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闫顺利  王雪 《前沿》2008,(10):39-41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指出消费逻辑是“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的系统。无论是媒体非真实性的传播还是消费的发展,符号象征性的消费以及符号可能引起的虚拟世界,其极端化趋势必然会加速社会生态平衡的丧失和人类精神的并化,使人类走出历史局限而陷入了另一个异化世界。由此,需要人们对此引起足够警觉。  相似文献   

2.
斯满红 《青年论坛》2008,(1):154-157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并提出了“符号价值”理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主张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的生产力,并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这一理论还揭示了这一社会所具有的大众消费、尊重消费者权益、妇女及青年男性和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角以及追求“个性化”消费等基本属性。当然这一社会也存在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无法克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易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等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4.
吴会丽 《前沿》2011,(22):18-21
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存在着自我、休闲和消费三大悖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对三大悖论的分析和指认,深深地植根于其关于消费社会的整体思想之中的,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则是从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否定到视其为区分要素的符号系统再到消费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然而,尽管鲍德里亚对人们的被控制、被奴役境地给予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却没有成功地构建出真正的能动理论,原因则在于其没有沿着马克思资本的逻辑继续前行,他背离了马克思,也就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邱晶 《前沿》2012,(23)
鲍德里亚着眼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的大众高消费现象,指出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已经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围绕“符号—物”展开的消费逻辑即是消费意识形态.本文以“功能性转化的物”为理论批判的逻辑起点,通过在解放的认识旨趣上揭示消费意识形态的多重外化模式,展现了消费逻辑的实践结构与运作原理,最终阐释消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即符号意指逻辑下的等级区划.消费意识形态的批判分析对于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体被奴役的处境,从象征性消费的意识形态束缚中觉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怀涛  ;刘怀玉 《求索》2008,(9):105-107
鲍德里亚延续了他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在符码逻辑基础上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分析消费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以符号学原理为依据打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确立了一种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能指拜物教批判。他的能指拜物教解放道路终究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7.
品牌符号是消费社会中产品内在价值的表征形式,其实质在于消费者通过对消费商品的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身份地位和社会认同.儿童消费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儿童对品牌符号的认知受到其主观消费心理特点的影响,也受到客观外部环境作用的影响.本文将以儿童消费市场为对象,探讨儿童对品牌符号的认知,为儿童消费理论研究提供新角度.  相似文献   

8.
熊辉 《理论月刊》2007,(1):56-58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相伴随的是人类对消费深度和广度的无止境追求,人类在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中不断创造和消费着各种相应的“美好”、“幸福”符号,正是这种符号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可以说,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在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上追求“幸福”符号的历史;从本质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生产和消费的就是符号——已经超出生物学意义的代表着人类“美好”、“幸福”生活理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申鸣 《前沿》2011,(3):198-200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低俗文化屡屡被提及。归结其产生的症候,学者往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自身固有的商业性、娱乐性和可复制性为其根本的原因。但是深究其根本原因,建立在人类欲望上的大众传播才是导致低俗文化必然产生的源头。作为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实则是消费社会人类欲望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10.
张乃芳  张冬生 《前沿》2009,(6):18-20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消费社会,它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一样强调了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二者在理论批判对象、批判角度、理论立足点和理论走向等方面都有较大分歧。鲍德里亚消费理论对当代中国新型消费理念的建构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消费被普遍认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社会学意义上看,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还是社会分层、社会控制和社会关系建构的新依据。但是,消费文化主导下的欲求消费,是造成消费异化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原因。为此,应构建合理的消费模式,以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13.
符号本质上是意义的表征,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本身,更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媒介和必然途径.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是社会的产物.可以说,人类的生产离不开符号,日常生活依赖符号,思维运作依靠符号,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分析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就表现为符号的生成、储存、交际等运作过程.从社会信息角度看待符号,符号就体现为信息的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和再生信息几个样态的运动过程.符号和社会信息的相互作用对符号的运作和信息的传播交流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物质财富的丰富宣告了西方消费社会的来临。消费"文化"化和文化"消费"化的时尚促成了符号化的社会现实,而资本的运作机制和运作逻辑则是所有这些状况的始作俑者与最终发酵因。在完成其社会化物欲的历史使命之后,资本本身所固有的抽象逻辑与符号相互链接,形成了渗透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资本-符号迷宫。资本的加速滚动的非实体性过程逻辑、外在普遍化和内在对立分化的抽象社会关系逻辑以及抽象物质的和抽象社会关系的科技逻辑,是资本-符号迷宫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资本化符号的碎裂、抽象、肤浅等混沌特性,恰恰说明资本在各种自然性的、人性的、社会性的因素高度互动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失去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玲 《理论月刊》2007,(10):113-116
电视广告最直接的目标在于引导人们消费,但它不仅要遵循和推动消费社会中的欲望逻辑以及人们的符号崇拜心理,还要通过其编码系统,将主体置入一种虚幻的消费总体性中,通过特殊的心理运作机制和编码系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切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略论时尚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勋 《前沿》2004,(6):79-81
时尚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其大量出现既是人类社会先天的 ,又是后天诸因素所催生的。时尚消费更大意义上是种符号消费 ,并对社会诸领域均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冠君 《求索》2008,(2):112-114
消费社会中,审美时尚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表现,已经不仅具体为一种事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事物运作的普遍方式。在资本的整合下,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审美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审美时尚紧紧与消费粘合在一起,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而存在。其运行机制大致经过了从时尚制造者经由文化媒介人实现大众传媒的推广,再通过市场最终推销给消费者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在首先指认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概念具有"需求先存论"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约束范畴的消费概念.他认为这种意义上的消费概念既是新社会现实的标志.也是分析消费社会的一个基础范畴,与此相应,他认为以他自己的消费概念为基础的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此结束了先验性情结.  相似文献   

19.
当代城市青年的符号消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消费是现代社会产品过剩和大众传媒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城市部分青年群体很快认同并加入了这种消费方式。符号消费对于启示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内需、激活消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符号消费的过度追求则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付茜茜 《理论月刊》2023,(5):105-115
智能技术在媒介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重塑着媒介文化生产与传播形态,也给媒介消费文化带来新变,并体现着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从文化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其消费文化生成,可对智能媒介消费文化进行辩证省思。在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媒介有着多元的文化生产潜能,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样态出现了多元与“伪自由”的悖论。基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联,智能媒介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创造着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神话,能够实现高效的“符号互动”,并形成网络联动效应。然而,仍需警惕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消费对人类心智与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潜藏的工具理性与功利价值观对自由意志及反思能力的侵蚀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应塑造整个社会对智能媒介文化生产与创造力的正面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智能媒介文化消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理性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