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聪 《法制与社会》2011,(11):146-147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利益的博弈和深层次矛盾的暴露,引发众多社会群体性事件。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在处理社会群体性事件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这种作用存在群体性事件法律定位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瑞林 《政法学刊》2006,23(4):16-22
目前,群体性事件在我国正处于上升阶段,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诱发因素与内在原因。内在的促发因素主要表现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制度原因。在成熟法治国家,群体性事件都是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虽然我国的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规则与诉讼法关于群体性事件也有所规定,但是相关的内容设计还不够科学、全面、并不能满足对群体性事件予以有效规则的需要。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有关部门在群体性事件面前消极被动的局面,必须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针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与法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剧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各类群体利益诉求的空前膨胀。当一个社会法律制度供给缺失,利益表达受阻的时候,各类群体性事件则接踵而至。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需要公共理性的主导,需要法治思维之矫正。通过法律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根本。在我国,应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基本法。为此,必须着力完善我国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制度资源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实际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2008年,中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本文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凸显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民众的法律信仰缺失、司法功能失灵以及行政与司法权力界限不清都是导致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各地动态     
(2006.11.21—2006.12.20)山西举办首届“三晋法治论坛”2006年12月8日下午,首届“三晋法治论坛”会议在太原召开。来自山西省法学界的专家学者以“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建设”为主题,对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会议还对首届“三晋法治论坛”获奖论文和优秀组织单位进行了表彰。山西省政府法制办法制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本刊特约评论员任刚军同志撰写的《群体性事件与山西地方立法》一文获得论坛征文一等奖,秦莺莺、王雁利合作撰写的《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一文获得论坛征文三等奖。(侯淑媛)陕…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高发时期。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警察权异化及对紧急、特殊情况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不得力,使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社会效益不高。根据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强化对警察权的监督;对特殊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置阶段要做到"发现早、反应快、处置好",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屠翩翩 《法制与社会》2012,(23):164-165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隐患.在现实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常与政府正义与否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政府正义也成为能否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条件.只有从政府行为、道德和制度三方面构建来保障政府正义,才能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论公民不服从——兼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仅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机的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有必要秉持政治性向法理性的转向,重新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和定位,寻找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思路."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在特征上具有近似性,但因其概念、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植根于西方传统,在当下中国缺乏实现的条件.尽管如此,公民不服从与群体性事件都具有一定的法治意义以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公民不服从"理论仍可为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指引.  相似文献   

9.
李昊 《法制与社会》2015,(7):173-174
本文围绕微博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微博维权是现阶段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微博维权在预防群体性事件方面的优势分析、通过微博维权来构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对通过微博维权来构建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这一举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杨培 《法制与社会》2012,(1):193-194
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稳定,本文以我国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为案例,着眼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对群体性事件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将政府社会管理和群体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找出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在公正、诚信、法治、民主等方面,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破解群体性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应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建立回应型政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健全社会自我调节机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吴丽洁  陈威 《法制与社会》2010,(21):172-174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何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已成为讨论与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应对措施,并就当前我国民意表达渠道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9):156-157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日 ,山东省委政法委在全省政法调研信息宣传工作会议上 ,确定对五项重点课题展开调研。 ( 1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调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特点、起因和规律 ;剖析典型事件 ,总结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 ;着重研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从工作机制、政策、法律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也是中央政法委确定的今年的重点调研课题。 ( 2 )城市社区治安问题。包括城市社区治安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及解决城市社区治安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成功经验等。 (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打防结合 …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时有发生,深刻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现有防治对策存在单一化、被动化、规范化程度低、实效性差等缺陷。随着群体性事件法律化解机制的研究日益完善,依法治校进程的推进,从法律角度探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治对策也必将取得实效。高校应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重视高校行政信息公开,完善学生多元化权利救济途径,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6.
吕锋 《当代法学》2011,(3):157-160
积极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手段,不断提高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公安机关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通过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六项机制",从而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立场与处置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一军 《行政与法》2012,(1):110-114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极大地冲击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秩序,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也造成了多维的负面影响,群体性事件的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法学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在保护具有合理诉求的民众利益的同时,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此外,我们还应当反思与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分配制度与法律保障措施,重塑政府公信力,进而催生一个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以从根本上消弭群体性事件所隐含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刘琴 《法制与社会》2012,(28):240-241
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频发,其中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在2000年后超过了城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如何解决农民群体性事件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试探讨弄明群体性事件中的法治理性.  相似文献   

19.
朱文勇 《法制与社会》2013,(13):187-188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期与突发期,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是多样而且复杂的。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体制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法,换句话说是正式的法律控制手段在群体性事件上失效了。然而为什么正常的法制渠道会失效呢?本文认为这与我国目前的法律控制局部不完善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视,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影响、成因和预防处置措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