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媒体观点《新京报》:防老人走失也该有"寻老"版"安珀警戒"对于走失老人的报案,很少有一个多部门紧急反应、全社会参与的搜寻机制。对于全国走失老人,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数据库。早些建立一个寻老版"安珀警戒",弥补照护老人的机制制度短板,很有必要。《北京晨报》:健全机制让老人不再走失老人走失现象,暴露了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短板。既做到解决问题,又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亟待加大社会养老投入,改善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既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又能防止老人走失,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2.
赵静 《两岸关系》2012,(11):64-65
今年重阳节,一则大陆记者在台北街头采访一位百岁台湾老兵的新闻,在两岸间刮起了一阵不小的"超级寻人潮"。老人一句"最遗憾的是没有回大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落寞?他还能回到大陆故乡吗?台湾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它们为何会如此深  相似文献   

3.
<正>11月17日晚,刚刚入夜的乡村已是一片静谧。周雪梅和扶贫工作队队员借着手电筒的光,匆匆朝旺茂镇三清村朱其军家寻去。他们是来核实群众反映朱其军家有猪场打分却只有40分的情况。一进门就听见了争吵声,60多岁的朱其军情绪激动,和村干部争辩。周雪梅先是制止了村干部,耐心倾听老人的"解释",待他情绪稍稳,她开始家长里短温言软语"拔钉子",老人慢慢放下戒心,配合工作  相似文献   

4.
2017年3月,"头条寻人"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邮件,发信人希望"头条寻人"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当年97岁的台湾老兵胡定远寻找老家四川泸州的亲人。2018年3月12日,"头条寻人"发布了胡定远的寻亲启事。此后一个月里,很多热心人加入了帮助老人回老家的队伍,终于在2018年4月10日,历经曲折,大家帮胡定远找到了四川泸州的亲人。1940年4月,20岁的胡定远在出门买粉条的路上被抓壮丁参军,从此和家人失去联系。77年后,他历经曲折,终于得以从台湾回到泸州,和亲人相认。本文讲述了这跨越77年和3000里距离背后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9,(22)
<正>1月3日13时32分,"头条寻人"发布的一则寻亲消息《台湾九旬老兵上海、江苏寻亲:亲爱的弟妹们,你们在哪里?》引发关注。短短一天之内,台湾老兵赵东发老人就找到了在大陆的两位妹妹。就在兄妹团聚前,老人一位86岁的妹妹于上个月离世。离乡70年,2月28日,赵东发老人终于盼到了期待已久的团聚,在苏州见到了70岁的小妹。那几天,老人还到父母的坟前祭拜,到自己曾工作过的纺织厂旧址探访,并在3月4日返台。  相似文献   

6.
陈未鸣 《今日浙江》2012,(21):58-58
"好人文化"如同一股强大合力,逐步内化为北仑市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彰显人性光辉、传递人间大爱的"送粥奶奶";以"德"为先、关爱百姓的"好医生";10年寻药遍北仑、收集标本济苍生的退休老人;义务修车廿三载、身体力行护文明的"好义工"……一批批"北仑好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精彩诠释了平凡人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并绽放出巨大的能量效应,为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提供了"美丽的指引"。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月4日下午,南京鼓楼广场地下通道口附近,一名老人正打伞走着,突然晕倒在地,呼吸、心跳骤停,生命垂危。一个穿着黑色羽绒服的女子正好经过,俯身清理了老人脸上口中的呕吐物,口对口人工呼吸……急救人员推着车来了,她默默离开了现场。这一举动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1月9日江苏卫视《新闻眼》、1月1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报道此事。"黑衣姑娘,你在哪?"寻人行动随即在南京  相似文献   

8.
<正>乡情是什么?是离家47年后重新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心安,是寻着记忆能一下找到回家的路,是将祖祖辈辈的姓氏、来源整理出来,寻找飘散在各地的亲人……从台湾回来的蓝孝惠老人,用他的经历书写着"乡情",用他的心血践行着"寻根"。月是故乡明那是一栋非常特别的石头楼,花岗岩外墙、欧式红色尖顶,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今年82岁的蓝孝惠就住在位于青岛市崂  相似文献   

9.
正寻子寻亲牵动社会各方关注。各地救助管理机构与走失人群接触机率较高,每年都会救助大量疑似走失人员,特别是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和妇女、未成年人。2016年1月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启用全国救助寻亲网,各救助管理机构依托该网站发布寻亲公告,有效对接社会寻人和受助人员寻家需求,突破了传统寻亲公告在地域、时限等方面的局限。2016年7月4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与今日头条签署合作协议,借助今日头条海量用户和先进技术,选择在  相似文献   

10.
正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不少人都要"掂量一下"的问题。笔者认为,"扶与不扶",体现的是人们的道德水平,无需保险保障,支付宝推出这类保险,不过是一次商业炒作行为,是"哗众取宠",扩大了社会上的"扶老人阴谋论",不利于道德标准的提升。"扶老人险"并不能让人放心扶老人,因为当"扶老人"还是"撞老人"的问题被诉诸法庭后,投保人最高只能获得  相似文献   

11.
正"挟老人险"片面夸大了扶老人被讹的意外事件,是对社会公德的片面消费。支付宝推出的"扶老人险"看似弘扬美德,实则助长对立。此险种看似在保护和救助扶老爱幼者,弘扬扶老爱幼社会公德、美德。然而,这是否夸大了扶老人反被讹这一极少数意外事件呢?"扶老人险"提倡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和解决纠纷,固然不错;但一旦出现老人摔倒或碰倒被扶起的纠纷,却助长了扶老人者非打官司不可的意思,使当事人双方再也没有调解、调和的余地。我们没有必要对扶老人被讹事件夸大其词,更不应该搞一个"扶老人险"来片面消费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建设是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听人说上了年纪就不盼着过年,可我就很盼着过年哩。"笔者面前的这位老人说此话时,就像一位大孩子那么天真。老人名叫苏琼英,是海口龙华区大同里社区的老居民。老人今年80岁,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已有10多年了,是社区的一名空巢老人。"‘女儿’都已经把年货准备好了呢!"老人口中的"女儿"名叫何仁芳,大家都喊她阿芳,就是她平日里照顾老人生活起居。阿芳40多岁,是社区附近的下岗工人。"两年前,居委会为我提供了一个公益  相似文献   

13.
地方传真     
<正>结对志愿服务让"空巢"变"暖巢"今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启动特殊的志愿服务方式,她们与空巢老人以"一助一""多助一"的结对帮扶模式,每月定期为空巢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  相似文献   

14.
王瑞丰 《乡音》2012,(2):29
随着青壮年大量进入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急速增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无人陪护。然而,受传统观念和薄弱财力所限,农村老人人住敬老院颐养天年不够现实。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推行"村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低成本"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老人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据调研,2008年,河北肥乡县前屯村利用村里废弃校舍,建起了河北首家  相似文献   

15.
正为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先后为老人开设茶话会、手工、书法等18个兴趣班;融入时代特色,90后社工手绘"智能手机"手册,为老人开设手机班;带老人玩cosplay世界名画、"乘风破浪的奶奶"等现代游戏……。近期,福利院为爷爷奶奶拍摄的一组有趣创意错位照,让老人们坐上香蕉船、和火龙果拔河……,用相机为老人们搭建的童话世界,更是火遍全网。  相似文献   

16.
红五月,花正艳。一天下午,笔者寻着一串串爽朗的笑声望去,只见一群怜着五颜六色花束、手端形状各异花盆的男女乘客兴致勃勃地向209路公交车终点站——陈砦花卉市场走来,经打听,笔者访知他们分别来自209路车沿途一带的原省人民银行、邮电管理局、河南日报社等家属区的离、退休老人。  相似文献   

17.
倪林 《中国残疾人》2012,(11):12-12
今年重阳节有媒体发起"我的父亲母亲.关爱失智老人"公益行动,"失智老人"这个对于我们来说的新词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所指的失智老人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痴呆老人。父亲晚年时得了一次轻微的脑卒中后,思维表达行动便受到一定的影响。说话"啊啊"的张了半天嘴,还是不能准确地说出想说的意思,于是叹了一口气便不说了,每次看到这一场景我都会在心中泛起一股无边的惆怅。看病时医生  相似文献   

18.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迎着晚霞余辉 ,可以独自享受一份寂静、清闲感觉 ,可就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时刻 ,我的心却留下了永远的愧疚。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 ,夏的最后一声惊雷将我从睡梦中惊醒 ,在我的眼前猛的浮现出一位老人乞求的双眼 ,还有那裂痕斑斑的双手。我想起来了 ,她正是下哨回队的途中 ,坐在马路边的草坪里向我乞讨的老人。那天下午 ,上完一班哨 ,我疲惫地走在回驻勤点的途中 ,忽然有一位老人坐在路边的草坪中向我伸出双手并低声解释道 :“俺是寻儿子来的 ,可儿子又去了别的地 ,我身上已没了钱 ,小同志能不能给我点回家的路费……?”当时…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21,(1)
正@小康杂志社:【"出勤要多少钱,我写个欠条给你"80岁#独居老人获救后要给消防队员写欠条#】5日,浙江湖州。安吉县一名80岁独居老人摔倒被困且被反锁家中,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翻窗救出老人。获救后,老人对救援人员说:"你出勤要多少钱,我写个欠条给你。"消防队员:"不用的,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一改革者与"抱瓮老人" 这是王安石和晏殊的诗.他们两人在唱和中,都用了汉阴老人抱瓮的故事.故事出《庄子·天地篇》.先不妨将它简介一下.孔子的学生子贡,又名赐,路过汉阴,见一种菜老人,由隧道入井抱着罈子提水灌园."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对老人说:有一种吸水机械,一天可浇菜畦百来条,老人家想不想用它呢?老人问:那机械怎么样?子贡于是把桔槔,也叫"吊杠"这吸水工具的制作、性能,一一作了介绍.老人听了,整时板起面孔冷笑地对子贡说:"有机事者必有机心,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