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乌冲突对美国各界的对台政策认知形成了重大冲击,对台政策辩论日益呈现“乌克兰化”的危险趋势,这为美国政府趁势推动对台政策的“乌克兰化”提供了某种契机。为了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台海危机,美国对台政策的新动向包括:加速迈向战略与战术双重清晰、更重视助台打造“非对称战力”与提升美台军事安全合作、持续深化与盟友伙伴国家的对台政策协调。美国将随着俄乌局势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其对台政策,短期内势必对台海局势、中美关系以及亚太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学者认为美国“重返”①亚太的动因主要有促进美国经济复苏、遏制中国、保持经济领导地位、平衡亚太力量对比、履行对盟友责任、在亚太保持主导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为维护既得利益与旧的世界秩序,而对新兴国家进行的围堵.俄罗斯学者指出,美国“重返”亚太触犯了俄罗斯利益,对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有损害,加深俄美、俄中之间的“战略互疑”,使亚太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稳定.为应对美国攻势,俄罗斯积极调整亚太战略与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太新兴国家的战略协作,以合作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继“9·11”事件美国对塔利班开战后,中亚地区逐渐成为美对阿采取军事行动的“前沿阵地”。目前,塔利班军事力量虽已覆灭,但阿富汗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继续增强。美俄在中、南亚的新一轮争夺已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俄美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较量丁宝忠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自居,独霸世界的野心增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不及前苏联,但坚持反对美国独霸,进行反美遏制的长期斗争,显示俄在多极世界中与美平起平坐的强烈意图。看来俄不会因一时一事对美妥协而放弃争取大国地位的努...  相似文献   

5.
11月29日,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表示,美国对英、法、德三国与伊朗达成协议并促成伊朗停止浓缩铀活动表示赞赏和欢迎。近来,伊朗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伊朗的核计划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它的核技术主要从当时与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90年代初,伊朗开始与俄罗斯商谈恢复修建有关核电站问题。伊、俄核合作引起美国的不满。美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一直对其采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后,美国将伊朗列为三个“邪恶轴心”国的态度更趋强硬。美国对伊朗强硬有诸多因素。首…  相似文献   

6.
从美蒙关系看美国的亚太政策倪峰,鲍淑云如果美国在蒙古“民主化”初期对蒙异乎寻常的关注可解释为是在中苏(俄)两大国之间打入一个“楔子”的战略冲动的话,那么作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唯一超强国的美国,自然不会放弃蒙古这个从“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7.
王婷 《前沿》2013,(20):43-44
自奥巴马上台后,美国便开始调整对中亚地区的政策,以遏制中、俄、伊为战略目的,提出了一系列在其撤出阿富汗后在中亚地区实现继续存在的具体政策,包括“新丝绸之路愿景”计划、“北方配送网络”等.但是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地缘劣势、“新丝绸之路愿景”实施的困难及来自俄罗斯的强大压力.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后,美国成功地进入了俄罗斯的“后院”——中亚地区。美国在中亚得手以后,又继续向高加索地区挺进,继续实施自己的地缘政治战略,向原苏联地区国家进行军事安全渗透。美国在俄罗斯“后院”展开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可能对美俄关系产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钱文荣 《时事报告》2013,(11):44-45
今年7月以来,美俄两国在斯诺登和叙利亚问题上的频繁“交锋”可谓着实赚足了国际社会的眼球。7月,出现斯诺登事件。8月6日,奥巴马以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临时避难许可为由,取消原定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召开前夕举行的美俄首脑会晤,并在9日宣布“暂停”美俄关系。8月31日,奥巴马还在就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寻求国会的授权。9月14日,美俄就达成了有关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的共识,为叙利亚免遭美国军事打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推翻萨达姆,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政权,进而牢牢控制中东事务的主导权,这是美国对伊政策的既定目标,是山姆大叔铁了心要实现的。 美国如何实现“倒萨”目标?经过去年一年的闹腾,人们现在大体可以看清华盛顿高层“倒萨”的三步棋路。  相似文献   

11.
秦天 《时事报告》2012,(2):63-66
从2011年10月起,美国抖搂伊朗间谍谋剌沙特驻美大使案,西方鼓动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新报告、指明伊核计划涉及“军事层面”,对伊动武之声甚嚣尘上。伊朗也不好惹,先是降格与英国外交关系,后有民众冲击英国驻伊使馆,鼓吹俘获了美军无人侦察机,进行“守卫90”军演。你来我往的一番博弈,其实也是30多年来双方恩恩怨怨的延续和浓缩。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美俄关系依然举足轻重。美国在尽力争取俄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某种合作的前提下,一直没有放松对其战略压制和围堵。俄也不甘坐以待毙,努力抵消美的战略挟制。美俄博弈,引发大国关系的一系列互动调整。时事报美对俄战略的线条与轮廓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明显加大对俄的战略挤压。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布什第一任期内,美图谋使俄永远不再对美构成战略威胁,在人权、车臣、政治体制建设等方面无时不对俄施压。特别是2003年11月以来,连续在俄的势力范围内发起汹涌澎湃的“颜色革命”,以和平…  相似文献   

13.
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其首次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邪恶轴心”说,正式表明随着阿富汗反恐战事渐近尾声,伊拉克已经成为美国第二阶段反恐的首要打击目标。3月11日~20日,总统切尼出访英国与中东10国。其目的在于巩固美国和中东各国的反恐联盟,即说服阿拉伯各国支持美针对伊拉克的政策,成立反伊同盟,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创造政治、外交和军事条件。然而,中东各国一致表示反对美对伊进行军事打击,使切尼吃了闭门羹。随后,阿拉伯国家联盟还在第14次首脑会议上推动伊拉克与科威特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迈出和解步伐,由此致使美军事打击伊拉克…  相似文献   

14.
赵宇 《台声》2002,(12):22-23
今来以来,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台“实质关系”;台湾当局也全面推行依附美国政策,谋求实现“对美外交的重大突破”。美台关系趋向密切,令人关注。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变化?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会不会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呢?美台官方交流层级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布什政府上台后,放宽了台湾高层赴美访问、“过境”的限制,台湾当局也借机大搞“元首外交”,提升赴美“政府”官员的级别,加紧与美国国会和行政官员的接触。2001年陈水扁“过境”美国期间,美国在原有的“安全、舒适、方便”三原则外加上了“…  相似文献   

15.
布什总统等美国政要虽然表示欢迎伊拉克选举的结果,但语气中多透着苦涩与无奈。阿拉伯媒体认为,伊拉克什叶派联盟获得伊拉克过渡议会多数席位,并将在未来的伊政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完全背离了美国要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世俗化政权”的初衷,使美想在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样板”的愿望变得渺茫,甚至会最终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16.
韩日独岛危机未了,俄日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事件持续发酵。新年伊始,束埔寨和泰国边界又起枪声。在有争议的柏威夏寺附近地区,两国军方动用了大炮等重型武器激烈交火,冲突时断时续。如果再联系长期以来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之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之争”,英国和阿根廷“马岛之争”,希腊和土耳其“伊米亚岛之争”,  相似文献   

17.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中俄关系稳步发展 ,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是对中、俄实施“接触加遏制”政策的美国所不愿看到的。然而 ,正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推行的遏制政策 ,如北约东扩、美日安保同盟、科索沃危机 ,促进了中俄发展密切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的北俄理事会的建立、“20国机制”的正式运转,表明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进入了崭新阶段。但是否能如美国总统布什所说“昔日的敌人成为伙伴,50年的意见分歧、10年的风云变幻全部烟消云散”;俄罗斯作出的妥协与退让,是主动的战略收缩,还是被动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俄方政策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美俄关系的实质,仍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台湾地区与美国关系发展中的单向深度依赖,使其长期处于依附关系下的被控制地位,台美关系的脆弱性特征至为明显。为增强与美合作的所谓“自主性”,台湾当局试图通过政策调整,在与美冲突与平衡中谋求“非完全性政治附庸”空间,力促以均衡性为目标的台美“互需型”经济合作,并着力开拓扈从样态下的军事合作。由于美国掌握单方面设定台美关系底线与限制的权力,台湾当局在调整对美关系脆弱性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政策措施,都无法解决强冲突与弱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与美方议价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根本没有“自主性”可言。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打伊倒萨”之心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视为中东地区反美势力的领头羊,威胁着美国的声誉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来压垮萨达姆政权,以便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的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