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政策,对国民党政府从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加之英、美的劝降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的反动方针.随后,各地的反共磨擦活动日趋严重,接连发生了一系列袭击和杀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或后方工作人员的严重事件.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我党我军打退.1940年底至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了以“皖南事变” 为最高峰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又被我党我军打退.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宣布解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解放区)军民,为克服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财政上的严重困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这一运动的开展,创造了物质财富,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使我们党积累了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一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停止对正面战场进攻,对国民党由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以其主要兵力保守其占领地,逐步把作战主要目标转向敌后解放区。…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九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七月,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并宣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严正立场,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4.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寇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企图诱使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在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向日寇投降,当了汉奸,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党中央、伪国民政府,组建了汉奸军队和特务机关。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则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  相似文献   

5.
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  相似文献   

6.
这是发生在抗日反顽斗争最艰苦时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在我国东南相继破坏了中共浙江、江西、粤北省委和南方工作委员会,接着又调兵遣将,妄图也一举搞垮福建省委。他们在军事“围剿”未能得逞后,便采取了更阴险毒辣的特务手段,于是,福建省委与庄征等同志,同国民党特务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指示成立西安通讯工作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连续发动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和爱国民主人士警惕国民党顽同派向陕甘宁边区和其他解放区的军事进攻,随时保持戒备.  相似文献   

8.
汪文忠 《世纪风采》2014,(11):25-26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抗战以后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不断挑起军事摩擦,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此时的关中分区地理位置特殊,北与陕甘宁边区相连,东、西、南三面同国民党统治区接壤,使得这里成为守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南大门。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和进行反封锁、反摩擦斗争,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关中分委机关报。  相似文献   

9.
张荫梧是何许人也?他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有名的反共顽固派。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的演讲中,强烈谴责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到处放火,在湖南闹平江惨案,在河北闹张荫梧打八路军……毛泽  相似文献   

10.
1940年秋至1941年春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在这次反共高潮中,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中国内战和投降的危险空前严重。在这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利用在国统区的特殊条件,从始至终地协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决策,并领导和团结国统区的抗日力量,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事变前认真分析形势,指出国际局势的变动将促使蒋介石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鄂西北区党委1939年1月成立,其组成人员、隶属组织及负责人情况,王翰1969年6月自传手稿,提供了详尽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我只补充一些1939年5、6月以后,党委组织的变化情况。抗战初期鄂西北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是好的,本来可以有较大的发展。但从武汉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便从军事进攻为主,转为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战略。1939年1月,国民党在西安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正式提出了“溶共、限共、反共”及“限制异党活动”等反动  相似文献   

12.
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中一手制造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主要事件。其间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遭到预伏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受到重大损失。这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确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不幸事件。但是,由于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正确方针,使事变后国内政局的发展,迅速出现不利于蒋介石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3.
曾林子 《党史文苑》2014,(10):11-13,17
皖南事变冲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国共合作的关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激烈的震颤中渡过了危机,这为最终实现全民族的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皖南事变的前前后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战斗在华中敌后第一线,一方面将所了解的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反映,并参与党中央对反共顽固派斗争的决策;另一方面,直接领导了华中抗日军民同顽固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为克服投降逆流、争取时局好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利用此事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不仅在舆论宣传上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而且还采取军事行动妄图攻击延安,叫嚣"解散中国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咄咄逼人的攻击态势,中国共产党沉着应对,在对客观形势进行正确研判的基础上,通过并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讲明了共产国际解散的基本情况、历史原因及影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团结一致为争取抗战胜利奋斗到底的决心。对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污蔑造谣和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采取有力措施,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主义本质,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舆论和军事斗争,成功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集中力量进行党内教育和整顿,提高应对和化解危机的能力,加强了党在思想和组织上的凝聚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发生在1939年的"十二月事变",是阎锡山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对山西新军和抗日民主政权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进攻的统称,这次事变波及山西全省。在晋东南,晋绥军孙楚部暗中勾结日伪军,进攻抗日决死队第三纵队和抗日民主政权机关,制造了晋(城)沁(水)阳(城)事变。十二月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妥善处理了这次事变,既打击了山西反共顽固派的妥协投降阴谋,  相似文献   

17.
相煎何太急——爱国华侨谴责皖南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之前,海外广大华侨就对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独裁政策,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十分忧虑;事变发生后,在海外华侨中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和国内人民一道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反对民族分裂、反共内战,克服空前严重危机,争取时局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倡导并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顽固派坚持片面抗战和反共立场,把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和力主抗日的民主进步人士、青年学生视为眼中钉,肆意镇压。现就国民党顽固派在江西制造的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暴行概述如下: 一、诋毁、偷袭抗日游击队 “芦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于1937年10月达成一致抗日的协议,宣布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组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党军停止大规模“清剿”游击区。但国民党江西当局的顽固分子仍然坚持反共立场,念念不忘消灭红军游击队。他们借红军游击队整编之际,恶意散布“共匪要求投诚”、  相似文献   

19.
张治宇 《湘潮》2008,(3):47-47
1945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上做好准备的同时,委派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相似文献   

20.
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蒋介石密令胡宗南调集60万精锐部队.准备"闪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党中央在军事上做好准备的同时,委派周恩来赴西安与胡宗南进行交涉.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