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两国发展计划对接的结果,是一个旨在实现双赢、多赢的国际合作项目。自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以来,中巴两国政府加大了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走廊建设获得明显进展。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巴国内政治掣肘致使项目执行效率较低;民众期待过高;精英阶层对华态度分化;沿线安全问题严重;外部势力干扰等。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进行,中国应加强与巴国内各政治力量的合作,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双方管理能力,加大媒体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安全保护,扩大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消除或减少有可能阻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进一步提升了两国经贸合作,为中巴传统友谊和中巴战略合作注入了新的内涵。2012年底,中巴FTA合作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从2013年起中巴经贸合作进行第二阶段,中巴贸易自由化将进一步提高。本文在研究第一阶段中巴贸易合作状况的基础上,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指标和数据分析目前FTA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如自由化程度与其他协定相比还需进一步提高,FTA对双边贸易的促进还不十分明显,双边贸易规模、结构不平衡等,提出优化双边贸易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诺维的超对数引力模型,测度了中国与巴西21大类产品的贸易成本弹性。结果显示中巴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中巴两国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均可提高贸易量,双方存在一定的贸易潜力。中国对巴西出口与进口的平均贸易成本弹性差值为负,总体上看巴西更具有贸易优势。从细分产品结构来看,中巴两国可在各自的优势进出口产品领域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同时,两国还具有产业内贸易潜力较大的产品,可以加深产业内贸易合作,减少贸易摩擦,推动双边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不对称问题,巴西政府及部分学者表示严重忧虑,担心中巴贸易会使巴西经济重新回到单纯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时代,中国向巴西出口廉价工业品会冲击巴西的工业竞争力。显然,这种担忧是没有充分理由的。中巴贸易发展不仅不会损及巴西利益,反而更加有利于巴西的经济发展。中巴两国应努力消除在双边贸易不对称问题上的争议和干扰,不断促进双边贸易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提升中巴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为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中巴贸易发展分析,认为中巴贸易存在中方对巴基斯坦贸易顺差较大、巴基斯坦出口中国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而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水平较低、中国缺乏对巴贸易的产业等是中巴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扩大从巴基斯坦进口、发展服务贸易和提高巴基斯坦出口产品竞争力等提升中巴贸易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开始全面实施,中马双边贸易再次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平稳发展的机遇。本文拟以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为依据,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实施以来中马贸易的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展望中马双边贸易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贸易在双方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本文选取2000-2011年贸易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中印双边总体贸易及细分产品贸易分解双边贸易增长因素。结果显示:第一,规模效应始终是促进双边贸易增长的主导因素;第二,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长的规模效应表现在工业制成品或半成品,初级产品的竞争效应愈加显著;第三,反观印度,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规模效应则更多是在初级产品,竞争制约效应凸显;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促进作用提升。调整贸易结构、适应双方进口需求变化是提升出口产品竞争质量、扩大双边贸易发展规模的重要手段。此外,中印FTA战略应提上日程,积极构建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下,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文利用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B指数)对2012~2015年中马双边贸易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中马双边贸易尤其是机电产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北美区域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美墨加协定》条款对全球贸易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使用GTAP模型模拟了该协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北美区域价值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网络,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和产业关联程度低于区域内国家,原产地要求提高可能对部分区域外国家的汽车产业及巴西钢铁行业造成一定的负向冲击;第二,从区域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地位指数来看,墨西哥更适合发展制造业,提高原产地要求违背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能带来北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第三,非市场经济条款将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谈判产生障碍,并且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自贸区谈判的范本;第四,从GTAP模拟结果看,协定签订对美国GDP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中国积极融入区域贸易组织能够避免其负向冲击,但该协定也会对中国加入亚太自贸区产生阻碍。中国应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改革的进程,积极推动自贸区谈判,反对歧视性贸易做法。  相似文献   

10.
在乌克兰危机升级、欧洲能源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是深化贸易合作的重要一环,也可为中国继续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在中东欧地区的发展助力添彩。本文利用GTAP模型,运用动态递归法将GTAP10.0数据库中的数据外推到2021年,对2014~2021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进行模拟,并预测其对双方国家宏观经济、双边贸易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在开发双边贸易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明显超过关税壁垒的改善,这种促进作用是双向的、互益的;同时,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并不显著。未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削减贸易壁垒,改善进出口贸易运输流通环境,保证物流畅通;简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产业链合作,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日韩之间构建自贸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而自贸区的"轮轴—辐条"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比较中日韩的要素及产业优势,并运用GTAP模型模拟分析中日韩自贸区的"轮辐"效应,研究表明:1.在宏观经济影响方面,以中国为"轮轴"的自贸区在GDP、进出口等方面能够提升中日韩自贸区的整体经济水平,而且福利水平提升最明显。2.在各国或地区产业部门的产出变化方面,中国的产出主要集中在谷物和作物、纺织及制衣业领域,日本则是重工业领域,而韩国是畜牧业和肉制品、加工食品、纺织及制衣业等方面,这充分体现了三国在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同时也是自贸区形成的基础和保证。中国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该积极构建以自身为"轮轴"的自贸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中巴商品贸易的基础,回顾了中巴商品贸易增长的情况,分析了双方商品贸易的结构,指出了双方商品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巴商品贸易发展的建议。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但是巴方贸易逆差严重,能够出口中国的商品种类较少,双方政府应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双边贸易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2—202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中国对东盟贸易出口呈逐年增长态势,双边贸易产业互补性大于产业竞争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规模、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对中国贸易出口额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较大,双边贸易存在广泛的合作领域。为促进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发展,双方应加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双边关系,高质量地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同时,中国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中国对东盟贸易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2003—2017年中国与斯里兰卡等16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集,运用合成控制法对2014年中斯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对货币互换在贸易方面产生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完善,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斯合作。中斯货币互换协议在两国双边贸易上均产生了正向积极影响,其中出口贸易的创造效应显著,而进口贸易的创造效应则不显著。文章提出政策建议,认为中斯两国应适时续签货币互换协议加强合作,同时中国也应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货币互换活动,进一步稳定并扩大贸易规模。  相似文献   

15.
考察一国贸易限制水平对于探讨经济增长问题以及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研究方法的缺失和数据的可得性问题,传统研究多是以简单平均关税和加权平均关税进行粗略衡量,会导致明显的误差。本文使用了贸易限制指数(TRI)作为研究工具,对拉美19个主要国家的贸易限制情况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测算出贸易限制带来的无谓损失。中拉贸易在过去20年间发展迅速,本文考察了1992—2014年中国与6个拉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限制发展趋势。实证结果显示,当前拉美国家的整体贸易限制水平较低,但相比于成熟的外向型经济体(如韩国)仍有较大的下调空间。总体上,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限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体现了双边贸易的发展。但中国与巴西之间的贸易限制仍然较高,未来应通过改善贸易结构、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贸区等手段,降低贸易限制,减少无谓损失,增加贸易往来,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产业内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对双边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发展中国家间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影响着东亚以及全球经济格局,产业内贸易发展必将带动双边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水平及贸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以垂直异质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发展迅速,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呈现"剪刀差"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论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过去,巴基斯坦曾经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经济援助国,中巴贸易曾经在中国和南亚国家贸易中占据首位。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中巴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和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这与中巴之间良好的政治外交关系不太相称。本文在分析中巴经济合作潜力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巴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亚是中国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自"一带一路"推进以来,中国与中亚贸易有了长足发展,但各种非关税壁垒仍然制约着双边贸易畅通,贸易便利化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运用GTAP模型研究得出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将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加,贸易条件改善;但除美国外的其他国家经济将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从产业层面来看,贸易便利化对矿产资源、纺织服装、轻型制造业及重型制造业部门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哥伦比亚是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增长具有潜力、看重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拉美大国。近年来,中国与哥伦比亚的经贸与政治关系发展良好,双边贸易和投资量增长迅速,从而对经贸制度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中哥双方战略诉求、贸易与投资关系的潜力以及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等角度,深入而前瞻性地研究了中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主要结论是,对于中国和哥伦比亚双方而言,中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具有现实需求,更可获得经济上可预测的实际利益。中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布局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中俄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深入分析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问题,本文分别从投资动因和产业选择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对俄罗斯与中国其他主要投资东道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与进口创造效应,且出口创造效应高于进口创造效应; 与其他主要投资东道国相比,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对进口的促进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