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建良 《学理论》2013,(33):218-219
高校肩负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的历史使命,应通过精心设计与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教学主体、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学习方法及资源整合等环节中,既让"非遗"自身潜在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充分释放,又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非遗"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使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张玲琳 《学理论》2014,(8):139-14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正在被认识和重视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参与非遗保护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条件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平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有现实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公共图书馆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沈燕红 《学理论》2012,(7):144-14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具有传承性、口头性和活态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日益紧迫。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与创新上,地方高校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坊是典型的个案实践,从教育目标、项目内容、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保护功能诸方面完成了非遗教育传承的途径探索。  相似文献   

4.
《侨园》2020,(1)
正"非遗在身边,民俗在眼前",是一个略显纠结的表达,实际上想要阐述的是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对于二者关系的明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专家田青先生给出了一个理解角度。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民俗。按照这个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项。可实际上民俗文化反过来又包含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5)
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较大的困境,重庆市黔江区积极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路径,总结提炼并完善这种路径对于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源远流长,沿线"非遗"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赋予沿线"非遗"保护新机遇,两者互利互惠。目前,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联合申报世界非遗、实施非遗的跨国界跨区域传播展演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由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现实困境。对此,应从制定"一带一路"沿线非遗保护规划,成立区域性的共享非遗保护组织,加大沿线非遗的普查、认定与申报,持续推进沿线非遗的传播、交流和共享,以"非遗+"策略夯实沿线非遗保护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努力,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非遗保护的良好互动与共赢。  相似文献   

8.
"非遗节"是国际社会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是我国切实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更是为世界各国搭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深化交流与创新合作的平台。2013"非遗节"是继财富论坛后,在成都举办的又一盛会,对宣传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成都的国际知名度,意义重大。为此主办方采取了一系列的传播措施。  相似文献   

9.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兆林  孙元国 《学理论》2012,(19):169-170
生产性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如何掌控其适用的范围、明确其主要任务和主要目的,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固本与创新、探索具体方式的多样化等。生产性保护作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因而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6,(52)
从年初的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到盛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到金秋十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1.
生存土壤消失、后继乏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的不是艺不外传,而是没有人愿意学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靳宗伟对《瞭望》新闻周刊说。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一些遗产却面临着生存土壤消失、后继乏人的窘境。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呼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研究意义,分析了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立法不完善、规划不系统、利益分配不均、传承人匮乏等,继而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重视对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为切实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城镇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带来了不可遏止的"去农村化"趋势,其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对乡土文化铲挖拔除式的毁灭、记忆掏空式的侵蚀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使得以乡土文化为中心的非遗保护变成堂吉诃德式奋争。面对此情,必须注重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重估乡土文化的内卷化价值,基于异态共存的城镇化现实,对适应力不同的非遗实施异质化、特殊化保护,进而致力"后申遗时期"的非遗传承精细化与新型城镇化之契合,以实现城镇化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共融。  相似文献   

14.
近五年来,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了许多重大举措,但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为了促进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尽快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增强地方党政领导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度;确立北京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月";建设保护文化遗产的民间队伍;招聘年轻人进入事业单位,让他们安心地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学习;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的开放度.  相似文献   

15.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4,(7):163-165
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抢救与保护成果显著,包括关于莽人语言、习俗的专著、论文和录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包括现代生存方式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主流文化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匮乏、缺乏动态保护。莽人语言和文化保护应探索新的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由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策划,民进辽宁省直工委直属五支部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办。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担着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培训的任务,全校60%的学生是残疾人。省直工委多次组织会员到该校开展公益阅读、企业进校园等活动,为了给这一特殊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践行文化传承与文化惠民的双重宗旨,策划组织了此次非遗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17.
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民族精神的DNA到了非保护不可的时候今春两会期间,教育部提出的"试点京剧进课堂",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支持者认为,这一举措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有裨益;也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京剧一家,聚焦点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  相似文献   

18.
薛蕾 《学理论》2014,(5):144-145
刘伯温传说进入非遗保护名录后,其传承与保护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这期间也存在传承与保护的角色混乱,传承人缺失,保护措施不当等较多的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进行探讨,着重强调传说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进行文本的保护与传承,还要侧重与传说本身所蕴含和传递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语境,让传说实现活态传承,保护传说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9.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现如今,保护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在"后申遗时代",我们仍然要警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申报、轻保护"的不良倾向,如何走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道路,仍然值得我们探讨。出路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相结合;博物馆展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民众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0)
重庆是个土家族聚居地区,重庆太和土家族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容较为丰富,民族特色较为鲜明,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文化程度较低,造成对非遗档案的保护不够重视,对保护内容挖掘不够,影响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