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无畏的真爱。但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却往往上演着各样的家庭悲剧。父母埋怨孩子对其一片苦心置之不理,孩子责怪父母对其丝毫不理解。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对待父母竟然像仇人一般,为某些看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也是(或将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管孩子,难道只有吼叫才有效?聊天室里聊家教,父母、孩子都可以参考。  相似文献   

3.
女婴命好大     
一个婴儿的降生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幸福的,因为,婴儿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快乐地成长,无忧无虑地生活,父母的关心爱护让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这个世界,而没有父母的婴儿呢?答案只有未来知道。  相似文献   

4.
当刘云想把孩子接回自己身边时,帮她带了多年孩子的父母竟拒绝了。无奈之下,她把亲生父母告到法院,要求父母把孩子的监护权还给自己。  相似文献   

5.
晓言 《中国监察》2009,(5):62-63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父母,一生能留给孩子什么?作为子女,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6.
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捣蛋,为了管教孩子,许多家长或多或少都有打孩子的经历.然而,殊不知,孩子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也不是孩子的最终监护人,如果将孩子打伤或打残,那就不是过错,而是一种罪过了.不久前,江苏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的养母李征琴虐童获刑案,为那些持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错误观点的父母上了警示的一课.  相似文献   

7.
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逼迫父母放弃二胎,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与个别孩子极端自我与自私的偏激性格有关。但是,独生子女尤其十来岁的孩子,对父母再生一个持排斥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也符合单独二胎政策的条件,也曾与孩子沟通过关于生个弟弟或者妹妹的话题,孩子第一反应便是"不要"。对此,也问过一些情况类似的父母,孩子的反应基本相同。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害怕再添一个孩子,会分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甚至改变自己的优越处境,失去宠爱而被冷落,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8.
张怡筠微博     
《政府法制》2012,(18):64-64
著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 我发现,许多父母深爱孩子,却无能力喜欢孩子。爱是长久的正面动能,喜欢足当下的正面感受。孩子表现不如预期,家长就产生厌烦挫折,很难真正喜欢孩子。不喜欢的爱不幸福,更对孩子成长有弊无益。先学习成为情商高手,父母才能喜欢自己深爱的孩子,给孩子有益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程福财 《检察风云》2014,(11):11-12
"祖国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母亲。"这是现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句子。它的背后,包含着国家竭力保障每一个孩子合法权利的庄重承诺,也渗透着民众对国家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深切期待。摸查:中国有一大批得不到家庭适当监护的儿童基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天然的血缘、亲情连接,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法律,都将抚育孩子的责任交托给其父母,强调父母具有照顾、保护和教育孩子的道德义务与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教育TIPS     
《检察风云》2013,(11):75
作为父母,当你们有这些情况时,需要引起注意了:对孩子的某些特点特别敏感;特别不能忍受孩子的某些特点;对孩子的某些特点特别欣赏;完全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努力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却发现越来越糟;亲子之间无法沟通。如果我是这样的父母,怎么办?如果你恰巧是这样的父母,那在你前面就有两个功课需要做:一是处理自己的情结,二是重新认识孩子。  相似文献   

11.
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家庭宠物,而是父母们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  相似文献   

12.
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成长有关键期,那就是出生至12岁。这段时间,父母付出辛苦并由此获得教育孩子的资本。这份资本不是用金钱换取的。  相似文献   

13.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王某等4人携带一男孩要求鉴定,自述孩子(王小某)需要申报户口,因孩子父母均已意外身亡,无法提供孩子父母样本,由王某委托对爷爷(王某)、奶奶(张某)、外公(李某)、外婆(范某)与孩子(王小某)之间是否存在祖孙亲缘关系进行鉴定。1.2检验方法采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孩子5人血样,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有一天却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敌对、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孩子则因为自己的要求稍微没得到满足就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15.
江湖 《政府法制》2011,(26):23-23
德国法律条文中有一项规定,小孩子在家中必须帮父母做家务: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6至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至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14至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至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5,(8):52-52
据调查,不少年轻父母期望孩子有权势和名利。对于这样的调查结论,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夏学鉴并不感到吃惊,他说,“现在社会衡量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一定程度上是权力和金钱”。夏学鉴担心年轻父母的这种期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他说,“年轻父母应该看到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变化,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社会价值取向走偏的部分,直接灌输给孩子。因为用这样的观念培养孩子,可能让孩子没有责任心,没有同情心,甚至出现人格问题,让整个社会变得冷酷无情”。  相似文献   

17.
吴意 《中国律师》2012,(9):26-28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孩子的失踪,给父母带来的痛苦撕心裂肺解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2008年3月15日,在深圳打工的彭高峰发现3岁半的儿子乐乐失踪。他从报警起始,历经曲折坎坷,在各界的艰辛努力下,2011年春节,彭高峰被拐卖4年的儿子被警方解救,全家团圆。2009年,美国公民茱莉  相似文献   

18.
“姓’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当时的小农经济社会形态下.宗族的功能和力量最强大,所以“姓”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同姓的宗族相互帮助,共同参与安全防范。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姓氏和名字一样,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是区别不同人的一个符号,不必太计较。人们不应在以孩子的姓氏作为传宗接代的标志,不应以此去证明人们之间的依附从属关系以及孩子的归属问题。姓氏本身并不具备维系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作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只能是亲情和血缘。因此在孩子跟谁“姓”的问题,父母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离家出走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出走”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悲剧。面对孩子的离家出走,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处理?“知心姐姐”卢勤为您点亮那盏明灯。如何看待离家出走《法律与生活》:现在不少孩子都比较叛逆,稍有不顺心,就会冲动地选择离家出走,您是如何看待孩子离家出走的呢?卢勤:离家出走只是表象,而精神世界的缺失才是本质。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时,“谁来给孩子精神扶贫?”父母面对孩子要反思:孩子究竟为什么要离开我们,他们心灵的成长需要什么。作为孩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解父母,什么叫长大?理解了才叫长大。对于孩子而言,最大…  相似文献   

20.
去年,随着孩子的降临,加上父母过来帮忙照看孩子,本来还算舒适的房屋显得逼仄。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买房,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宽敞舒适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