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北京动物园是所有久居京城的百姓最真诚亲近的老友,我自然也在此列。1958年夏,家从沈阳搬到北京,12岁的我在母亲的携带下游览了京城许多园林胜地,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动物园。耶时它所处的地段在首都无出其右:  相似文献   

2.
京城土生土长的树种 1958年,上小学五年级的我,家居的水利电力部宿舍,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冰窖胡同一个由许多四合院组成的昔日王府公卿大院。大院最后的院落有好几株长势甚盛的枣树。那泱泱的绿意、脆甜的大枣,给我这个从东北刚来京城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海内与海外》2021,(2):23-28
在京城里长大,生活了几十年,迷恋这里一切繁华和美好的我,从未料想过有一天会生活在异国乡村。只因多年前遇见了他一我的德国丈夫,随他来到德国乡村。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年复一年,生活中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让我领略了德国乡村的美好,尤其令我欣喜的是,在这里我也能为传播中国文化有所作为。纵然与祖国远隔万水千山,我总是感受到那千丝万缕的情思,将我和故土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4.
文苑雅舍     
正文苑雅舍要停刊,前两个月前我就听说了,没有想到这么快。劳动午报是北京工会主办的,宗旨是传播工人文化,文苑雅舍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块发表作品的园地,本以为这块园地可以保留,结果还是命运多舛,挣扎了几个月后被迫停刊了,京城仅有的几家有文学副刊的报纸,又少了一家。看到文苑雅舍停刊的告示,我心里虽然有所准备,还是感觉不舒服,隐隐酸楚,没了着落。报纸没有文学副刊,在京城是普遍的事,不像20多年前,家  相似文献   

5.
三沙市成立了,我万分高兴,又一次唤起我对38年前《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作者、我的老排长、"老西沙"苏圻雄那颗永远的西沙心留下美好往事的回忆。老排长和我都是归侨,祖国解放不久,我从新加坡、他从越南回到祖国。1964年,我从万泉河畔走进军营,在南海蜈蚑洲岛守备队当一名守岛兵。1961年,他从广州市入伍来到天涯海角,在陆军军营里当一名防化兵,1963年,他创作朗诵诗《写封信给妈妈》蜚声京城,成了军内小有名气的业余诗歌作者。后来又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等军外内外报纸杂志上,成为一名诗人。  相似文献   

6.
京梅 《海内与海外》2014,(11):44-45
正昨夜京城,无风无雪亦无喧嚣,倚窗静坐轻敲键盘,心头竟蓦然生出一缕浓郁"乡愁"。我是北京人——老北京(到今年,我家搬来整整270年了),身在故乡竟然言乡愁?似背常理、似强说愁?但它们,确是乡愁:我想念儿童时住过的小院儿;想念家门口那道巍峨的生长着蔓草的城墙、墙外头河岸边的杨柳;还有城楼檐底下居住的小燕子;"城尽  相似文献   

7.
云梦山小记     
正京城周边有多少山?妙峰山、百花山、上方山、千灵山,还有嘛,我还真说不全。北京的山,大多属于燕山之余脉;香山、八大处那地界儿,则属于太行山之西山余脉。40多年前,我在密云山沟里,当过两年多知青,村里的老人常爱提起,一个叫云蒙山地方,讲过一些故事,还说那是圣山。我当年才十六七岁,心里总惦记着,啥时能分配回城,那关于云蒙山与圣山的故事,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相似文献   

8.
爱情退稿     
岁那年,我就读于省城的一所中专学校,由于家贫,我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先后干过家教、酒店的服务生、打字员等钟点工,但一直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就在我走投无路准备辍学的时候,同舍16的好友小丁为我指点迷津,说我文笔不错,可以尝试着给报社写稿挣钱。还说,他表哥就是京城的自由撰稿人,有香车宝马,身边美女如云等等。听了小丁的话后,我不由地一阵阵心旌神摇。于是,我挽起袖子,决定去“搞文学”。几天后,我怀揣着一篇千字左右的小文章,来到了当地一家生活报社。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副刊部。开门的是一位年龄比我大几岁的女孩,她细高挑…  相似文献   

9.
正京城侃爷马未都20多年来从瞎玩、小闹儿,终于玩到了收藏家级,后来又玩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讲的都是一些阳春白雪的收藏,真正在下面能听懂的没几位。可是我今天讲的和我玩的大家全听得懂、看得见,这就是把玩核桃。说起这玩核桃,大家都觉得是大老爷们儿的事情,甚至见的都是一些退休或者层次不高的人在瞎揉。没见过女人也拿着玩。其实女人玩起来也是另有一番风景的,你想啊,春日的河岸,小桥流水,草香四溢,窈窕  相似文献   

10.
正红焖羊肉火爆京城一釜汤,流行风味数新乡。宜丰宜俭人称便,大字招牌红焖羊。自1995年起,红焖羊肉走俏京城,招牌大书:新乡一绝,红焖羊肉。京城食客纷纷光顾。其法为火锅放浓汤,有番茄酱、辣椒油,肥嫩羊肉置其中微火炖之,再加油面筋、粉丝、豆腐,可收滋补之效。  相似文献   

11.
逛书店     
正爱好文学的人,都有一个嗜好,就是逛书店,闻闻书香,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也是一大乐趣。就像爱旅游的人去了一个新景点,十分惬意。我有几十年逛书店的历史了。年轻时跑遍了京城各大书店:王府井、西单、东单、花市、东四、西四、东安市场、地安门、厂桥、新街口、北新桥、酒仙桥、小庄等等新华书店我去了无数次。改革开放初期,我高中毕业,到近郊农村插队,迷上了文学。"文革"刚结束,文  相似文献   

12.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中南海是世界知名的一个地方,上面这张照片是1937年几位京城有名的画界人物在中南海“芳华楼”之“植秀轩”前的合影,很少有人知道,这张合影还包含着昔日京城画坛的一场笔讼风波:  相似文献   

13.
七月流火,正值八闽大地铺金叠翠。也许冥冥昭示,抑或信息感应,我竟欣然应邀由京城抵达福建省著名侨乡福清。在福州机场步出机舱时,满以为会被汹涌而至的热浪粗蛮地扔进浴池般的溽蒸中,谁知竟是阵阵清风拂面,居然比由“城市热岛效应”酝成得闷葫芦似的北京还凭添  相似文献   

14.
小山村     
我去过一个小山村,那里非常美丽和宁静。这个小山村位于京城密云县东南,密云县本身就是多山地区。我们乘车出了县城,进入乡村,见到了远处逶迤的山峦,路越走越窄,路两旁都是树林,我们在林中行,很安静,远离了主路上汽车的喧嚣。我们在这条幽静的土路上行驶了20分钟,进了一个村,路没了,目的地也到了。  相似文献   

15.
就“苦孩求学、是对是错?”一题,我想,旁观者一定有旁观者的高论,事中人也不乏事中人的独见。我家中就有这样两个大学生,一个远在京城、一个近在本省(师专艺术系),兄妹俩一年的正常学杂费、生活费就是13000元,可我全家的年总收入还不足7000元,将近一半的差额无着落,故称其为“苦孩求学”并不过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健康,妻子虽然没有工资,但是有工作(在县文化馆,每月仅有40元)。我常给在北京读书的儿子写信,要他努力学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力争考研。他却回信说:老爸,你别打肿脸来充胖子,我知道自己的家底,你虽然为官多…  相似文献   

16.
正记得还是前几年,《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其专栏"有关品质"里,写过一文,题目就是《腌笃鲜》。读此文时,我心中不禁会意一笑。朱伟兄是地道的南方人,至今吴音尚存,对腌笃鲜有怀恋之情是理所当然的。如今在京城一些南风风味的餐馆里,腌笃鲜这个菜,在菜单还名列为比较高档的菜肴呢,这也是颇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北海月圆夜     
在京城住着,其实,近在咫尺的北海,倒不常去的。但我早就存有一个美丽的遐想,月圆之夜,沿琼岛长廊,晚风习习,暮霭朦胧,信步走去,听水声,看月影,望着倒映的白塔,在微波中的绰约丰姿,那该是一幅多么清幽静雅的湖波月色图啊!其实,这对别人也许并不难的雅兴,我却似乎不大容易做到,白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在京城一个普通的院落里,我见到了任弼时同志的夫人陈琮英老人。陈琮英老人在中共党内有极好的口碑,这缘于她矢志不渝的信念,默默无闻的奉献,从不伸手向党索取的品德。她的一生就像一杯浓酽的茶,让人品呷不尽其中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芳邻邓友梅     
正邓友梅未搬家时,与我住同一栋楼的同一层,窜门唠嗑,捎书带信,抬脚就到,推门就进,是名副其实的近邻。大概是1999年1月吧,老邓到我家,问我富贵竹多少天换一次水,液体肥料怎样用?那几天,我正应约写一篇文章,但一直写不好,换了几个开头,改了好几遍,还是不顺溜,只好放下,搁搁再说。我对老邓说,写东西算起来也有些年头了,书也出了几本,但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很是苦恼。最近,我翻出一堆书,有你的《闲居琐记》、《无事忙侃山》、《烟壶》、《京城内外》,还有汪曾祺、孙犁、陈建功、贾平凹的东西,细嚼慢咽,  相似文献   

20.
品茶     
清明时节,是品尝新茶的时候。而今身居京城的我,又勾忆起在江南的日子,那品茗自乐的欢快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湘南的山村,春天来得早,伴着早春二月,总会有几场雷雨。电闪雷鸣后,雨点倾泻而下,来得猛,去得快。阵阵春风也用力叩打着家家户户的门窗,仿佛要闯进这些寻常人家。 春雨过后,万物精神十足,树木绽出新叶,百草呈现青绿色。在山坡沟边,特别醒目的是那一丛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