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负责人日前宣布,中国今年计划进行6次卫星发射,包括用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实践五号科学技术试验小卫星、中巴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八号通信卫星等。另外,预计从现在起到2005年前后,中国还要发射30颗左右不同类型的外国卫星。中国今年拟进行6次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6,(22)
正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引发广泛关注。如何看待量子通信的现状、未来以及产业化发展,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作了解读。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理论意义上不惧怕任何监听的量子通信,在刷屏同时,是否真正能做到绝对安全、是不是被欧美科研抛弃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资本市场的热捧,更是让不少量子概念"一拥而上"。从对撞机建否的观点碰撞,到对量子  相似文献   

3.
焦点     
中国与巴西联合发射卫星成功 北京时间10月21日11时16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送入太空。火箭发射13分钟后,“资源一号”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火箭继续飞行约40秒后,“创新一号”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第一颗“资源号”卫星于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  相似文献   

4.
志远 《传承》2009,(1):22-23
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将十几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他是国内外公认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卫星之父"。他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  相似文献   

5.
李利 《中国减灾》2003,(1):53-53
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上报的“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于200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发。此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民用航天发展计划,是我国航天计划中五大卫星系列(气象、资源、海洋、灾害与环境、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的建成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及评估的水平。项目第一阶段,2006年前,由东方红小卫星公司负责,先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地面接收及应用系统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系统全部…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8月16日,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卫星以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命名,展现了古代哲学与现代科技两大领域术语的奇妙交叉组合。墨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古代科学家,量子通讯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似乎包含着偶然性;但从中华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深层关系看,则蕴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  相似文献   

7.
航天——“五量一船”游太空 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我国共发射“五星一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2004年,我国计划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9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8.
声音     
“‘探测一号’卫星可以说是 中国首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2003年12月3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永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双星计划”全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第  相似文献   

9.
200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正式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 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 4”方案,即发射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十五”期间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载有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四种载荷。星座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宽…  相似文献   

10.
正新华社·8月17日8月16日凌晨1时40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从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墨子号"承载着在国际上率先探索星地量子通信可能性的使命,并将首次在空间尺度验证已有百年历史的量子理论的真实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说,到2030年左右,中国  相似文献   

11.
小资料     
世界同步卫星知多少? 从1963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起到1983年底,各国共发射了166颗通讯卫星。预计到九十年代初,各国还计划发射一百多颗。目前拥有同步通讯卫星的国家和集团有12个。其中自己创造卫星、用自己的运载工具发射的有美国、  相似文献   

12.
《春秋》1997,(6)
科学家说,人们发现了围绕天王星运行的两颗新卫星,这使天王星卫星总数增加到17颗。最新发现的这两颗命名为 U1和 U2的卫星相当小,直径分别为80公里和160公里,并且部以不规则的倾斜轨道围绕天王星旋转。在通常情况下,卫星都是以环绕行星赤道的轨道运行的。发现这两颗卫星的天文学家之一、康奈尔大学的约瑟夫·伯恩斯说,其中一颗卫星颜色鲜红,表明这颗卫星的表面覆盖着受到来自太空的高能粒子轰击的碳氢化合物。科学家在进一步观测之前,尚不知道第二颗卫星的颜色。伯恩斯在一次谈话中把这两颗卫星描述为“巨大的不规则黑冰和脏东西块”。它们在被天王星捕获之前,环绕太阳轨  相似文献   

13.
公司     
《小康》2021,(1)
正SpaceX星链项目获得8.86亿美元补贴据The Verge 12月8日消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已通过其旗下的农村数字机遇基金,向180家竞标公司发放了共92亿美元的资金,以此支持全美522万户偏远地区家庭和企业接入高速互联网。其中,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凭借公司2015年启动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获得了FCC向其未来十年补贴的8.86亿美元。"星链"计划共发射1.2万颗通信卫星,截至2020年11月底SpaceX完成的第16批卫星发射,已有955颗成功入轨。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府5月26日宣布,将于9月10日发射两颗侦察卫星。这是日本今年第二次发射侦察卫星。即将发射的两颗侦察卫星分别是可以进行精密拍摄的普通光学摄影卫星,及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通过电波来拍摄的电子雷达卫星。据报道,日本发射侦察卫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5月26日宣布,将于9月10日发射两颗侦察卫星。这是日本今年第二次发射侦察卫星。即将发射的两颗侦察卫星分别是可以进行精密拍摄的普通光学摄影卫星,及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通过电波来拍摄的电子雷达卫星。据报道,日本发射侦察卫  相似文献   

16.
减灾动态     
《中国减灾》2004,(11):60-61
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中国第一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起飞约二十四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风云二号C”卫星已经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随即在发射指挥控制大厅宣布,本次发射取得成功,经过一系列控制,“风云二号C”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据称,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为中国首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而此前升空的两颗“风云二号”均为试验应用型卫星。这颗卫星还将替…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七年八月五日下午三时三十九分,在中国西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最后一道指令,火箭载着中国第二十颗人造地球卫星腾空而起.八月十日,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建造过一座又一座的丰碑.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九七○年从这里升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腾空,并准确地返回预定地点;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发射,并准确地飞向太平洋预定海域;中国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将三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是在这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以色列《国土报》援引以色列空间计划负责人的话说,以色列正在研制三颗新的卫星,用于搜集军事情报。以主要依赖军事卫星监视阿拉伯国家的  相似文献   

19.
正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北斗三号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的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完成部署,北斗系统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北斗系统作为我国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工委并转参加"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工作的全体同志: 继"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和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成功之后,你们又取得了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圆满成功,这是参加卫星、火箭研制、发射、测控和各项保障工作的全体人员认真贯彻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