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所蕴涵的“实心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本体工夫合一”的“实心”论,“实地用功”的“实功”论,“践履之实”的“实行”论,以及“爱人之诚心,亲民之实学”的“明德亲民”论。王阳明“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社会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明中叶哲学派别上,廖纪基本上属于王阳明的实心实学流派。在哲学理念特别是心性学说上,廖纪同王阳明甚为相近,是明中叶实心实学流派中的重要成员。在经典文本上,廖纪与王阳明都是高举《礼记》中的《大学古本》批评程朱的《大学今本》,高举《中庸古本》批评程朱的《中庸今本》。在性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主张性一元论,极力批评程朱学派的性二元论。在心学上,廖纪与王阳明都从"体用合一"的"实心"论高度继承与补充了程朱学派的"心论。"在经世实学上,廖纪和王阳明一样,也大力提倡"爱君之诚,忧国之心"的"明德亲民"论。  相似文献   

3.
陈廷敬学宗程朱,尤精于经学.其学崇实心实理之道,倡引经制事之理,论实理实学之用.认为物之理即实体于心之理,此谓实心,亦即主观真实反映的物之理,故此理又谓实理;由实心而得实理,由实理而致循理,此之谓治学之大道.其学意在针砭空谈义理之学风,促进经世致用理论之发展,曾对清初学术思想产生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实学是拥有实心的实学,必须是实心实学。实学是礼文的要素。实心是诚实的要素。特别是实心是健康和生命的要素。实心实学就是在人道和天道中生存的自立的人的形象,是健康和生命、是拒绝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一切事物,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生活。因此,实心是顺应天道的生存方式,抓住了真实的本源,这就是从现今要开始的新实学的生活方式。这次的大地震和原子核发电所事故告诉并促使着我们要以这种方式来生活。  相似文献   

5.
论高拱的实学精神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拱(1512-1578)是明朝嘉靖、隆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明清实学思潮的先躯者之一。他的实学思想是在概括和总结其实政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批判空虚寡实的宋明理学而阐发的,建构起以元气实体论、求实求是论、实理实事论和实政实功论为主要内容的实学思想体系。在高拱的实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精神品格,今天,继承与弘扬这些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务实而不务名”的务实精神 “崇实黜虚”是高拱实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所谓“崇实黜虚”,就是鄙弃以空虚寡实、虚谈心性为特征的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的“实心实学”是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修正与转型而出现的进步社会思潮。它不仅以“良知”释“心”,还进一步以“情欲”“私利”“快活”和“真心”释“心”,而且将“实心”与“实学”紧密结合起来,构成明清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明清之际市民阶层启蒙精神的集中表现与反映。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45周年,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贵做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山骨讲堂",阐述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之间的理论联系。李承贵认为,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是以道德心,即仁为根基,以"生生不息""克己去私""同苦共痛""爱有差等""心态平和"五大要素为开展方式的有机思想体系。基于这样的理论要义,"万物一体"论又是一个治世纲领,其本质就是建立有序、守德、公平、活力、向上、富强的社会,即"一体之仁"的社会理想:位其所位,人尽其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彼此尊重,天下一家,国家一人。  相似文献   

8.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哲学界已经注意到心学与启蒙思潮的关系,但研究者一般只注意到心学张扬人的主体精神这样一个维度,而没有注意到心学内部实学的维度,故未能如实地反映两者的关系.其实在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中,无论王阳明、李贽还是黄宗羲,都是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虽然他们将"理"、"物"都看成"外物"在心中的反映,但是他们这并不妨碍他们实事求是地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张.在反对明末严重僵化、腐败的专制制度的时候,心学所包含的张扬个性精神与实学所包含的实事求是态度,使他们的思想逐渐走上启蒙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对"新实学"概念的界定,至少应注意到两点:一是新实学之"新",也就是充分体现"新实学"与"旧实学"的本质区别;二是新实学之"实",也就是充分体现"新实学"的实学本质,亦即它与"旧实学"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拟应把"新实学"界定为:秉持传统实学的崇实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和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以科学方法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对问题的理论体系。前者突出强调了"新实学"与"旧实学"的内在联系,后者突出强调了"新实学"与"旧实学"的区别,亦即它是以科学方法、为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对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实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