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劳动关系是雇佣双方在劳动关系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达到协调和平衡的状态,其特征是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因此评价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需要关注雇佣双方利益满足程度.心理契约作为劳动关系的基础和框架,描述了雇佣双方对彼此应履行责任的主观理解,雇佣双方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行程度描述了其利益满足程度.本文尝试从雇佣双方心理契约内容及其感知到的心理契约履行程度的理论视角,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包含管理者评价和员工评价的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管理者和员工评价得分均为4分以上的企业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最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山东省高密市委来稿,介绍了他们以和谐企业创建为主线,不断探索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的利益协调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而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一是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营造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民主氛围。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疏通职工充  相似文献   

3.
伍咏媚 《中国工运》2010,(11):12-13
近年来,广东省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把员工冷暖装在心上,坚持以人文关怀工作妥善处理社会、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保证了企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劳动关系参与者、协调者,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一、构建  相似文献   

5.
邵志俊 《中国工运》2011,(10):20-20
一是发挥协调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是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泰兴市总工会注重发挥社会利益的“调节器”作用,坚持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主动参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研究制定,充分表达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时期,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都出现了市场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工会组织独特作用,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我们共同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重视薪酬分配,理顺分配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合同法》的宗旨是着重保护劳方利益,兼顾资方利益,实现和维持劳资双方利益平衡。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要重构工会理论体系,构建和谐工会。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又能够造福于社会,使社会诸方面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受益者。创新企业工会领导体制是实现企业工会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运》2007,(4):39-40
四川省电信有限公司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中,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不动摇,始终把推动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作为建设和谐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努力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了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分配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善于沟通劳资双方,妥善化解矛盾,及时调处劳动争议,形成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是建设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工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维权机制入手,努力发挥工会组织指导、沟通协调、纽带促进和维护保障的作用,着力推动和谐企业建设。一是要发挥好组织和指导作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争取行政的积极支持。作为企业工会组织,要教育职工遵守国家的…  相似文献   

10.
知识型员工具有素质高、地位高、需要层次高等特点,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知识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具有更高要求.知识型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约束和行政干预,企业管理创新是重要途径.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实行柔性管理和加强压力管理是构建知识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风向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从马克思关于劳动关系的一般论述中汲取理论支撑,从我国劳动关系演进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进程中借鉴 有益经验,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参考。研究认为,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 国劳动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新型就业形态的涌现给劳动关系治 理带来了_定的挑战,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失衡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和谐劳 动关系构建的进程。研究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应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大力激发公有制 经济活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新时代工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2.
心理契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工具,正在被视为解决组织与员工之间矛盾的基本方式受到关注。实践表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在管理实践中,应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作为量化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测量工具,是当前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新时代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特征,结合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以文献研究和 实地调研情况为依据,构建了以“合法”为深层根据的基础性和以“合情”“合理”为核心所指的提升性两个 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并区分了预警型、良好型、和谐型劳动关系治理指数 概念化结果。研究建议,可以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自评自测、不同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分类和比较、企业 劳动关系治理的长期追踪与未来预测等方面运用该指数,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讲,政府、企业和员工处于互信互利、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是劳动关系追求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不是一种表面的感知,而是可以通过劳动关系和谐指数的主客观指标值来把它显现出来。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从员工、企业、政府三个角度入手,对员工满意程度、企业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政府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理性的、科学的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对于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缓解劳资纠纷和用工紧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是新时期新阶段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各级工会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着力推进三方机制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不协调的反映,而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要构建和谐企业乃至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并处理好劳动争议问题。采取合理、合法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劳动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劳动关系不仅是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中需要探索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共享发展成果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劳动关系调整中的政府干预、我国劳动关系治理的历史、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政府的作用等问题,可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等提供参考。研究认为,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出发,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吸取国外劳资冲突的教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对于我国探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应立足国情,从实践走向理论,并将理论回归实践,理性、客观地分析劳动实践需要解决的深层根本性问题,从而为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新时期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劳动关系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政府必须对企业劳资矛盾进行适度干预;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平分配机制;企业应自觉搭建...  相似文献   

19.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并为工人阶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把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上,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建功“十一五”;当好主力军,和谐建小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