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爱黑涩会     
品子 《台声》2006,(9):75-76
台湾有很多综艺节目,我们非常熟悉并经常观看的有:李敖有话说、康熙来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娱乐百分百、全民大闷锅、完全娱乐等。但说起“我爱黑涩会”这个综艺节目,恐怕多数人还不甚熟悉。该节目自去年开播以来,在台湾很是红火,本文特简单介绍如下,有兴趣的读者可去观看。关于该综艺节目的名称“我爱黑涩会”,有两种说法,有的认为,“我爱黑涩会”的意思是我喜欢这个由黑人帅哥创立的年青、青涩的园地;有的认为,因为有黑人当家主持,所以有个“黑”字,涩,指的是青涩的7年级学生;“我爱”就是我喜欢的意思,“会”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第二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我喜欢,“几程漓江水,万点桂山尖”我也欣赏,然而,在对桂林众多的传诵咏叹中,我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山水有相逢,终会到漓江”的感悟情有独钟,因为它道出了桂林那变化莫测的山水中蕴涵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而桂林的意境的确需要在抽丝剥茧中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3.
2000年,一本讲述作者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我的上海经验》在台湾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这本书的作者自称为商人而不是文人的陈彬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但我每次到上海去,都很愉快。而回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如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宽不怎么样。今天的上海已经是全中国最发达、最领先的地区之一,我会到上海去投资10年,为什么?因为在台湾我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是不得不到上海去投资。现在我真的是喜欢上海,我今天到上海就是去找机会求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驻点采访的1个 月里,工作之余最多 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刚到台北,一位相熟的台湾朋友领我出去逛,因为了解我喜欢看书,便自作主张地把我带到了位于敦化路的诚品书店总店。 “诚品”,台湾最出名的连锁书店,24小时营业,是  相似文献   

5.
刘建国 《台声》2001,(10):25-26
青岛的“海尔”、“青啤”在祖国大陆是响当当的名牌,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享有美誉。可是,在台湾了解认识它们的却还不是很多。“海尔”、“青啤”的产品至今还未登陆台湾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久前,台湾年代新闻台拍摄题为“中国一百强”的电视系列片,第一站便选择了青岛,确定拍摄“海尔”和“青啤”。“功课”做得细 7月16日,我们去流亭机场接摄制组的蒋雅淇小姐和王伟鉴先生。当交换过名片之后,蒋小姐就对我说:“刘先生,我知道你。”我有些不解,因为在这之前与台方联系工作的是另一位人士,与蒋小姐从未见过面、也未通过话…  相似文献   

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从历史上看,台湾虽曾多次遭到外国的侵占,但最终都未能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从国际法上看,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是明确的,根据“主权完整”的原则,中国对台湾享有完全的主权。从法理上看,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台湾的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只有全体中国人民才有权决定台湾的命运,所谓台湾“全民公投”是非法和无效的,因为它剥夺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过年挺累     
孔龙 《人民公安》2007,(5):60-60
真正让我和同事们欢喜的是,一个“春节”假期过去后,大家笑眯眯地说:“总算没出大事儿。”自从干上了警察这一行,我就不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挺累,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欢天喜地,心里憋得慌。老百姓  相似文献   

8.
赵辉 《台声》2008,(1):51-53
采访之前,很多人跟我说,“飞儿”的音乐很好听。当时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他们的音乐很好听。采访之后,我跟很多人说,“飞儿”很有希望。因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对音乐的执着也看到台湾当红艺人的敬业。当然这并不是一次尽兴的采访,想聊的还有很多。但这些足已让我重新审视这个继“五月天乐队”之后台湾最红的组合。交谈过程中,感受到他们不是通常概念里的那种偶像明星,而只是一帮单纯喜欢音乐的人。虽然乐队灵魂人物陈建宁(lan)的年龄要大过另外两位10岁,但他的谈兴远远不比两个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少。陈建宁说,其实作音乐真的挣不到什么钱,当年一起出道的朋友,现在大部分都过得很惨。“就像你作记者,也许你不是这个专业,但你因为热爱而来采访会有一种使命感和成就感。有梦想就要去追逐,不要怕,年轻就是这样。”或许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更应该透过音符旋律与文字的流泄传达“乐以载道”的精神,提醒“希望”是一直存在的,让听者能够在他们的音乐中,找到那份启发,找到那股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立 《台声》2006,(11):62-67
金秋9月,我在台湾作学术研究,有幸与李敖大师长谈,其睿智和敏捷实在是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笔者:您提出支持“一国两制”。当时旁边就有人说了,您是支持还是开玩笑,还是觉得这个词不错,拿来可以让别人一下子产生眼球的注意力。支持“一国两制”和《反分裂国家法》李敖的两岸观李敖: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敢支持,也敢这样讲。因为讲得很逗,我说问题根本不在两制嘛,现在根本就是两个制嘛。台湾有台湾制度,大陆有大陆制度,两制没有争议,争议的是一国。你觉得你这个国不是大陆那个国,我说美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条约的时候,在签上海公报的时候,都说得…  相似文献   

10.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11.
《干部人事月报》2014,(7):90-9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美国生活时,常常接触一些华人青年。一天,一名青年向他报怨:“我现在的老板非常抠门儿,他给我的薪水比给别人的低得多,而且一直拖延我的绿卡申请。”刘墉同情地说:“这样的老板是不好。”停顿了一下,刘墉又说:“但你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不能白干。你得在公司坚持一段时间,多学点几本领,然后走了也值。”年轻人听后有所觉悟,说:“对啊!多学点儿东西,以后去别家公司会顺利得多。”半年后,刘墉又见到这名年轻人,他问道:“你辞职了吗?”年轻人骄傲地回答:“我不辞职了,因为现在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12.
认识林丽珍是在一次台湾学生的聚会上。那天我到得晚,进屋时,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丽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仅因为她清秀娴雅的气质,还因为她怀抱着一个活泼而精致的宝宝。当她告诉我她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已做了妈妈时,我惊得有点目瞪口呆。“妈妈学生”在大陆高校绝对少见。“她有着怎样的求学故事?”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丽珍在北大的宿舍。  相似文献   

13.
认识林丽珍是在一次台湾学生的聚会上。那天我到得晚,进屋时,里面已经坐满了人,丽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不仅因为她清秀娴雅的气质,还因为她怀抱着一个活泼而精致的宝宝。当她告诉我她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已做了妈妈时,我惊得有点目瞪口呆。“妈妈学生”在大陆高校绝对少见。“她有着怎样的求学故事?”带着这份好奇,我走进了丽珍在北大的宿舍。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3·19枪击案”一周年之际,由台湾民间团体组织了10万人大游行,抗议台湾当局领导人操纵选举,欺骗民众。世界很美好,却被野心家整糟了。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就台海而言,难道分清是非,识别善恶,真地很难吗?台湾有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像吃了迷魂药,甘愿绑在阿扁战车上,直往“台独”火坑冲。但骗术有揭穿之时。台湾前“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说:“我相信不管怎样变,数十年后,两岸一定会走在一起,因为文化的力量是最大的。我常对民进党的朋友说,承认同是中国人是台湾免于战争的最有用的一张牌,比六千亿买飞弹还要有用。”诚为振聋发聩之言…  相似文献   

15.
李敖其人,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祖国大陆都是鼎鼎大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写得妙,更在于他为人行事的特立独行。最近,李敖因为宣布代表新党参选台湾下届“总统“,使其再次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文坛奇人李敖是台湾文化界最有名的人士之一,被喻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的翘楚,更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最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祖籍山东,1953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17.
鲁烟 《现代领导》2002,(4):42-42
谁都知道,快乐是很难量化的,因为快乐只是个人的一种感觉。但我非常喜欢“快乐总量”这个提法,我对发明这个词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心存感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知道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知道他的过去和现在,就能预知他的未来。”一个人如此,一个政党和一个政权亦如此。李登辉身上的外国影子在不久前出版的《台湾的主张》一书里,李登辉对于自己处于日据时期的童年,有着充满幸福感和自豪感的追述。“最大的幸福是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让我有机会接受完整的教育”Z日本统治台湾“若从历史观点来看,或许可算是个悲哀;但若从个人自身来说,毋宁是幸福”,“直到今天,我仍然感谢时代让我能有些体验,开启我幸福的人生”。因为父亲是日本刑警,“从小学、到中…  相似文献   

19.
不厌斋     
我喜欢孔老夫子的“学而不厌”这句名言,所以,我把我的书斋命名为“不厌斋”。我喜欢这书斋名,因为它寄托着我的情志。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