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切合法有效的治安管理活动(治安行政权力行为)都应出自适格的治安行政权主体。治安行政权主体,是指享有治安行政权,能以治安管理组织的名义实施治安管理活动,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并且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和个人。确立和研究治安行政权主体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行政权力的主体及其制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上讲,将行政主体理解为是宪法、法律授予行政权力的行政组织机构,并无不妥,但在研究行政权力的制约时,仅从这种层面上认识行政权力主体是不够的。实际上行政权力的主体从名义上的拥有与实际上的掌握运用来看,可以分为形式主体与实际主体。对行政权力主体制约的重点是行政权力的实际主体,其制约方式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立一套行政机关内部的目标责任制度,形成对公务人员个人利益的控制机制,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行政权力的违法限度;二是固定并公开权力运用的标准,减少权力的自由掌握空间,特别是尽量压缩其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3.
行政主体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行政主体存在着令人质疑之处。本文在行政分权制度基础上 ,提出了行政主体是指合法享有或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和个人 ,并把行政主体分为本源行政主体和派生行政主体。  相似文献   

4.
行政越权一般是指行政主体的积极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定的职权范围的一种行政状态.从依法行政和行政主体对法律的违反程度来看,行政越权是最严重的一种行政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第4目将"超越职权"作为人民法院判决撤销行政机关所作具体行政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理论上,学者们一般认为行政越权包括主管越权、地域管辖越权和层级越权三种.对于主管越权与地域管辖越权,学术界没有太大的争议,在实践中也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于层级越权的问题(尤其是上级行政主体行使下级行政主体的职权是否属于行政越权的问题),则理论界争议较大,实践中各地的做法也不一致.这种状况对于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和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都将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本文专门对行政层级越权的问题进行研究,期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行政法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有权实施行政管理行为",即谁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资格的确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确定了行政主体资格,才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才能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在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主要的行政管理任务,是职权性行政主体,同时,一些非行政机关的组织在法律、法规授权的条件下也拥有行政职权,成为授权性行政主体.确认行政主体资格的方法在于两方面一是行政职权的来源.行政职权及其具体性质是确定行政主体资格的根本标准;二是行为的性质.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其他行政主体,只有实施行政行为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侵权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三种类型的行政侵权主体,我国的行政侵权主体即是行政主体的具体化和特定化,而公务员不能成为行政侵权主体。确定行政侵权主体必须厘清行政侵权主体与行政侵权的行为主体、行政侵权责任主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析行政主体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学术界流行的行政主体概念将行政主体局限于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承认行政公务人员和受委托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本文在分析现行行政主体概念的缺陷的基础上,给行政主体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行政主体是指具有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一般性资格、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和个人,不仅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且应该包括行政公务人员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相似文献   

8.
行政组织法上的核心概念为行政组织和行政主体。这两个概念构建的出发点不同,前者偏向行政组织法,后者偏向行政救济法。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的内容多有交叉。行政组织从组织形态入手,包括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公法人(国家、地方除外)、公权力的受托人(自然人和私法人)、私法组织的行政主体、部分权利能力的组织。行政主体则从法人资格入手,包括公法人、公权力的受托人(自然人和私法人)、私法组织的行政主体、部分权利能力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境外对行政立法有着各种命名,但大多认可行政立法的主体为有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的对外效力。我国学术界对行政立法曾出现过二分、三分、四分等不同的划分法。《立法法》(2000年)通过之后,国内行政法学界的通说将行政立法主要限定在行政法规与规章层面,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行政立法,则还存在一定分歧。为了规范行政立法权,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对于具有外部普遍约束力、或者会实质上影响到公众权利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内外部行政规范性文件,也应纳入行政立法的范围。2015年新修订的《立法法》将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下放到了"设区的市"一级人民政府,行政立法的主体随之扩充。在行政立法的内涵与外延尚存有分歧的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审视与界定其主体、内容与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行政补救是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情形 ,行政主体主动予以补正 ,以消除其违法性和即将造成的损害 ,是行政主体针对违法行为而主动采取的自我完善。我国虽深受大陆法系国家影响 ,但对补救制度尚未建立。此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完善社会立法 ,提高广大公务员法律意识 ,树立行政机关秉公执法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开创了"大众网络文化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对传统行政权运用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传统行政法制的变革提出了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变革传统行政权运用方式,重视行政软权力的运用。从行政法治的分析架构出发,信息技术条件下行政软权力的运用,不仅需要行政决策方式和行政法主体互动模式的转变,更需要行政软权力资源的变迁和行政法律制度规范的相应改变,以实现"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与"对行政权的控制"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符合信息社会化和行政法治要求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2.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其中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行政法律关系理论曾简单地认为行政法律关系只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将主体双方的不平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显著特征。而如今,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界定显然已经不适合现代行政法学的发展,理应以“对应且不对等”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关系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社会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调整和矛盾消融过程。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则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部署。作为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试点与示范,嘉兴的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经验为全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4.
行政主体理论是当代中国行政法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起因在于法学概念移植的认知分歧,争论的关键在于本土化与普适化的矛盾。"行政主体"的称谓虽有缺陷,但已约定俗成,没有必要更换一个新的概念。中国的行政主体理论的确存在内在的缺陷,但也有其长处,它能够更好地明确实际行为者的法律责任。重构中国行政主体理论必须理清行政主体的核心内容、主要功能及其与法人理论的纠葛。全面引入西方行政主体理论必须在具备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底蕴的条件下完成。  相似文献   

15.
行政过程的推动及行政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互动,作为"行为"的内在指引,"人格"影响着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互动质量。不同的行政体制要求和型塑不同的行政人格,不同的社会状态要求和型塑不同的个体人格,双方人格是否匹配及匹配程度影响着行政效果的实现。"人格"具有稳定性及独立性,转变速度可能落后或超前于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都可能与制度之间存在不匹配,加之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依赖于此的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也存在一定缺陷,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发生错位,导致行政失灵。  相似文献   

16.
行政裁量从其本源来看是法定的行政主体对法律规范中列举的不同行政权利的行政方式进行衡量比较,从而选择出一种最佳的行使方式。行政裁量的过程也就是行政主体选择的过程。行政裁量权和行政裁量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行政裁量权是法律赋予行政机关对如何行使行政权力进行选择的权力,行政裁量是行政机关运用行政裁量权进行的选择活动,两者属于不同的行政法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行政相对人是传统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它和行政主体共同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可以说其与行政主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是,我国行政法学界主要局限在对行政主体方面的研究,而对行政相对人的研究不但十分欠缺,而且基本定位不恰当,忽视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行政法中的主体地位。本文试图对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进行反思,确立其行政参与人地位,以便明确行政法主体这一行政法律关系基本要素以及对行政法律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行政主体"按字面理解就是"实施行政的主体"。[1]在日本行政法学上,既有将其作为行政组织法上基础概念而强调其重要性的观点,[2]也有对其有用性表示怀疑,拒绝认可其意义的观  相似文献   

19.
行政主体理论的现状、缺陷及其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主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中国的,其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行政主体的多元化,行政主体范围过窄、不利于相对人诉讼等理论弊端不断显现,已经明显落后甚至阻碍了司法实践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构行政主体理论,弥补其缺陷,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和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20.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非特定相对人制定、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规范性文件的行政行为,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和指导,但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的"官至上"思维惯性,也由于立法上一直将大部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司法审查的受案范围之外,使一些违法或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较具体行政行为,成为更为严重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主要形式。因此,强化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