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勇 《东南亚》2015,(2):50-54,109
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领导人,是印度人民党的精神领袖。他的思想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以及独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外政治、社会和外交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主要思想包括暴力革命思想、民族主义思想、印度教特性理论、宗教社会思想、泛印度教意识和"两个民族理论"。萨瓦卡尔的思想产生和发展与其生活的时代紧密相关,其变化也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发展,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影响时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80年代 ,印度教民族主义在印度通过宗教改革和社会运动逐步实现了政治复兴。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治复兴严重影响了印度的政治发展进程。除去经济改革因素的影响 ,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变化无疑在这个复兴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印度教民族主义是印度历史变革的产物 ,并日益参与到印度的政治多元格局中去。其极端主义趋向将影响印度政治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浅析“印度教特性”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教特性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倡导的宗教民族主义观念,旨在恢复印度教在印度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民思想,并作为制定国策的标准.印度教特性政治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缘由及现实土壤.近年来的古吉拉特教派冲突是该政治策略具体操作的表现形式之一.印度教特性政治目前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突出的角色,但因为它的负面作用,其对未来印度政治生活的作用将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4.
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泛奥斯曼主义向凯末尔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转化中,格卡尔普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格卡尔普的基本思想包括:(1)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两大谱系,即"原始共同体"和"民族"."原始共同体"可分为4种类型:以氏族为基础的无差别的共同体;以氏族为基础的有差别的共同体;图腾组织全面退化的种族共同体;衰退的原始共同体.民族分为神学的、法定的、文化的、曾经独立但又在后来失去独立的民族4个亚种类.(2)宗教认同是与帝国相联系的落后的心理认同;民族认同是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先进的认同方式,从宗教共同体走向民族国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3)世俗民族主义思想,即:主张宗教与政治分离,反对宗教干预政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对宗教少数派的政策及实践,认为印度人民党试图在国家层面助推"印度教特性"政治的意识形态。通过对宗教少数派发动"牛保护"运动,推行"反改教法",发起"回家运动",以及公然发表对宗教少数派的仇恨言论和发动暴力袭击等,使国内宗教少数派处于恐慌和不安之中。莫迪政府面对来自印度右派的煽动,除了表面的敷衍,更多的回应是沉默,甚至与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共谋,印度多元传统及其世俗主义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即多民族、多种姓、多语言、多宗教、多政党和多种经济成份。这种多元化特征常给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 ,诸如民族骚乱、种姓冲突、语言纷争、宗教矛盾、政党斗争、经济纠纷等。这些矛盾冲突的产生与发展 ,常常影响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有时甚至严重危及印度国家的统一。但是独立 5 0余年来 ,尽管印度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 ,但却没有发生前苏联那样四分五裂造成的国家解体 ,而是在矛盾重重的国内环境中和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究其原因 ,财政分税制的建立与…  相似文献   

8.
朱明忠 《东南亚》2013,(1):80-85,94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宗教文化对印度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性格。从"对永恒不变精神的追求"、"对幻想世界的极度关注"、"业报轮回"和"非暴力"等四个方面可见宗教文化对印度国民性的影响,也便于我们了解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缺乏历史观念、具有某种特殊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阿拉伯两大族类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犹太属性、内部殖民主义和分而治之是以色列处理与国内阿拉伯人民族关系的基本思想。以色列的民族政策造成阿拉伯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遭受挤压、歧视,成为经济落后、政治孤立的少数族类,与主流社会十分疏远。这一现实与以色列理应将全体国民纳入其民族国家构建范畴,以塑造统一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和国族认同的民族构建产生了直接的悖论,并且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的稳定、健康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印度教民族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其核心诉求是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与世俗主义并列为印度两大社会政治思潮.自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印人党)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崛起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主要着眼国内,但亦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印度的对外政策,持续影响印度与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成为观察印度外交的重要视角和不可或缺因素.未来该思潮将保持崛起势头,“国民志愿团”等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的影响将持续拓展,但也面临世俗主义、多元主义等传统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周边地区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加人是中国周边民族,其聚居地区与中国西南边疆相邻,人口300余万。大多数那加人分布在印度,也有一部分那加人生活在缅甸。印度的那加人主要聚居在那加兰邦。从19世纪中期开始,绝大多数印度那加人的宗教信仰从泛灵论改为了基督教。印度那加人的改宗是由多种条件共同促成的,对其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宗教因素与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的局势发展关系密切,并对中国的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当前,那加传统宗教文化的重新定位及其向基督教的渗入、基督教群体的分裂与冲突、印度教的渗透是宗教因素对印度东北边疆那加兰邦治理产生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印度伦理的历史性变迁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伦理观经历了"两变"、"一不变"的历史发展。它将古代的宗教化、近现代的圣雄化和当代的法制化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现代性发展特征;将古代偏重人与社会、近现代偏重政治与人和当代的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日益完善的系统综合性特征;将古代的多元共存、近现代的东西方交融和当代的多元统一聚合在一起,呈现出根深蒂固的多元性特征。经过历史的洗礼,印度关于人、社会、政治、经济和世界的伦理观,既保留了其民族独特性的特殊性原则,又为全球伦理观的构建提供了多元共存和非暴力的普适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杜冰 《国际资料信息》2013,(2):18-23,47
巴基斯坦是在"两个民族"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国家。"两个民族"理论一方面将伊斯兰作为民族认同基础,奠定立国根基,从而引发印巴矛盾;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经典意义上的族群(民族)主义,造成地方分裂势力经久不断,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一巴基斯坦的民族基础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基于伊斯兰教的一种宗教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其特有的"两个民族"理论。该理论由穆斯林教育家赛义德·阿赫默德汗(al-Sayyid Ahmad Khan,1817—1898年)于1883年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世界宗教对话的探讨中,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是被学术界长期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对英国殖民时期的印耶皈依(改教)之辩的梳理,归纳了印度教方面对于印度教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的三种观点:一是基于“每种宗教的精神核心”,认为基督教是印度教的同义词;二是印度教和基督教均具有正确性,但各自的道路不同;三是印度教比基督教优越。笔者认为,透过辩论所涉及的表面问题,可见印度教领袖们所真正关心的,是印度作为政治上被殖民、经济上被剥削的弱势一方,在不得不进行社会改良的同时,如何保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保障自己的文化权力和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印度教的宽容理念、实践困境及其超越问题。作者认为,印度教的宽容是一种多元的宽容,亦是一种绝妙的宗教学说。但是,在印度的社会实践中,印度教的宽容理念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它既在与其他宗教的对话中面临困境,也在自身的实践中面临障碍。因此,超越印度教的宽容而致力于多元宗教的平等与和谐,可望成为印度社会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印度宗教问题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其基本国策是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印度的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只要认真考察一下,就会感受到相当浓重的宗教氛围。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印度教约占全部人口的82%,其次伊斯兰教约占人口的12%。  相似文献   

17.
印度近代宗教改革中的世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实现 ,西方的宗教观及其哲学、政治、社会与伦理思想也渗透、传播到了印度社会。主要在民族独立动机的驱使下 ,印度近代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诉诸西方的理性、人道、自由、平等和入世进取的思想 ,同时汲取印度古代宗教的思想遗产 ,致力于革新本国宗教传统中的不理性、非人道和消极玄虚的因素 ,表现出了一种较明显的世俗主义取向 ,并对印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的法律制度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教徒和袄教徒等都各施其宗教法,理论上互不干涉,实际上矛盾重重。印度独立后,在为宗教法保留足够的地位的同时,《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将致力对全印度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公民实施统一的民法典”。很显然,要在印度这样人口众多、宗教驳杂、民族矛盾尖锐的大国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是一个不能一蹴而就的宏伟目标,必然充满矛盾与艰辛。从本文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印度教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历史上它能够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的适应性,积极地应对挑战,始终保持了其在南亚次大陆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所以,长期以来印度形成了一种基于宗教的等级身份认同。伊斯兰教的传播和英国殖民统治两大外来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前者使得原先的印度教社会中逐渐形成一种与印度教全异的群体身份认同,后者分而治之的政策将这种以宗教为基础的身份认同发展为两种对立的政治认同。在此基础上,双方围绕宪政改革产生分歧,形成印度的两大宗教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0.
权威主义在俄罗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是俄文化传承中搭载的一个重要精神元素,是解读俄政治文化策略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在沙俄、苏联,还是在后苏联时期,其价值取向、方法策略都深受权威主义的影响。虽然权威主义很容易演化成专制主义,打压、泯灭人的个性,但是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效用也是不容置疑的。他为人们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社会良好的思想秩序,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以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夯实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