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2.
东汉、唐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为猖狂的三个朝代。在位的皇帝或者因为昏庸、软弱,或者因为懒惰,把手中的权力给手下的太监们,导致太监得势,祸乱朝政。发生在这几个朝代的党锢之祸、甘露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乱政的杰作。其中,唐朝的太监是最为霸道和嚣张的,譬如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就官至宰相,肃宗的皇后都死在他的刀下。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其实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相似文献   

4.
张秀枫 《政府法制》2013,(30):42-42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相似文献   

5.
笑夭 《政府法制》2011,(24):17-17
在对外交流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近日,一篇有关中国历史上外籍太监的文章通过网络广为流传,引起人们强烈好奇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周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相似文献   

7.
蒋骁飞 《政府法制》2011,(23):34-34
那是皇上的错 北宋真宗时期的大臣鲁宗道,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有一天,真宗皇帝急召他进宫议事。传旨的太监赶到他家,却发现他不在家。等了好一会儿,才见鲁宗道从离家不远的一家酒店出来。太监赶紧跑上前告诉他皇上要召见,并很担心地说:“你今天迟到了,  相似文献   

8.
朱庆荣 《政府法制》2013,(20):29-29
慈禧太后为了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决定出奔西安,为了要把大量金银财宝、古玩名画一齐带走,就吩咐内务府太监购买100只皮箱,以便装运。内务府太监向慈禧禀报,每只皮箱要价60两银子。这事被一位姓鲍的军机大臣知道了,他很熟悉皮箱的行情,按照慈禧要求的规格大小,只要6两银子就可以买了。他向慈禧禀报,揭穿了内务府太监的虚报冒领。慈禧听了很气愤,就立刻决定把这采购皮箱的差使交鲍军机去办,并限令15天交齐。鲍军机想买这100只皮箱要不了15天,只要派人到大街上各皮箱店一转悠,要不了三四天就可以把皮箱送进宫去。故欣然领命。  相似文献   

9.
清官包拯,谥号包文正。他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上惩贪官污吏,下爱黎民百姓,受到庶民们的爱戴和文武百官的崇敬,就连宋朝天子也称他为包爱卿。包拯德高望重,在他六十大寿这天,他吩咐儿子包贵在衙门口接待来客,命王朝,马汉对来客一律用白开水相待,寿礼一律不收。可是这天第一家来送礼的就是大宋当朝天子,派六官司礼老太监携厚礼来到包府,皇上送来的礼品谁敢不收呀!包贵无可奈何,只好取来一张红纸,请老太监写句话给父亲,老太监接过毛笔,蘸满浓墨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众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朝…  相似文献   

10.
得宠太监威风八面,无恶不作,何曾想身首分离;铁面巡抚执法如山,就地处决,除大害青史留名。这是后人为颂扬清代廉吏丁宝桢而写的一副对联。清代后期,慈禧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派她最宠信的太监安得海去外地活动。但按照清宫历来的祖训:太监不许私离京城40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碍于这个祖训,安得海临行前,慈禧反复嘱咐他,要秘密出宫,偷偷地回来。安得海是慈禧的心腹,他仗着深得宠信,认为天底下无人奈何得了他,所以一贯骄横,无恶不作。出京之后,他就在船上升起大旗,一路上威风凛凛,沿途官吏被迫迎送、行贿。安得海及其随从所到之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清官拒礼诗     
宋代包拯六十寿辰时,吩咐儿 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没想到一个 太监带着皇帝的寿礼来了,包贵无 奈,拿着纸笔请太监写几句送礼的 话。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 夜操劳似魏征。今天皇上把礼送,拒 礼门外理不应。"包拯看后立即作 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 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 洁风。"  相似文献   

12.
清朝光绪二十二年,太监李苌材、张寿山等人出外听戏,因争座位与人发生口角,遂纠集八人持械行凶,砸毁戏园器具,当地方官派捕人前往时,又拒捕杀死捕人。案发后,整个京城为之哗然。如何惩治李苌材、张寿山等出外滋事杀人的太监,朝廷内外都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3.
元朝有一名外籍太监名叫朴不花,高丽(朝鲜)人.他在7岁时被净身送进了元朝的皇宫内,从事皇宫内的杂务工作.在宫中的几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普通小太监步步攀升,最终权倾朝野,参与国政.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与社会》2007,(9):F0002-F0002
剥光了也不穿皮衣。 ——人道对待动物组织抗议皮草制作消费 恋情发生率保证达到90%。 ——女大学生选美,获胜者可与富豪同游 30岁以后你可能变成太监。  相似文献   

15.
<刘太医说养生>中写到了太监净身的过程:先喝乌头汤(应该是麻药的一种),让人昏迷,然后用盐水消毒,将阴囊连同睾丸一起割去,用白麻皮丝扎住,将包皮上拉,割去龟头,在创口抹上军功散,在尿道口处插一根麦管,三个月后就可痊愈.因为控制性欲的脑垂体还在,因此太监是有性意识的,太监也是可以结婚的.郑和就结了婚,并抱养了四个儿子.  相似文献   

16.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4,(17):18-18
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都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 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同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17.
新婚之夜,男方因种种原因不能过夫妻生活,女方大为不快,大骂对方是“太监”,随后又逢人便讲对方不是男人,接着又以此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男方认为妇方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当庭提出反诉,要求女方赔偿名誉损失费,并公开赔礼道歉。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故事: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答,贴身太监姚郧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你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相似文献   

19.
1901年9月7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订立。同年10月6日,慈禧太后从西安动身回京。当时火车只通到直隶正定,其余路途,皇室一行都乘黄色的轿子,随行人员包括大批骑兵卫士、官员、太监和fhA.。行李车队非常壮观,大约有3000辆马车,插着旗子,披红挂绿。这场面,连见多识广的英国记者莫理循都觉得太过分。  相似文献   

20.
刘绍义 《政府法制》2013,(11):18-18
在宫廷电视连续剧,我们常常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