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版权作品的传播方式,因而引起了版权人的极大关注.在"网络时代",如果版权人无法控制网络这种日益主要的传播方式,就等于在版权保护制度上为网络传播开了一道"后门",版权人的利益将从此不断流失.因此,将版权保护延伸到网络空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版权制度受到了挑战。近年来 ,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网络版权侵权纠纷案件 ,使得网络版权保护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市场秩序 ,有必要对网络版权侵权的类型、侵权案件的管辖、侵权纠纷中权利主体和证据效力的认定、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繁荣经济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盗版电子商务产品风靡的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版权保护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版权客体是网络作品,因此其特殊性不言而喻;再加上电子商务的跨地域性和网络的虚拟性,电子商务版权人的诸如复制权、汇编权、改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成了侵权人获得经济利益的交换筹码,所以电子商务版权保护必须以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双管齐下,且需更加重视预防版权侵权的事前预防措施的实施——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同时,需要设立监督维权组织以保证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安全;而事后补救措施除了传统的司法救济外,也可以采用具有灵活性、经济性及效率性等优点的在线诉外救济机制(ADR在线机制)给予救济,如此,方能有效解决关于电子商务版权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品、版权及其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因特网的发展 ,数字化信息的网络流通 ,实行全球化传播已成为时尚。伴随而来的对这类网络环境的信息作品如何认识及实行版权保护 ,也将成为版权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为此 ,笔者从对网络作品的认识、版权权利的具体内容、利用途径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版权领域至今尚无国际商业惯例,有学者主张适用网络法解决网络版权法律冲突。但是网络法方法存在以下缺陷:网络法无法为作品创作人或投资人提供对世权和独占权的保护;在版权领域很难产生国际商业惯例(网络法),在版权保护领域网络法与国家法难以共存。因此,适用国际商业惯例(网络法)解决网络版权法律冲突几乎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鉴商标淡化理论,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从利益衡量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在一定条件下版权人的权利应该让位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从而构成作者所谓的版权的淡化.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促使版权法把技术措施纳入其保护体系之中 ,但随之也使原有的版权领域的利益平衡被打破。对版权人利益的过分保护 ,必然会侵害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 ,技术措施与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不可避免。我国版权法应在保护版权人技术措施权的同时 ,规定其限制与例外 ,以解决其与合理使用之冲突。  相似文献   

8.
版权保护的财产权劳动学说与财产权人格理论兴起于人的理性价值彰显的年代,虽思辨、浪漫有余,但严密性不足;版权保护的工具主义理论则缺乏必要的价值引领.人本主义注重关照感性的具体个体的生存样态,以现实主义面向弥补了理性建构理论的不足.面对技术理性的侵蚀,人本主义在金钱至上、传媒垄断文化市场的当下仍能凸显人的价值.着眼于版权主体利益不均衡状态,人本主义版权保护理念的实现应从创作者和使用者权益入手.在具体制度设计方面,应适当提升网络平台注意义务标准,发挥集体管理组织和版税费率制定组织的作用,确立创作者合同权益的保障机制,并从作品的获取、持有与再创作三方面切入,保护使用者权益.  相似文献   

9.
版权代表的是个体利益,其表现为一种私人权利形式。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代表了广大信息用户即社会公众的利益,表现为公共权利的形式。本文从版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之必要性入手,具体分析了版权保护与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冲突,指出利益均衡是协调两者矛盾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在大大拓展图书馆复制、传承与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版权法运作所依赖的"以人就书"的作品信息传播模式,从而引起来自版权法调整方法的调整,以在图书馆的公益性,与版权保护之间求得新的平衡。图书馆合理使用对其已不适用,法定许可使用也存在诸多限制,第三方在图书馆数据平台上的侵权行为也可能牵涉到图书馆的相关责任。为兼顾版权方、作品使用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方之三者利益,公共数字图书馆应当对作品作出适当审查与分类,拓展授权渠道合法获得相应版权和邻接权,避免因遗漏或不当行为引发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措施使得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使在网络空间,合理使用制度仍然存在法哲学、经济学、宪法学等层面上的合理内核。为此,要对传统的合理使用制度作一定的修订,使其作为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器能在网络空间继续发挥效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转载行为在极大地丰富互联网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侵犯到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平衡网络发展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冲突是解决纠纷的正确思路。应当在明确界定网络转载直接侵权行为的基础上,以责任归结为路径,实行过错推定责任。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一直是知识产权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其中有两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研究:一是把计算机软件纳入著作权法或版权法的调整范围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应当在充分掌握计算机软件特性的基础之上,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其进行保护。二是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规定了软件著作权人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大都是因袭了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保护的规定,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软件本身的特性。另外从保护周期等方面考虑,软件著作权保护中并没有解决利益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私人书信是一种物,所有权人有权依据《物权法》自由处分该信件,包括对私信的转让、抛弃、拍卖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私信原稿所有权人与私信作品的著作权人非同一主体,如果将私人书信作品类推为文字作品及未发表作品范畴,不仅导致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难以适用,且其与公众知识获取、隐私权等制度间的困境亦不易协调,因此,需要在个案中进行利益平衡。在制度设计层面,借鉴国外立法将私人书信作为“特殊作品”予以规定,并专门构造其发表权制度。同时,通过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来完善私信作品的保护,以协调其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作者的著作权、传播者的邻接权、使用者(社会公众)的使用权,三项权利的平衡是立法者的期望。著作权法在保护网络作品著作权人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合理的限制,以平衡网络作品的创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对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限制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发展的必然。应平衡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限制与反限制。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限制存在着尴尬,以网络作品权利限制为视角对网络作品权利限制在今后的著作权立法时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国际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得到快速发展,作品形式、作品使用方式、作品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当作品被上传到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发行和传播时,著作权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传统著作权人希望将其对传统作品的权利能自然延伸至互联网上,互联网上的既得利益者则希望互联网上的权益能得到传统著作权的扩大保护.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给著作权理论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保护网络作品的著作权,成为著作权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息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制度正在衍变。文章探讨了信息网络时代版权保护制度的两大变革。第一,在版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对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作了变革,产生了“通知后责任”制度,也就是其他论著中所说的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制度,在这一点上,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归责原则的变更角度对之进行探讨。第二是版权保护的中心从复制权转移到传播权的趋向,这一点还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文章试图论证这种变革正在发生。在数字世界,控制传播比控制复制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修改的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为理论基础,从加强著作权保护的角度出发,详细具体地论述了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如何认定著作权的归属,充分地分析和阐述了行使专有出版权的各种义务,并对著作权对外贸易中的注意事项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隐私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网络空间隐私权具有新的特点并且其侵权形式更加多样化,为此,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世界各国目前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模式,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规制模式,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值得借鉴.我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保护基础薄弱,应借鉴发达国家立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空间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