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92年1月底到2月初,邓小平进行了著名的"南巡",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在那次访问中,邓小平参观考察了中国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明确表达了对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南巡"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南巡"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可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南巡"讲话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经济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用题词结束了关于特区的争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了中央文件。随后中国社会释放出的能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驱动中国在改革的大道上一路狂奔,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所有增量改革都已完成,这一轮能量的释放才渐近尾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要警惕右倾,但特别要防止和反对"左"倾。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纵观中国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纵观近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左"倾错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损害是相当大的。因此,抵制和反对"左"倾错误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保证。在这方面,德国工人运动、国际妇女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领袖和杰出活动家克拉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改革开放视域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种种羁绊,他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有中国特色、进行改革、实行开放、搞市场经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理念具有伟大的开创意义,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和平相处的新阶段.在新时期,深化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余克礼二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构想——“一国两制”。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实践、论证,这一伟大构想已经发展、完善为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7.
王义桅 《当代世界》2014,(12):19-21
<正>自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感叹"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到三十五年前邓小平同志断言"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改革之于中国成为融入主流国际社会、抓住全球化机遇来释放制度活力和人民创造力的不二选择,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中国改革,通俗地说就是围绕"太阳"公转。这个"太阳"就是世界大势,现在讲就是全球化。如今,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改变。全球化不再是一个既定条件,本身具  相似文献   

8.
杨军 《南风窗》2014,(12):40-45
<正>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那么中国现代企业的起点应该是1984年。这一年,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这一年,邓小平南巡开启了经商的热潮。这一年,诞生了联想、万科、海尔、招商地产、上海大众等等大批新型企业。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典型样本,清晰地映射了中国大时代的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这30年,经过乡镇企业大发展、国企改革、民营企业的野蛮生长,中国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9.
关:政治改革比经济改革难度大得多,谁愿意冒这个风险?任:这一关始终得过,现在不过,以后说不准更难过。我总感到现在的闯劲还不够。过政治改革这一关一定要有勇气、胆识,横下一条心。小平南巡时就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政治改革之所以滞后,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怕乱,其实政治改革不会大乱  相似文献   

10.
邵慧翔 《当代世界》2008,(11):62-64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曾有人提出30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引发国人深思。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体现在发展这个硬道理上。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相似文献   

11.
叶竹盛 《南风窗》2013,(24):27-29
在当前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形势下,法治的政治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在中国前所未有地统一在了一起。法治理想因此具备了现实推动力,也因此和改革逻辑相结合,成为深化改革的思维和方式。当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走入第四个10年之时,改革话语和法治话语同时向"全面"的层次升级,一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遥相呼应。陈云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提出了"笼中之鸟"的比喻,来界定搞活经济和计划指导的关系。鸟得让它飞,捏在手里会死掉,但也不能没有笼子,否则鸟就飞跑了。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据小鸟成长的情况,逐步扩大笼子的空间。这个精妙的比喻也被法学者用来形容过去30年中国的法治发展:法治之  相似文献   

12.
苏格 《当代世界》2018,(6):18-21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筚路蓝缕的征程,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回顾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不仅诸多"内因"至为关键,给中国带来机遇的经济全球化"外因"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获益者和贡献者。中国改革开放四大重要阶段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起点: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党的十九大再释改革开放决心,开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将呈现全面开放新格局,继续向世界和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层     
《南风窗》2013,(24):18-18
习近平新华网11月13日公布了习近平9月17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他认为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初心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群众路线"史、"守正创新"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有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瞬间令人印象深刻,比如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1978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就不会出现新中国,更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这场革命为中国随后发生的一切创造了可能性.中国革命胜利后,重构国家和社会体系、驱逐殖民势力等举措都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同时,改革开放意义极其深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思考的优势和改变国家前进方向的决心.邓小平先生在其中发挥了非凡作用,他认识到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未找到正确方向,随后在其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要义所在,并引入市场机制,重新定义了中国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1997,(10)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途中,到了顺德,到了生产容声冰箱的珠江冰箱厂。在顺德,邓小平如是说:不发展民族工业,外国人会欺负我们;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穷了几千年,再穷下去就没有地位了;  相似文献   

16.
赵义 《南风窗》2013,(7):48-49
在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开始告别高速增长的时候,政府要担当的首要职责即持续发展经济如何实现?经济问题,要从政治着手;经济转型,需要政府进行新一轮的"简政放权"。政府新一轮"简政放权"开始了。我们可以先简要回顾此轮改革出发的轨迹。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  相似文献   

17.
这个人,1968年,他说包产到户可以增产;1978年,他说中国要搞市场经济;2006年,他说不争论的时代过去了。张木生,1980年代初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跟随杜润生先生共同参与农村改革开放的设计,现为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早在1968年,他就写出了流传甚广的《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在知青中间刮起了一阵“张木生旋风”。1969年他在一场沙龙辩论中预言,“当人民自觉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就会出现一个达芬奇式的时代”,后来的改革开放,印证了这一说法。20年余年一晃而过,张木生回想“达芬奇时代”,感慨万分。他说,我们今天仍然要寻找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体制的创新毛泽东"以苏为戒"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不曲不挠地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继续了毛泽东未竞的事业,在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江泽民在实践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9.
石勇 《南风窗》2012,(6):4-4
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特殊性意义在于:它隐喻和折射着中国通往未来的道路。有一种焦虑在弥散:在一系列困局中,中国能够突围吗?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对此感触最深的广东改革群体发声,力图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利  相似文献   

20.
谭保罗 《南风窗》2016,(5):28-29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不是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的GDP总量,而是让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单一语言劳动人口"找到了工作",使得这个充满经济禀赋的民族,找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应有位置。就业问题,这是一个经济体是否能持续运转的"体温计",也是一些国家政治剧变的"催化剂"。对现在的中国而言,它是改革的"安全阀"。充分的就业,稳定的环境,这是推动任何改革的前提。但2016年,这个问题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浮出水面。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