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世友 《当代党员》2009,(10):61-61
一方面鼓励民警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专门购置综合图书四百余本充实各大队的阅览室,给民警发放《细节决定成败》、《读点经典》等丛书;另一方面,给劳教、戒毒人员发放《架起希望的桥梁》、《善事父母》等丛书,  相似文献   

2.
读《论语》,听昆曲,学雷锋,做君子。一师二团十连农工王玉宾,大家都觉得他做事有股拧劲,看不惯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王玉宾是1993年进疆的河南劳务工,近20年的边疆生活,脸早已被塔里木盆地的太阳晒得焦黑,似乎与读《论语》的谦谦君子的形象扯不上边,但是自从2004年开始读《论语》以来,他几乎天天捧读。王玉宾读《论语》,不是为了读经典,而是讲究方法,甚至当成养生的书来读。他认为,改变  相似文献   

3.
农村发展的又一模式──读《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永安卷》傅家栋继《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晋江卷》之后,《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永安卷》出版发行。这是我省国情调查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它为我们展示了永安这一原来贫...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我们所见到的思想宣传教育类的读物林林总总,可谓多矣,但其中一些读来总不免有抽象说教、枯燥乏味之感。近日读了危仁政主编、中共江西省委党史委集全省党史工作部门上百位专家学者数年之力精心编纂而成的《井冈山精神教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颇觉清新。这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光辉的第一山》、《井冈雄魂》、《安源红潮》、《军旗升起的地方》、《光荣的赣东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内出版界出版了大批有关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书籍,其中较有影响的当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抗日战争史》丛书。在今年出版的该丛书政治系列中,杨圣清教授撰写的新著《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大中型国有企业调查的力作——读《江西铜业公司》有感李国强国家“八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国情丛书·全国百家大中型企业调查》之《江西铜业公司》卷的面世,是江西社科界和企业界共同调查完成的又一个丰硕成果,可喜可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攻坚阶...  相似文献   

7.
董保存 《求是》2012,(2):48
我们把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称之为经典。说到共和国出版史上的红色经典,就不能不说到那套20卷1000多万字的《星火燎原全集》。而从其中精选出来的48篇作品——《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可称之为经典中的代表作。经典不是自封的,是要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现在50岁上下的人,几乎都读过《星火燎原》中的《朱德的扁担》、  相似文献   

8.
党建动态     
山东省委向72万名乡村干部赠送《农村干部必读》近日,一套农村干部自己的知识读本——《农村干部必读》丛书免费发到山东省72万名乡村干部手中。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姜大明,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伟审定了此书。按照省委既压担子又讲道理、既交任务又教  相似文献   

9.
余川 《江淮》2011,(1):47-49
200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在题为《一本书和一座城》文章中,报道了重庆市开展阅读经典活动情况,指出:《读点经典》一经推出便成了重庆多数党政干部和中小学师生随身携带的"口袋书",阅读经典的热潮迅速从党员干部延伸到普通市民,经典阅读已成为重庆的文化品牌。事隔月余,光明日报就以《重庆:文化经典为什么这样火》为题,作了相类似的报道,指出:一些似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是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读了《为什么读经典》,我方明白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正>北京作为明清政治文化中心,为《四库全书》的编修和保藏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这部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丛书也给京师风华添以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代乾隆中期,财库充盈,国强文盛。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之君自命,组织学者儒臣校刊"十三经""二十一史"等经典,"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乾隆皇帝认为皇家经典已"荟萃略备",下一步是搜访民间藏书,以补内府不足。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清廷下旨征集收藏在民间的古今著述。此时,乾隆皇帝的本意仅在收集,对编纂大型丛书尚无明确设想。真正促使他萌发编修《四库全书》想法的,是一个叫朱筠的北京籍官员。  相似文献   

12.
固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赵复兴近期出版了诗集《赵复兴诗词选》。赵复兴在主编并出版了党史丛书《血染的风采》、《固安革命史》、《固安县大事记》、《固安县组织史》以及《固安县志》的同时,锲而不舍地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恰是风流倜傥时》。长篇报告文学《黄金港湾》、故事集《穆桂英夜摆迷魂阵》等专著。 《赵复兴诗词选》积累了作者26年来的诗词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3.
温家宝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本书就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的《沉思录》。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是新中国出版史上著名的两套丛书,由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在"文革"前出版。1979年,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决定恢复两套小丛书的出版。商务印书馆聘请著名经济学界老前辈、历史学家、社会  相似文献   

15.
说经典     
梁衡 《当代贵州》2014,(26):64-64
正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  相似文献   

16.
言青 《新湘评论》2008,(5):63-63
从这份全国畅销书总榜看,有3本书特别值得推介:《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从本刊上期总榜的第20位一跃上升为第4位,这自然得益于其思想的深邃,更与印在图书腰封上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是分不开的:“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句话,充分地展示了这本书经久不衰的魅力。同时,中医健康养生秘籍《国医健康绝学系列(一)——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实用经管类书《赢在中国:马云点评创业》也处于上升趋势,分别从第3位、第6位上升到第2位、第3位。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写的《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天天读的“老三篇”,愚公、白求恩、张思德的名字响彻中国大地。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主人公,毛泽东高度赞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毛泽东为一个普通的警卫战士写悼念文章,并且亲自参加追悼会,当场沉痛朗读了这篇感  相似文献   

18.
曾是闽北主要革命老根据地的崇安县上海、大安、坑口三个村的党支部,最近组织人员编写村史,为全县青年开展“读党史,忆传统,学先烈,干四化”活动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好教材。这三篇题为《闽北武装斗争策源地——上梅》、《闽北红色首府——大安》和《革命红旗永不倒——坑口》的村史,已由崇安县委党史办编成《崇安党史丛书》在全县发行。  相似文献   

19.
梁衡 《学习导报》2012,(3):64-64
这个题目是我读初中时,在《人民日报》上见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文章引自列宁的话意,说我们谈话、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板着面孔?就是严肃的真理也可以笑着来谈。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掉这个题目,因为天天读报,特别是读言论时,看到的仍是板面孔多,笑面孔少。  相似文献   

20.
在刚刚感受了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震撼之后,信手翻开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福建与新中国一起走过"丛书《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部曲。收看阅兵直播,那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画面感;读这三部曲,则是一种打开心扉的文字冲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封面上殷红的三个字"站"、"富"、"强"。接着更有文中那种穿越式的历史逻辑阐释、时光跨越描述和多维视角展示,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畅快淋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