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救济类信访处理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是信访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救济类信访处理行为仅限于行政机关针对行政失当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处理的行为。行政机关作出信访处理行为时应当遵守适用调解原则、灵活性原则、禁止更不利决定原则和效率原则。信访处理行为方式包括撤销、重做,变更,确认不当,解释说明、批评教育、赔礼道歉,行政补偿等。  相似文献   

2.
信访是当前政治结构给民众安排的一种特殊的诉愿机制,这一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起到了缓冲矛盾、政治参与、民主监督和权利救济的作用,有存在的文化依托和现实意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信访终结制度,民众将信访救济功能无限放大,甚至滥用信访权,导致重复访、闹访缠访现象突出,给行政机关和信访人都带来不利影响,也对司法救济的权威带来冲击。对此,可结合信访的不同功能设计相应的信访终结制度并上升到法律层次,明确信访终结的范围、主体、程序、期限和法律后果,加强信访终结制度的宣传贯彻、强化信访终结后上访行为的处理、明确信访终结后权利再救济的途径,把信访终结制度和司法救济程序合理、科学的区别和衔接,引导民众依法信访。  相似文献   

3.
作为诉讼外行政救济方式的公民代言人制度,以其简便高效的特点,目前已经为很多国家所接受。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该制度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加以修正,纳入了本国"苦情处理"制度中。我国的信访制度作为非诉行政救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本的"苦情处理"制度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信访制度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面对这些问题,日本的公民代言人制度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行政管理的形式随着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更加多样化,行政合同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手段,在行政机关运用的越来越频繁。但我国行政合同法律制度相对滞后,行政合同的救济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行政合同行为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程序法应对行政合同行为作专门规定。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政机关组织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讨论了行政机关组织法律制度在整个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行政机关组织法治化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提出了行政机关组织法律制度应规定而现行立法缺失或不够具体明确的一些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6.
行政指导是一种行政事实行为 ,往往只有事实上的强制力。其原则有合法原则、效益原则、自愿原则和服务原则。虽然我国各层次的法律规范都有规定 ,但相对数量少、内容不够全面 ,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指导法律应给予救济  相似文献   

7.
“有奖发票”在我国有些省市发展迅速,但在全国尚未形成统一制度,学界对其法律关系的性质认识不一,其法律关系涉及三方。税务机关和经营者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具体来讲是行政征收关系。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是经济法律关系。税务机关与消费者之间,“有奖发票”本身是行政指导行为,“兑奖行为”是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8.
英、美、法三国行政调查制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调查是政府作出行政行为或决策的核心活动,是行政行为形成的基础.基于不同的行政法侍统,各国家就行政调查的理论与制度存在一定差异.英国的行政调查专注于事先的听证和异议申诉;美国的行政调查是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一种行政行为;法国的行政调查主要运用在不动产的公用征收中.虽然三国具体行政调查制度不同但在相同的法治理念下都运行了相同的行政调查规则:正当程序、调查报告和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对华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案件中,将重复计算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的举证责任错误地加诸中方.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反倾销、反补贴程序属于行政调查,而非正式行政裁决,不能适用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举证责任规则,而应由行政调查机关对待查事实进行全面调查.在事实真伪不明时,由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因此...  相似文献   

10.
我国行政信访制度与日本行政商谈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信访条例》所确立的行政信访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行政救济。行政信访救济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比较具有成本低、救济力度更大、手段更佳等优势,但其现行制度本身也存在着机构设置缺乏专门独立性、职权不明、缺乏程序规范等缺陷。从功能上而言,日本的行政商谈制度类似于我国的行政信访制度,其机构及人员的专门独立性、有力度的职权、受理范围的广泛性、渠道的多样化等特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探索信访救济机制,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访渠道在社会解纷体系中的作用,也能找到破解当前信访工作自身瓶颈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信访救济制度的初步研究,从行政救济的视角正确把握信访救济的定位、分析阻碍其效力发挥的因素。进而从三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的平衡点、信访格局、工作方法、涉诉类信访与司法的衔接性和长效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信访救济未来的发展路径,以期可以为我国信访救济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务员对内部行政行为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公务员对内部行政行为的法律救济问题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提供司法救济至今仍是一项空白.积极推行、落实、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健全有关国家公务员各种法律、法规体系,使对公务员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信访条例》赋予行政信访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和怨情排解功能,而行政信访在实践中承担各种各样功能,其中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信访实践偏离了《信访条例》对行政信访的功能定位。政治参与应是行政信访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是权利救济,监督行政与解决纠纷是信访的间接功能。我国应当根据行政信访的功能定位设置信访机构,将信访机构统一设置在人民代表大会内不符合我国国情,政府内部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信访机构是恰当的选择。应赋予信访机构主体资格,信访人可以针对信访机构不予答复的信访事项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行政处分的现状、属性、程序以及救济等问题进行剖析和阐述,并对行政处分主体做了界定。提出了行政处分虽属内部行政行为,但其完全是自成独立系统的行政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的观点,并建议借鉴和吸收其他法律制度,构筑起我国健全的行政处分救济制度,尤其是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在教育等领域的行政资助行为日益增多,然而目前我国法律学界和实务界均未对行政资助给予足够重视,行政资助在法律上缺乏系统性和程序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救济方式。应当明确行政资助是一种独立的行政给付类型,并对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资助做出明确法律界定,在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行政资助立法,规范行政资助程序,并适时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将行政资助纠纷纳入行政诉讼的救济范围。  相似文献   

16.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核心概念,但其范围在学理上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行政行为”替代“具体行政行为”成为新行政诉讼法的核心概念,但行政诉讼法没有对行政行为作出界定.确定行政行为的范围应当回应保障公民诉权的修法目的,最大限度接近对公民权利的司法无遗漏保护,将实践中影响公民权益的行政权力运行形态尽可能纳入行政行为概念之中.行政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受案范围逐项列举的情形,事实行为、重大行政决策行为、规范性文件也包括在内.规范行政权的基本法——行政程序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我国应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建构行政行为基本原则、行政合同法律制度和行政行为效力制度等,解决法院因行政程序法缺失面临的法律适用困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复议是实现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法律方式,是为管理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机制,因此对规范和制约行政行为更加直接、更加有效,而且在制度的设计上更加便民。2004年4月国务院在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中提出…  相似文献   

18.
非诉行政执行是人民法院根据行政机关的申请,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行政强制执行。事实上,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程序并无实质上的约束力而流于形式,从而放纵了行政权力的扩张,甚至使有限的司法权成为执行行政权的工具,其结果不仅是漠视和剥夺了行政相对人正当权益、损害了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目的,而且还削弱了司法权威。为此应当在行政强制执行理论范畴中对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进行深度研究并结合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等要素,将非诉行政执行与行政强制执行从制度上重新整合,突破理论上的瓶颈和掣肘,完善法律救济渠道,在正当程序法律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强制执行予以法律控制,全面实现行政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规范”不合法的,必须作出相应的处理。行政复议机关处理该“规范”时,应在确定该规范在行政复议法律适用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区别行政规范与立法规范,分别作出符合行政救济法原理的处理。现行《行政复议法》上的“规范”处理制度,未考虑到行政复议法律适用的特点,有些地方亦与行政救济法原理相悖,因此,应当予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20.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是行政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行政程序法的发展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法律依据。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制度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结果。应立足中国的实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为促进我国行政法特别是行政程序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制度的形式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程序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