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俄文版《张天翼选集》《跋》中写到:“中国著名作家张天翼的生平,他的社会活动和创作,是他为人民的幸福,为自由的新中国而不倦奋斗的证明。”1986年北京召开“张天翼学术思想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张天翼是我国现代史上有成就、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大作家。他在小说和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在文学理论批评战线,有杰出的建树,在刊物编辑和培养青年作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从1922年至1980年的著作共有270多篇,其中长、中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近百篇,童话4部,文艺论著2部。建国以来,我国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教材里均选入了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将徐枕亚的《玉梨魂》和《雪鸿泪史》置入现代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它们集问题小说、文人小说、诗化小说和性格小说于一身,不仅思想主旨具有启蒙价值,其艺术创新更是在中国叙事学的发展和文学抒情传统的赓续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现代中国小说艺术进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重读两部作品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学的递嬗变迁,从而发现古代与现代文学之间并非“断裂”关系,通俗与严肃文学之间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最先采用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解读本土古典小说的文艺批评专论,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首先采用"阐发研究"方法,不仅引领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潮流,而且为现代文艺批评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但《红楼梦评论》尚存不少失误,主要有对中国文学悲剧质素认识不当、立论所据《红楼梦》版本不善、全盘接收叔本华理论、以及"阐发研究"模式话语权丧失等。前辈学者对《红楼梦评论》之"得"多有赞誉,对其之"失"少有批驳。文章试图在总结《红楼梦评论》得失的基础上,侧重补论其"失",并对"阐发研究"模式提出一点反思。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12个大字敬挽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他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60多年来,他以"只愿香甜满人间"的大爱胸襟,成就了人生的大格局大情怀大境界,被誉为文学艺术界的"常青树"。2016年2月14阎肃获评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5《感动中国》  相似文献   

5.
丁晓平 《湘潮》2014,(7):4-8
1938年10月,在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等人闲谈时聊起了中国文学。毛泽东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网络女性文学中有一种特别叛逆的小说类型—耽美文,它起源于日本。耽美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是"唯美、浪漫"之意,战后被用于日本漫画界,指BL(boy’s love),后少女漫画用来描述男性同性之恋,上个世纪90年代末传入中国。网络上的耽美文数量也很巨大,仅晋江文学城有20万部之多。《凤于九天》是耽美作家风弄的一部架空历史的穿越耽美小说。文章从2004年在晋江文学城连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家。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观念来看,"美好的人性"始终是他小说创作的基点,同时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出发点。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写到:"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  相似文献   

8.
《党的建设》2013,(5):44-44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启蒙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59岁时开始小说写作。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4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萨娜》以及若干传记.  相似文献   

9.
张婕妤  李旭 《世纪桥》2010,(13):35-36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是美国文学史上有特殊贡献的作家,《小城畸人》是一部充斥着浓郁的现代意识的精神心理研究集。通过分析小说运用的心理分析、象征等多种创作手法,我们可以从中深刻领悟到安德森小说创作中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4,(Z1):62-64
<正>《新青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报刊史、思想史上的一代名刊,开创了诸多的舆论话题,这些话题不断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津津乐道。我们在此关注的是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政治舆论诉求,是如何主导了《新青年》的舆论导向和编辑实践,并以政治舆论龙头,带动了文学舆论、思想舆论的激进态势。以往对《新青年》的研究,常常把"谈政治"——前期不谈政治,后期要谈政治——看成是《新青年》前后期转向的标志,也把在"谈不谈政  相似文献   

12.
杨华祥 《学习月刊》2010,(14):25-26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学的八大巨匠之一.他把人的世界划分为价值的世界和科学的世界,价值的世界包括宗教、道德和艺术。他强调要在艺术中贯彻道德精神,在《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两书中,他站在儒道两家文艺伦理的基础上.阐发了中国艺术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并以此来批判西方近现代艺术,高扬东方文化的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  相似文献   

13.
阿庚 《党史博采》2009,(8):8-13
河北省话剧院根据著名作家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话剧《红旗谱》(鲁速、村里、亢克执笔)自1959年演出以来已整整50年了。该剧两进北京,五进天津,红遍大江南北,被誉为"富有中国气魄的一出好戏"。《红》剧在300多场演出中,曾被众多文艺名家热情赞赏,并有许多鲜为人知、意义深邃的较闻趣事。这里特刊发阿庚先生撰写的文章"话剧《红旗谱》与文艺名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2000年,瑞典文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法籍中国人高行健的作品《灵山》。其授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瑞典文学院在授予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公报中称,高行健的长篇巨著《灵山》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罕见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朝圣小说"。《灵山》,叙述自我放逐期间的见闻及心路历程,并由个人引申到人类的内在世界。小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  相似文献   

15.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当代文艺百花园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它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幸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百花园中耕耘,先后创作了《巨人的握手》、《周恩来在上海》、《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张学良》、《延安颂》等多部电视连续剧。在这里,我主要就《长征》、《延安颂》两部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的创作,谈点个人的体会。用唯物史观解读革命历史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史反复证明这…  相似文献   

16.
正有"鲁门弟子"之称的著名作家萧军,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一部抗日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敲开了中国文坛的大门。1938年7月,他偕新婚妻子王德芬到成都生活了一年多。其间,担任成都《新民报》副刊主编,同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贬时弊、鼓吹抗战的杂文,其尖锐犀利的文风,颇有鲁迅遗风。他还经常到各大学和群众集会上作抗日救亡演讲,创办文艺补习夜校,开设专售进步书籍的"跋涉  相似文献   

17.
1942年初,邓小平领导召开了规模宏大的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他的讲话作为会议的指导思想,对座谈会成功地调整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工作者的文艺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太行山文化人座谈会因此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召开的、曾经有力地推动解放区文学发展的一次重要的文艺会议.  相似文献   

18.
赵进 《湘潮》2006,(5):33-35
与众不同的间断性思维写作法提起林家品,国内文学爱好者大多知道他是“湘军七小虎”之一。20世纪90年代,《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工人日报》、《理论与创作》、《湖南文学史》等几十家报刊、专著就对林家品及他的作品做过报道、评论、专题论述。迄今,他已有9部长篇、30部中篇、百余个短篇,总计600多万字的作品问世,还有20万字的译著。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学呈低迷状态的情况下,他却由花城出版社连续出版了3部长篇小说。以至于有评论家惊讶地说:“在经历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文艺创作各种美学思想的彼盛此衰、新世纪…  相似文献   

19.
正张恨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通俗小说第一人"。他写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都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但他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却不大为人所知。特别是毛泽东一直关怀张恨水先生,并对他有过极为中肯、公正的评价。毛泽东夸他小说写得好张恨水与中共的最早接触,缘于董必武送来的一份讣告。那还是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一度红遍大江南北,与同时代的《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等一起构筑起新中国的红色文学大厦,也使得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作家"。时至今日,已80岁高龄的冯德英仍然没有停止以笔为武器的"战斗"。在他的笔下,随处可见这个胶东人民的儿子对家乡的热爱、对苦难乡亲的同情、对各种反动势力的痛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