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治理与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存在密切关联。文章借助制度关联视角,试图从制度入手系统识别出生性别比失衡治理所处的制度环境,发现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源和治理低效的主要原因,构建出生性别比治理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模型,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制度环境中的具体制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发现:现有出生性别比治理相关的社会制度环境中存在着与出生性别比失衡治理相协调的制度,这些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因而能够促进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治理。而同时,更多的制度缺乏性别平等视角,甚至部分制度环境与出生性别比失衡治理制度产生严重的互斥,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治理整体的制度环境不尽人意并呈现低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代表语录     
《中国人大》2008,(23):5-5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郭丽虹:国家应该高度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多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进行调控,防止  相似文献   

3.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中国人口问题面临的一个复杂、实际的深层次问题。依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由于农村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趋势仍未明显缓解。传统的生育文化是导致农村出生性别比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执行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关键因素,先进医疗技术的滥用甚至违法使用更加速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状态,另外农村社会保障薄弱以及计划生育户的奖励幅度过低也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武汉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上升,1994年达到120以上后,一直在高位运行。传统的生育观念、利用B超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流动育龄女随访服务难落实等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影响到武汉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平抑出生人口性别比,要从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入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女孩、女性的合法权利,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区域协作、防范为主、堵疏并举的方针,切实在社会形成综合治理的氛围和声势,着力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方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5.
出生性别比失衡是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其背后与男孩偏好紧密相关。本文通过6个省的实证调查,揭示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父权制的三大要素:一是从夫居的婚居制度,二是父子相承的财产继承制度,三是父子相传的姓氏继承制度。这3项制度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司空见惯的现实;不仅仅是文化观念,更是强制性的资源分配制度安排;不仅仅是家庭和村规民约的相互作用,更是政府的默认和法律的不作为。由此揭示中国当代社会性别制度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6.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已对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衡深受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实现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新 《乡音》2013,(10):16-16
近年来,随着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引起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保持合理人口结构,实现人口生态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河北作为全国第六人口大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缓解,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攀升,长期失衡,这将造成我国的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社会稳定的挤压、人口安全的挤压等六大社会性挤压。有关出生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内人口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已造成严重失衡。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为全国首位,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绩显著。但从八十年代开始,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却一直处在持续上升之中。“三普”为  相似文献   

10.
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有旺 《政策》2006,(3):45-4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全省2001-2004 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8、131、129.8、126.9; 2005年省人口计生委对29个县市区进行的半年考核,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4。面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出生性别比治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有关出生性别比的含义及现状所谓出生性别比 ,通常是为了便于观察与比较所定义的每出生百名女婴相对的出生男婴数。出生性别比对某一人口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婴儿总数而言 ,可有人口出生性别比 ;相对孩次而言 ,可有分孩次出生性别比 ,如一孩性别比 ,二孩性别比等。所谓某人口出生性别比 ,是指该人口某一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出生的男婴总数与女婴总数的比值 ,用每百名出生女婴数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表示。在大多数国家 ,出生性别比约为每 1 0 0个女婴对应 1 0 5或 1 0 6个男婴。随着年龄的增长 ,性别比会因男女性别死亡和迁移模式的不同而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94年以后有迅速攀升之势,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省际间很不平衡。由于传统生育观的驱动,农业生产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偏向,监管乏力,《刑法》立法缺位和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等原因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十分重要,必须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等举措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3.
雷洪  史铮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18-128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已经成为了我国人口结构失衡的新问题,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的实证研究认为,农村青年较之中年在家庭性别平等观念、对不同性别孩子的价值判断差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对生育男孩偏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这为根本解决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2007年7月5日,由中央党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妇女研究会办公室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教育司联合举办的"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与制度创新"研讨会在中央党校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妇女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佩云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5.
<正>海府办[2014]8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有关单位:为深入推进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我市"十二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目标任务,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决定成立海口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领导小组。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与其关注性别比失衡的后果,倒不如关注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处在经济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在自由生育的状态下,一般不会产生性别比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讲话精神,促进人口结构改善、社会性别平等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现就切实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工作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豫政〔2 0 0 4〕1 8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省人口计生委《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各地,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尽快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现就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根据全国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 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进入90年代后上升势头更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9年陕西省三县区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性别失衡治理政策、乡土文化圈和男孩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人们的男孩偏好是性别失衡治理政策的弱化作用和乡土文化圈的强化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性别失衡治理政策通过宣传倡导政策的深入推行能够改善乡土文化圈,弱化男孩偏好,达到真正持久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数据     
《中国妇运》2015,(2):47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4)》。其中包括的部分数据有:2013年,中国0—17岁儿童人口2.74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0%,占世界儿童总人数的14%,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在2000—2013年间下降了21%。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109升高至近年来的118。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反映出女孩生命权受到侵害和长期的性别歧视,对女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