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西方青年职业价值观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特的个性品质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是二者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和内容特性不同。当代西方青年职业价值观取向更为务实,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在职业选择上更为灵活、超前,而当代中国青年职业价值观取向上会将实现自我价值与追求经济利益并重,追求轻松、舒适的工作,重脑力、轻体力,不太注重社会声望。比较告诉我们:当代中西青年要把握自我,抓住历史机遇;敢于挑起时代的重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之中磨砺、锻炼自我。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和碰撞下,当代青年的理性认知与行为选择出现脱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调适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脱节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平衡路径:构筑精神支柱,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改革学校教育,引导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平衡;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有效对话;畅通青年利益表达的渠道,强化青年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年社会组织逐渐从社会结构的边缘位置走向中心,成为共青团主导的青年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在实践中,共青团在扶持和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方面仍存在合法身份、角色定位、不确定性、工作能力等问题。共青团必须遵循社会组织的逻辑,加强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赢得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由来已久,只是由于条件所限,直到今天才表现得尤为突出。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价值取向本身的原因,也有当代社会原因和价值教育方面的原因。要正确对待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一现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科学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5.
韩宇 《传承》2012,(9):20-21
青年信仰的抉择及价值取向,关系着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青年、需要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呈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其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6.
曹影 《前沿》2010,(24):197-200
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从其产生起到现在为止,有三种基本取向的职能,即管理取向、规范取向和发展取向,不同的职能根据于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职能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职能表现为不同的实践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自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即从由低向高到整合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生活中,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方式十分独特。这主要表现在审美方式多元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趣味不争论等多方面,其审美实践和审美趣味及审美方式也是在前辈的视野之外形成的。对当代青年的审美实践,我们应该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准确把握青年多样化审美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其在实践中存在的文化原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社会青年化”的时代,美学研究要紧密地贴近青年审美实践,及时提炼青年探索“美的规律”取得的新的阶段性成果,有效地指导青年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认为,青年接受思想教育是外力的作用.如社会的要求、组织的压力、教育者的指令就是青年接受教育活动的驱动力.但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告诉我们:青年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应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思想教育必须建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任何带有强制成份的教育都只能归于失败.因此,要使思想教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使青年自愿地而不是被迫地接受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从回顾中国青年参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青年参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自觉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服从、服务于时代发展的主题;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培养和爱护青年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青年参与的新领域、新途径,加强培养参与能力和素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的参与评价体系。未来的青年参与将会呈现全面化、深入化、规范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胡梅花 《前沿》2014,(13):139-142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社会适应与超越,关系着青年自身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青年社会适应与超越的主要内容有: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适应、目标取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相适应。当代社会,大部分青年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有部分青年表现出:主观认识的自我性、片面性、偏激性,目标取向的功利性、实惠性,行为上的盲目性、随意性,需要进行分析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在青年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主要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事,而忽视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建国40年的实践,特别是"89风波"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社会环境与青年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当前的社会环境对青年教育有什么影响?怎样优化社会环境提高青年教育的效果?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一.社会环境与青年教育的关系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人格是环境造成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在人们的头  相似文献   

12.
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思想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飞 《中国青年研究》2012,(2):48-50,25
本文对不同地区共青团组织有效引领青年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探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思想的具体路径。共青团组织在实践中引领青年思想,在路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应综合运用多种路径,同时还要坚持继承优秀传统,不断积累和总结引领青年思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成长环境的日趋复杂,价值选择的日益多元化,使得青年价值取向出现选择性困惑。在新媒体时代,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梦引领青年价值观;优化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展,重新形塑青年价值结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年成长提供保障,以此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上海团市委等单位组织进行了上海万名青年思想状况调查,上海千名企业青年知识分子现状调查,上海1800名在校大学生现状系列调查,笔者对这几份大型调查报告的分析表明,九十年代上海青年在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社会结构等方面将呈现出三大趋势和三大热点:  相似文献   

15.
团属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延伸",是共青团工作由组织化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过渡,承担着以社会化方式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重要功能。但是,团属社会组织在实际运行中却面临着资源不足、动力不足、社会吸引力不足的工作困境。我们认为,团属社会组织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整体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共青团的过渡依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共青团机关和团属社会组织在组织形态、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实现整体性转型,形成枢纽型组织形态和飞碟型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成 《青年探索》2020,(3):65-72
青年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青年群众基础建设。具体经验如下:在国家社会发展以及青年利益实现的互动关系中,坚持着党对青年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将青年利益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和实现青年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利益期许;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青年自身特点,及时对青年开展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以共青团、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为依托和纽带,将青年组织与社会组织以及青年实体组织与青年网络组织结合起来,在多元互动中发挥青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在工作方式上,将组织管理与青年服务相结合、政治动员和价值实现相结合、线上引导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青年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研究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功能意义重大。在对青年志愿者组织研究状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社会动员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整合与再分配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角色理论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以Q青年社会组织为例,探讨青年社会组织不同成长阶段共青团的角色表现及角色失调现象。研究发现,在青年社会组织不同成长阶段,共青团分别扮演仪式参与者、前台指挥者、中台协调者以及后台成就者的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但在青年社会组织孕育期的角色缺位、初创期的角色紧张、成长期的角色冲突以及成熟期的角色挤出仍是共青团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破除上述问题,青年社会组织在孕育期要调整团社间角色期望,初创期要明确共青团的角色边界,成长期要找准共青团角色冲突本质,成熟期要完善"角色剧本"等。  相似文献   

19.
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催化着上海市场经济的勃起。这一全新社会运行机制迅速改变着沪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促使上海青年价值取向发生重大演变,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上海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更引起社会与人们的关注。客观地透视和评价上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科学地研究和制定  相似文献   

20.
陈岩 《前沿》2007,(7):201-203
城市社区建设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本理念的基本原则。但是,人本理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人本理念与实践上的反差表现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和"社区人"转变中人本理念上的缺位;由"居委会"向"社区"过渡中社区组织功能错位;由"单位"和"政府"包办向"居民自我管理"的转型期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淡漠;由于"单位制"混杂于"社区制"使社区资源整合相对滞后。城市社区建设中坚持人本理念的落脚点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本理念与实践的统一要以洞察人的需求为基点,要突出体现出社区人文关怀的特色,要以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作为主导型价值取向,要改变社区组织"准行政化"的趋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社区建设中人本理念所体现出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互助意识、共享意识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的切入点。社区建设中人本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