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月中旬,由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苏州市举行。来自祖国内地、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同时,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苏州的建筑、园林以及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坦陈己见,相互借鉴,在参观考察中神情专注,气氛活跃,表达了海峡两岸三地的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共图中华文化发展的真情。出席研讨会的有全国…  相似文献   

2.
易靖茗 《台声》2014,(1):68-68
2013年12月7日,为弘扬中华文化,强化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两岸文化互动,由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和中华将军书画院共同发起的“两岸情·心连心——中华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展暨研讨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3.
李路 《统一论坛》2005,(4):58-59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金秋北京,是一年最好的时光。在这收获的季节,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开幕了,来自海峡两岸文化界的人士聚集一堂,共同研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对于弘扬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代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向台湾中国文化统一促进会和全体访问团成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大陆书画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台湾中国文化统一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研讨会”,先后在北京、台北、合肥、昆明、南昌举办,历时10多年,越来越受到海…  相似文献   

4.
李林 《协商论坛》2014,(4):41-41
4月4日,西平县政协主办“中国·西平第二届中华母亲节暨母亲文化研讨会”。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创会会长、著名文史专家李汉秋教授及来自北京、山东、山西等地以及我省各地的50余名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经过充分研讨和协商,达成坚定不移地推动设立中华母亲节、持续深入地开展母亲文化宣传活动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1)
正5月25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2017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40余位来自海峡两岸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出版业如何携手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业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贡献、责任与担当;数字化时代中文出版物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等议题,谈合作话交流。"面对新的产业发展环境,两岸  相似文献   

6.
尚道 《台声》2006,(10):41-44
一个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是与经济、环境、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人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丰厚资源,也始终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走向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共同拥有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是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文化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愿望的良好载体。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两岸有识人士的共同心愿。9月6日,“2006年京台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7.
吴亚明 《黄埔》2012,(5):61-65
6月 一、两岸书法交流展在京举行 6月1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两岸书法交流展览”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两岸百幅墨宝共同展出,以促进两岸人文艺术的交流,携手发扬中华文化与书艺国粹。  相似文献   

8.
1995年5月23日至26日,贵州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在贵阳举行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领导共90余人与会,会议收到论文50篇。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浩瀚博大,如何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积极倡导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宁黎黎 《人权》2006,5(5):F0003-F0003
8月21日,由中华女子学院法律系和中华女子学院妇女人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就业性别岐视及其救济机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及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哈佛大学等50余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文化为什么曾经“失魂落魄”记者: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尽管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中华文化的“自信力”、文化的“根”,这一百年来用您以前的话讲,似乎“失魂落魄”了,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紧密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实施“讲一点中华文化故事,创一点玉泉文化作品,传一点民族精神精华,做一点中华美德行为,赞一点传承文化榜样”的“五个一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实践、探究、考察、寻访、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在推进“五个一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玉泉区坚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20日至22日,由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协办的“茗谈中华传统文化——百脉通流炎黄血、未曾相识已相亲”座谈会在北京香山举行。来自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的华人学者共5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中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为此,本刊特刊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韩启德教授在“茗谈中华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欢迎辞。  相似文献   

13.
以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由北京市台办与文化部所属中华文化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一脉中华文化北京——海峡两岸文化节暨京台文化周”2005年10月22日至28日顺利举行。  相似文献   

14.
观点摘编     
提倡和谐文化不是回归传统文化有观点认为,中华文化是和谐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斗争哲学”,现在就是要用中华和谐文化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对此,  相似文献   

15.
许默涵 《群众》2023,(22):68-69
<正>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于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的中国逻辑,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特定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和方法论,如“正名”“推类”等逻辑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愈发凸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2月22日,汕头市委台办、市委统战部和汕头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理论座谈会”,海峡两岸上百名专家学者和台商代表会聚汕头,从历史地理、考古发现、文化习俗、宗族信仰等方面阐述和论证了海峡两岸历史同根、文化同源的渊源关系,以史实批驳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言行。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与凝聚力必将推动两岸的统一 台湾的文化源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连,是中华文  相似文献   

17.
去年金秋的广州,秋风送爽、菊花盛放,粤台港澳四地的专家、学者聚会在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出席1995年“粤台港澳文化交流研讨会”。这个研讨会为期四天,其主要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与道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接轨”等。 广州市对这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市委书记高祀仁、市长黎子流等出席了开幕式;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也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增进了四地学者的交流,密切了四地文化与经济的交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著名讲话中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里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的科学概念,深刻阐明了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着力强调了在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要注重发挥这一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也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指明了方向。 中华文化多元整合的特征促进了民族…  相似文献   

19.
正关注度:6.8活跃度:7.4影响力:6.7综合得分:6.94学术界反思新文化运动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各地学术界召开了不少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学术会议,不少学者对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倾向进行反思,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者共识。有学者表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文化,而是一种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体文化创造";还有学者坚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文化,实质既是“文以明道”的结晶和经典:也是对“文以明道”的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本、之基、之根,就是“文以明道”,以此安邦、治国、建国、兴国、强国。“文以明道”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也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铸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