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非 《法庭内外》2011,(5):8-10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则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推进及"天价"宠物狗的不断出现,狗已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特殊侵权关系中倍受瞩目的一个法律构成要素,"车狗相撞"事故不断上演,"天价"狗损害赔偿纠纷问题日益普遍和突出。当前,"车狗相撞"赔偿问题存在法律盲区,"车狗相撞"事故性质难认定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新问题,本文拟对"车狗相撞"事故性质问题作些探讨,希望对"车狗相撞"法律纠纷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宪法层面,"省管县"体制改革虽然具有合宪性基础,但其在各层级行政机关行政权限配置上缺乏明确规定,产生了一定的法律冲突,即:在法律上,立法的缺失、法律规范的缺位、政策先行的困境等给"省管县"体制改革带来的法律冲突。为此,制定或修改法律以及选择性执法将成为"省管县"体制改革法律冲突解决路径在不同情境和不同阶段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吴鹏祎 《法制与社会》2010,(30):293-293
法律正义在中外自古都是一个高度抽象、有着丰富涵义的词汇,它以一定的法律价值给予说明。"正义"虽然也是法律的价值,但它是对作为正义标准的法律价值进行辩证综合后的抽象性价值。与作为法律正义标准的各个法律价值相比,"正义"是更高层次的价值。法学界通常把法律的正义价值与作为法律正义标准的各个法律价值作同位概念看待,这是一种概念使用上的逻辑错误,"公平"与"正义"并用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无责赔付”之匡正——法律解释方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责赔付"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其中"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因不能在法律规范上全然以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致使"无责赔付"的解释混乱及其规范的合法性遭受质疑。借助法律解释的基本方法,"无责赔付"在法律规范上获得了"无事故责任的赔偿"解释结果,"责任"因此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关系中的阐释更加清晰,交强险立法的完善方向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6.
吕明 《法律科学》2011,(4):3-10
上世纪90年代,在"对抗正义观"的笼罩和驱动下,作为中国法学研究的主流理论,"权利本位说"实际促成了法律实践中的刚性维权机制。然而,刚性维权机制无法有效面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要求。本世纪以来,建立在"动态维稳"话语之上的法律实践逐渐替代刚性维权机制,"调解"的复兴与"能动司法"的提出展现了这一趋势。在社会现实面前,"权利本位说"必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证据,"鉴定"这个法律专业术语在我国清末变法运动中首次出现。它最初来源于法国,经由日本法律传入我国。在比较法意义上,"鉴定"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概念与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言"概念可以形成大致的对应关系,但由于诉讼结构上的差异,其区别在于"专家"的范围上,相对而言,英美法系中的"专家"更为宽泛。在比较法研究中,这两个概念在运用时需要界定,避免大而化之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法律职业化实践教学模式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国内高校法学专业遍地开花,每年有近二十万毕业生,但只有很小比例的学生能进入司法机关或者企业法律事务部,绝大多数学生从事了与法律毫无关系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形势严峻,就业难"几乎成为法学专业的代名词,法学教育离"职业化"越来越远。本文指出建构法学专业职业化实践教学之模式,探讨实现法律职业化的路径日趋迫切。  相似文献   

9.
姜颖 《法制与社会》2011,(8):11+18-11,18
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明刑弼教"一直是儒家推崇的法律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明刑弼教"逐渐成了主流的刑政原则。朱熹对"明刑弼教"原则的阐释和发挥,不仅使之适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很多方面具有新的闪光处。  相似文献   

10.
"严打"就是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的刑事政策。和谐语境下对"严打"进行理性反思,应看到其与人权保障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以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存在冲突。和谐语境下"严打"刑事政策之完善,首先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及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其次,"严打"应由政策向法律转化;最后,"严打"应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杨婧  贾蓓 《法制与社会》2010,(20):181-18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中国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中国法律对公民表达自由保障的缺失,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之一。本文认为完善表达自由的立法和法律实施是解决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孙潇 《行政与法》2010,(9):121-125
在中国语境下,"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问题之争主要不是法律效果争议,而是制度安排争论。在比较法视野中,"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之争是实质的规范效果的问题。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并不意味必然构建囊括动产与不动产相统一的善意取得制度。在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不动产善意取得最终在法典上与动产善意取得区分设计,在"登记公信力"的制度安排下实现"从无权利人处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众人物学术造假事件的曝光使得民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其行为的危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如何有效的防范、遏制抄袭等学习不端行为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最后探讨的是抄袭的识别技术和检测工具。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吴凤友 《中国公证》2011,(1):1-F000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字号当中,"方"象征规则、标准,代表着法律和严谨;"圆"代表沟通、和谐和圆满。公证工作就是要通过沟通和法律服务的手段,使得公证申请各主体在法律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试婚"在我国各年龄阶层,尤其是年轻人之间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试婚"的流行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婚恋观念的冲击,更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关于"试婚"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导致纠纷难以很好的解决,因此本文试对"试婚"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0,(24):288-288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为本,"以孝治天下",使得原本只是一种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孝道"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治文化。汉代的"孝道"贯穿于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于家族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主要依据《汉书》、《后汉书》等基本史料,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孝与法律的融合过程、特点,汉代法制中的孝及其实施状况和后果作了一番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7.
张兴家 《法制与社会》2010,(24):191-191
"再审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监督活动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一种非诉讼监督方式。它是民事、行政检察权的延伸。尽管此种监督方式目前尚无法律明文规定,但在实践中证明,"再审检察建议"作为抗诉监督方式的补充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生活》2011,(1):10-14
一纸宜黄县人民政府为"甲方"的协议,使"宜黄事件"自焚伤亡者的救治等善后问题步入了法律途径。在法律的护佑之下,权威烧伤专家亲自将钟家母女接到北京疗伤,"甲方"也已为她们支付了300万医疗等费用。与此同时,那份作为强拆钟家楼房"合法依据"的裁定,也被归入"自行失效"之列。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律万能"的论调悄然出现。这种论调无疑是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的。本文借助社会学中功能分析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法治本身和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以引导人们走出"法律万能"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王国龙 《时代法学》2011,9(3):12-20
法治中国的法律实践正在发生向"司法中国"法律实践的转向,"司法中国"这一时代主题预示了"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时代"的到来。尽管中国法律方法论的研究还仅仅是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术个案,但以集中关注"司法中国"主题的中国法律方法论在推动中国法律和法律学的研究上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法律方法论研究时代"到来的历史境况下,中国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既需要对现有的研究作一种反思,也需要对未来可能的"缺席"因素作一种前瞻。当然,这种反思和前瞻也期待着各种可能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