剧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西方不少学者曾探讨过喜剧的本质问题,形成了诸种学说。国内学者多数赞成将其概括为“主观论”、“客观论”两大类。关于中国古典喜剧鉴别标准的见解应该在于:从审美主体角度看,喜剧创作者应该具备“喜剧精神”,包括反思能力和生命意识;从审美客体角度看,喜剧作品应该具备“不和谐”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7.
同一认定是主体对客体之间有无同一性所进行的辩证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侦查中,同一认定主要是确定诸客体特征是否相互一致、能否归于同类、是否属于自身;同一认定基础在于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客体的特征属性;同一认定,价值本身在于其结论的证据性,价值有无取决于其结论与案件事实关联性的有无,价值高低则取决于其结论与案件事实联系紧密度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社会文本”所再现出来的“女性形象”,相当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女性相关角色的定义与认知。近几年来,在媒介中造成热门话题的女星写真集,其文本中所再现出的女性形象与性意识,是否能脱离男性观点的女性既有形象,而展现出一种女性主体的能动性,是主要的研究焦点。考量“风格”和“内容特色”两个条件,进行符号学分析发现,写真集中所展现出的女性特质与女性性意识具有4个特点:1.柔弱、迷惑无助、服从与被动的女人形象;2.被窥看的客体,以满足窥看者;3.文本里充斥着阳具象征物,女性在里面仍被视为性玩物;4.看似多元互异的女性风貌,其实大多是社会里既定的女性形象。文本里所再现的女性形象,正如反色情女性主义所说的,是社会里性别权力关系不平等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认识是主体的行为。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产生和进行的.随着人类实践──认识领域的日益拓展和深化、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使得认识中主体因素空前突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认识理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认识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也就是对作为客体存在方式和状态的信息的反映。客体通过信息对主体发生作用.主体也通过信息与客体建立联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离不开信息的传输、转换和反馈。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更离不开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和重组。对客…  相似文献   

10.
1995年,康奈尔在性别研究领域提出了“多样性男性气概”及“支配性男性气概”的概念及框架,但却缺少对于“女性气质”相关概念的适应性研究;我们将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矩阵理论引入康奈尔的理论框架,从而在新的框架中,使“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不仅相互区别而且相互补充;而异性恋欲望则成为性别矩阵中联结“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很多学者由于拒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不仅在自身的研究中偏好走极端,而且偏好用“断裂性”思维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研究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到处都充满着冲突,从其概念特征、理论性质、到分析方法和功能上,都存在着“虚假与真实”、“科学与伦理”、“非社会学分析与社会阶级理论”、“批判与辩护”等“冲突”。正确认识这些“冲突”的实质,不仅有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而且有助于借鉴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重视学生在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陈泓焦献民近几年我国教育界就教育的主客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三、教师学生同是主体(“双主体论”)。①笔者从争论中受到了启发,拟变换角度,从我国的教...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国内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诠释;二是理论界学术界的研究。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界定主要是从建设道路、建设事业、理论体系、政治旗帜等方面加以阐释;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诠释,具体包括思想理论、价值体系、发展道路、制度设计等方面。在研究视角上,既有整体性的研究也有差异性、特殊性的研究,还有过程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说服教育”是重要的讯问方法之一,人们对其研究和探讨的论述较多,但很少从动态角度去把握这一方法。本文在进一步分析说服教育法的实质,构成的基础上,阐述了讯问主体与客体在说服教育过程中的特有作用,说出了强调了讯问客体的能动作用和主客体作用的辩证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了动态把握“说服教育”法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学方法论原理》一书藏巧思于弘论,寓灼见于钩深。法学方法论是一门以反思为特质、对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问。关于方法论研究对象,作者提出有四类,即方法及其内在结构和外部关系,客体及其表述之间、客体的表述与主体之间、客体的表述本身以及客体和主体等方面,研究的主题、目的,研究主体的特性。作者认为,法学研究的一般思路需要经历法学疑问、法学假设和法学假说直至法学理论的形成,其中假说是理论构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你与我”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外在性,以人为主,自然为客,认为理性认识是达于客体的桥梁。而你与我的关系则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并无主客之分。人与自然相互养成,互为目的,人在自然当中存在,自然是人延长的肢体,人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物我两忘,互相在对方的存在场中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合法性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解释,而通过社会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合法性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尝试。通过对合法性概念的主体、客体、内涵的清晰界定,并确立相关测量指标,而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发现,治理、权利、福利是影响合法性最重要的3个变量。同时,在研究中还评价了“希望”等因素对合法性的影响,对传统的合法性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也有助于学术界对合法性资源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的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名篇。利用格雷马斯建立的结构语义学和符号学理论,可以挖掘主体振保与客体娇蕊之间、主体振保与客体烟鹂之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关系,通过对这两对主线关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关系的呈现,可以揭示出传统的性观念、婚姻观念、民族观念对男性选择婚恋对象的影响。主体振保对两个客体娇蕊与烟鹂的取舍,反映出在男性掌控的爱情和婚姻关系中,女性窘困的生存条件、爱情缺失的婚姻境遇以及自我意识的丧失。振保母亲辅助者与反对者的双重角色,也反映了其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捍卫。通过对张爱玲价值观念的深层解读,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于振保是抱有同情的,对于娇蕊和烟鹂其态度不同,对娇蕊是潜藏着赞扬的,对于烟鹂则是哀其不争。  相似文献   

20.
恐怖分子人格之养成可视作一个“一体两面”的过程:一方面,作为社会化的客体,个体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通过接受恐怖主义组织领导层的教化与规训,了解和掌握恐怖主义固有的行为规范与知识经验,进而形成遵从于首领、领袖或者“英雄人物”的指挥、命令的习惯;另一方面,个体又是作为社会化的主体,通过能动地学习与模仿恐怖主义典范,积极地将恐怖主义的思想体系与意识形态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认知确信,从而形成特定的、符合恐怖主义要求的个性特征。在个体作为社会化的客体接受恐怖主义教化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化的动机、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在个体作为社会化的主体主动将恐怖主义观念内化的过程中,生理、动机与社会环境是可能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最终,在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下,恐怖分子在主观上成功地建构起“我们”与“敌人”之间二元对立的逻辑结构,确立了“暴力是消解这种对立冲突的唯一途径”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