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部分实行、全部责任"源自日本刑法理论,以行为共同说为其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共同犯罪的处罚根据。但是由于其过于笼统,违反责任自负基本原则,且"责任"一词内涵界定有误。依据中国现行刑法相关具体规定,"部分实行、全部罪名、部分责任"符合共犯本质特征,是合理的共犯处罚根据。  相似文献   

2.
"瘦肉精"、"苏丹红"、"大头娃娃"、"结石宝宝"、"毒豇豆"……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些不忍回忆的民生之痛。在这样的食品安全形势下,部分消费者甚至把虫子当做“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3.
钱燕娜 《法制与社会》2010,(30):186-186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源远流长。然而,湖北郧县等地发现的大量"寄死窑"的存在和当地广为流传的有关"弃老俗"的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质疑和挑战。本文从"弃老俗"的具体内容、产生原因以及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阐述,对弃老问题提出全新的见解,并指出消除"弃老"的现象是未来中国道德重建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赵君 《法制与社会》2010,(22):10-11,23
唐律"化外人相犯"条是中国封建法律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定,对之后的历代王朝,在处理四夷之人相犯案件适用法律规定时给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化外人"即外国人,另一种观点从文化标准的角度出发对外国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化外人"指的是教化不到的"中国的少数民族"。本文通过对唐律疏义中三条有关"化外人"的疏义规定以及唐律释文的解释分析,结合唐朝当时"中国"一词是与"四夷"、"藩夷"对举的实际,认为唐律中的"化外人"主要是缘边关塞之外教化不能到达的四夷之人,与当时的"中国"对称,也可以视为"外国人"。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则主要指的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部分中亚、东南亚、东亚等国人,但也包括部分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人。  相似文献   

5.
"县城主干道左转弯10秒限速有无法定依据,城乡交通要道安装的部分警用摄像头为何不起作用?""樱桃沟景区以东大量建筑是否经过城建许可审批?""烟叶生产有何优惠政策,烟草局怎样破解烟叶收购环节中压级压价,伤害烟农利益的问题?"面对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参会的部分省、市、县人大代表连珠炮般发出的询问,被评议的县公安局、住建局、烟草局、农业局、人社局、计生局、环保局、电信局8个县级部门"一把手"——现场作答。  相似文献   

6.
肖娜 《法制与社会》2010,(22):53-54
医疗损害的归责原则历来是学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刚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将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定性为过错责任,并体现了过错客观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就《侵权责任法》第七章的部分条文予以详细分析,研究其过错认定客观化的表现。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医疗损害责任的归责原则;第二部分是我国法上"过错"的客观化;第三部分是客观过错下原告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7.
"民告官"案件起诉到法院后,老百姓往往担心"官官相护"。201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部分中院试点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原由8个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案件,通过指定的方式交由3个基层法院集中管辖。海门法院就是这一革新制度的践行者,通过积极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责,创新方法,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察》2010,(24):54-55
为切实保障和提高纪检监察机关所办案件质量,推动各级审理部门和广大审理干部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我刊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案件审理室、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于2010年11月共同组织开展"保障和提高案件质量——新时期案件审理工作大家谈"主题征文活动。从本期起,特开设"审理工作大家谈"专栏,陆续刊发部分优秀征文稿件,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法体系中目前还没有"数过并罚"的概念或相关规定,但在食品药品监督行政执法过程中,会适用《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的相关法规和规章,经常出现类似于刑法中的"数罪并罚"的情形,笔者暂且称之为"数过并罚",不少执法者对此感到困惑。笔者结合法学理论知识简要分析"数过并罚"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分析部分部门规章对"数过并罚"的相关规定,从这些规章的立法精神和执法实践层面探讨"数过并罚"的适用规则。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转型、经济勃兴,现阶段社会矛盾表现得复杂多样。而我国民主法制尚在建设中,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尚不够强、法律素质尚不够高,部分群众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所以涉诉信访问题是当前因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矛盾凸显所衍生出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昨天,我和你们讨论了美国宪法性裁判的某些方面,我特别强调了困扰宪法解释的某些难题。我这样做的目的,部分是为今天有关美国排除规则的讲座做一些铺垫。当其他国家的人提及"美国排除规则"(请注意,我说的是单数"规则"而非复数"规则")时,他们一般是指,发源于美国最高法院诸如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年)和马普诉俄亥俄州案(1961年)裁定的著名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2.
王勇 《行政与法》2013,(3):108-112
财政部救助问题银行是避免问题银行破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多年来,美国财政部救助问题银行逐渐形成了"保护纳税人权益"、"成本可回收"、"最后手段性"三项基本法律原则,并被严格恪守。相比之下,中国财政部救助问题银行的立法与实践匮乏,相关法律原则阙如,与救助相关的部分财政法律制度亟待调整。  相似文献   

13.
吴睿鸫 《法庭内外》2010,(12):44-44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发布了《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其中部分内容直指近年来社会反映强烈的经营者利用"霸王条款"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类似"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客户不得以任何理由退货""如遇损坏只赔偿同类胶卷"等不平等格式条款被列为违法条款。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的部分家庭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后汶川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心理援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伯克—萨维尼意义上的“历史主义”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波 《时代法学》2011,9(2):31-38
伯克—萨维尼强调社会生活有机结构的重要性及它们部分的是"非意图形成",特别是关于法起源于民族"共同意识"的理论,对德国和欧美的法学界影响深远。辨识伯克—萨维尼"有机体"说以及"历史主义"研究法学的思路和方法,讨论历史法学与古典自然法学的尖锐对立,有助于理解历史法学派的思想内核——大量社会现象有机地、非意图形成的理论,对立法活动的可能影响。即使利弊共存,与那些关注如何抵制经济领域创新狂热的经济学家一样,法学家尤其应当关注如何抵制立法领域的创新狂热。  相似文献   

16.
闵冬芳 《北方法学》2011,5(4):131-142
根据清律"谋杀人"条,按照其在共同谋杀中的作用,共同谋杀的犯罪人被分为首犯和从犯两类,其中从犯又分为加功者、不加功者和从而不行者三种。同时,清律中所附的明代万历十五年条例对区分各共同犯罪人特别是从而加功者与从而不加功者作了严格的限定,即"助殴伤重者"方以加功论。但是这一认定加功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遵守。官员们认定加功与否的标准多与清初律学家沈之奇的观点一致。道光五年对万历十五年条例中规定的加功的认定标准进行了修改,即将"助殴伤重"改为"下手助殴"。直到清末的《大清现行刑律》,该条例中规定的造意与加功的认定标准等未再改变。需要指出的是,清律中总则部分"共犯罪分首从"条与分则部分"谋杀人"条中关于首犯与从犯的区分标准及处罚原则不统一的情形并非孤例。而自民国以来,我国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人的区分与处罚原则又各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判定外观设计侵权主要是依据"整体比较"标准,判定的重心是在整体视觉效果上是否让一般消费者发生混淆。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整体比较"标准开始显露很多局限,为了弥补该标准的不足,有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创新标准"。创新标准将判定的重心放在了授权外观设计与被控侵权设计在创新部分的比对上。这一标准解决了"整体比较"标准面临的一些理论困境,但是同样存在一些不足。面对两种标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在坚持整体比较的框架内充分吸纳创新标准的精髓,对"整体比较"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正。  相似文献   

18.
对于习惯规范产生问题的阐释,除了"法的确信"理论外,另有"契约机制"理论。于契约机制而言,习惯规范的产生是一个由双边契约演化而生发的过程。在双边契约的演化机制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双边契约的扩散机制和前置模式。其中,扩散机制是演化的主体,而前置模式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三届国际法庭科学会部分论文摘要(Ⅰ)编者按:第十三届国际法庭科学会于1993年8月22-28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召开,共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0人参加会议.本届会议分别以"当今世界法庭科学:我们如何交流?"和"当今世界法庭科学:不同制度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于芳 《法制与经济》2009,(12):43-44
美国当代法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所著的《原则问题》是一部探讨政治哲学和法理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著作,同时该著作也涉及一些道德哲学问题。该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探讨了政治信念在人们"判断什么是法律"以及"何时应该实施和服从"法律时所扮演的角色 提出了法律分析从根本上讲是解释性的这一主张 探讨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当前处境 分析了关于对待法律的经济学路径的问题 同时该书也对一些法律和政治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主要集中在本书的最后两个部分,例如:给黑人和少数民族公民优先提供工作机会和大学入学资格是否公平,建立新闻审查制度和查禁黄色作品是否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当犯罪率上升时,犯罪嫌疑人有什么权利等。目前,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阶段,"德治"与"法治"孰轻孰重、如何权衡对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则问题》是我国法律人应认真研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