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蒋超  李小朋 《桂海论丛》2012,(6):108-112
当前我国习惯法研究中充满着日益强烈的实用主义价值诉求与愈益精细的制度设想.这固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制度优化作用,但也存在“实用主义”倾向等诸多偏颇,制约了我国习惯法研究的深层次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习惯法研究者过于简单化地以西方的“实用主义”为依据和标准.既忽略了对“实用主义”内涵的深层理解和消化吸收,又没有把握习惯法的内在理路。为此,在今后的习惯法研究中,应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回到“实用主义”哲学的生成语境,从习惯法的内在理路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该书封三勒口“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以习惯法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它不同于其他习惯法论著的地方在于:首先,作者试图从实证、规范和理论三个维度对习惯法作出全面的研究,三个维度依次构成了对习惯法的立体透视;其次,本书是国内首部依照法理学体例对习惯法进行研究的专著,这种尝试为国内的习惯法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再次,本书对国内传统的习惯法研究理论提出了挑战,论证了“习惯法必须有强制力99,66习惯法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制度性事实”等十大新命题。本书对习惯法的概念、要素、效力、体系、生成、功能、运行程序等十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本书提出的许多命题可以为国家立法、执法、司法提供参考,更可以为习惯法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蒋超  李小朋 《桂海论丛》2013,(1):115-118
在习惯法研究中,如果采用当代国家法中通用的法律体系作为区分部门法研究的标准,极可能导致既不能很好地把握我国习惯法固有的基本精神内核,又使得民商事习惯法的范围过于僵化,难以达成研究目的。立足于当下民商事习惯法特定的生存背景,结合民商事习惯法的“内在理路”,探求民商事习惯法的内在精神,从其固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证的解决纠纷过程及效果出发,对民商事习惯法的范围进行再认识,是应取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活法”和习惯法、活法和“行动中的法”的进一步的区分,明确了活法的概念,指出习惯法是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重点对广大藏族聚居区国家制定法所遭遇的尴尬进行了剖析,得出赔命价、赔血价、“盗一罚三”等民族习惯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呼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制定法与传统习惯法的融合和对接。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是排斥习惯法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我国刑法基本的原则。然而在我国一些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习惯法,仍然存在对当地较大的约束力,其内部基本按照本地的习惯法处理本族内部的纠纷、矛盾。因此,应当通过立法允许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刑法的变通适用,同时,也要适当限制习惯法的变通适用。  相似文献   

6.
罗边伍各 《传承》2012,(13):90-92
凉山彝族自治州目前存在着两套处理刑事案件的方式,一是公安司法机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刑事案件,二是在民族群众中继续沿用习惯法处理纠纷的方式,由“德古”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刑事案件。“德古”调解习惯法方式处理刑事案件虽然没有得到国家法的承认,但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分类指导,就是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区别情况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的矛盾。一、区别情况,“数”清“类”明,把分类指导建立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首要的问题是要有求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和艰苦细致的工作。通过“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过”,对基层了如指掌,切实做到亲知、真知、深知,防止“胸中无数决心大,情况不明瞎指挥”。  相似文献   

8.
佤族有着灿烂独特的文化,尤其在民族习惯法方面卓有建树。佤族民事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隶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两个文化系统不断地交流碰撞,产生了各种冲突。基于对佤族习惯法的特点,坚持法律多元化是充分发掘民族法律资源、处理国家制定法与佤族民事习惯法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 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个矛盾运动过程将长久地螺旋上升,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在这对矛盾运动中,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的某些发现,技术的某些创造,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只不过是某些学者、专家手中的“玩物”。美国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主持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教授说:“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组织的管理。”阿波罗登月计  相似文献   

10.
民族习惯法研究之方法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大轩 《思想战线》2004,30(2):124-131
民族习惯法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习惯法的概念;二是研究习惯法的工具理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研究将得到深入、拓展。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当代,挖掘、整理民族习惯法尤显重要,惟其如此,方能弘扬民族法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最近胡耀邦同志在端正党风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内两种不同的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总结了我党处理党内矛盾的历史经验,论述了新时期党内矛盾的内容及其表现,把党内存在的大量矛盾科学地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工作上认识上不同意见的矛盾,另一种是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矛盾。”并对两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转化作了具体的分析。这是对毛泽东同志关于矛盾学说的坚持和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党内矛盾,发扬党内民主,进步端正党风,保证改革深入进行,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特别是今天我们党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一个摆在全党面前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最近,中央领导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时期写下的《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论著,科学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党内部存在的矛盾内容和表现形态,提出了党内存在两种不同矛盾的论断,以及正确处理这两种不同矛盾的方针和政策,科学地总结了我党在十年“文革”中对待党内矛盾的深刻教训,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的宝贵经验,这不仅对丰富和发展马列主  相似文献   

13.
习惯如何成为习惯法的问题必须从界定"习惯"、"习惯法"这对概念入手,而不同的定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该问题的态度或立场。社会认可说与国家认可说是人们在回答上述问题上的两种立场或学说,它们背后各自隐藏着一幅研究者据以解释经验事实的理想图景。其中国家认可说与文化研究中的"大传统"模式、制度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相互支持,极大地阻碍了习惯法研究。上述讨论启示我们,在习惯法研究中必须确立正确的方法论立场,才能比较客观地还原习惯法的本质和拓展习惯法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4.
李洁芳 《今日浙江》2006,(19):54-55
当前,我国工业化已开始进入由中期向后期演进的发展阶段。此阶段更是许多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加速推进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既是一个国家、地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其演进过程往往带有分化、转折的极大不确定性。面对机遇与挑战,欠发达地区只有认真研究、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的“凸显矛盾”,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在“黄金发展期”取得更和谐、更科学、更协调的“黄金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统筹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注重自主创新外源型经济是指一个…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习惯法之社会功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民族习惯法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探究了民族习惯法在调控民族群体的生产、生活方面的积极意义以及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间的互补关系,提出应继续发挥民族习惯法积极向上的社会功用,努力消除其可能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学独断论的极度扩张和工具理性的强势渗透是当下人文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多有“呼唤”少有“建设”、勤于“呐喊”而疏于“构筑” ,没有将讨论继续理性地引向深入。而要建构一种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的当代人文精神 ,我们必须要秉持一种新的科学理性精神 ;要合理处理好人性中“有限性”与“内在超越性”的矛盾 ,并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必要的张力 ;要具有世界视野 ,并始终保持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蒋超 《求索》2008,(7):135-137
民族习惯法体现了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其所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是相通的,因此国家制定法中关于民族习惯法的规定较多地体现出来。在当前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有必要对少数民族习惯法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曾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①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不论什么人都应承认矛盾,正确对待、认识和处理矛盾。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善于洞察、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所...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习惯法究竟有什么价值?如何处理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民族习惯法独有的实质合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使得其不同于国家法,其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借助分散的个人知识、传统、社会习惯克服了它作为一个个人行为的集合体以及局限性、片面性以及部分的形式非理性,从而达到国家法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讲求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应用于解决当前中国人民所关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或发展观的一个新创造,其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认识论。因此,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但既不同于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又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同于“以神为本”,或它的变种,“以大自然为本”,实质是“以自然神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或它的变种,“以权为本”、“以管理为本”;也不等同于“以钱为本”,或它的变种,“以生产为本”,“以GDP为本”。○“科学发展”是科学观。其核心是尊重和依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历史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观和科学观是统一的,两者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要点就在于统筹处理价值观和科学观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要从价值观和科学观的统一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