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家象征代表着国家尊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以国家象征的名称、构成元素及其含义为基础内容。青少年对国家象征的认知困境主要表现为记号性掌握,他们虽掌握国家象征的名称,能够辨识其构成元素,但对国家象征含义的掌握处于浅层次水平。含义的遮蔽导致青少年与国家象征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不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破解青少年的国家象征认知困境,发挥国家象征催化青少年与国家良好互动的中介作用,需要丰富国家象征教育活动形式,丰满国家象征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理念:院徽主色采用:中国红、金色、白色。中国红:代表活力、热情、力量,是中国魂的象征色。象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一致,共同谱写壮丽史诗的美好愿景,象征用鲜血铸就的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深刻意蕴。金色:代表永恒、神圣、高尚与辉煌,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色。它是太  相似文献   

3.
《死火》是鲁迅创造的一系列神奇瑰丽的独特的“个人象征”中最令人惊叹的一个象征系统 ,是鲁迅消逝的青春与现存生命形态的拟物化呈现 ,也是鲁迅灵与肉的象征。在深层次上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其“冻灭”不如“燃烧” !从而揭示了“民族魂”的最深刻的内涵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是团结统一的象征。孔子学说是海外文化研究的宝贵财富 ,凝聚海外华人的向心力。加强对孔子学说及其文物的研究与开发 ,推动和平统一祖国事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象征在政治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无法忽视,政治象征以其独特而不可或缺的角色,为理解政治发展提供了鲜明的视角。政治象征体现了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是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象征是政治生活中象征性因素生成和实践的过程,其实践逻辑归纳为三个环节:政治象征的核心话语及建构过程;政治象征的符号表达;民众对政治象征的反馈。三个环节共同实现了对政治信仰的操作化和具体化,最终把民众的政治行为纳入到政治象征的实践逻辑中。  相似文献   

6.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亟需将国家形象塑造行为提升至战略层面。象征政治学理路基于国家形象的象征本质,可为该战略提供合宜的、具有框架性的理论解释。首先,战略的实施环境是一种政治象征系统;其次,战略的三种基本角色(规划者、受众和形象载体)以象征意义为核心处理彼此间的关系;第三,战略基本图式的构建以象征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国家形象战略的中国方案应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要求:1)中国需在全球性的象征系统中与各方展开象征资本的交易;2)中国遴选的象征载体不可引发任何受众的伦理之忧;3)中国国家形象战略需满足"真实""良善"和"完美"这三种兼具递进性和系统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利科的早期哲学以意志为主题,试图将法国的反思哲学、马塞尔和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与胡塞尔的描述现象学结合起来,以期探讨人的意志的内在结构和现实展示。他的象征概念就是在《意志哲学》的整体框架内提出的,并基于意志哲学的发展要求和恶的象征现象的引入,这一概念蕴含在从描述现象学向解释学现象学的转换过程之中。由此,他对象征的考察及恶的象征动力学的分析都是在现象学的意向性范畴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文化所赋予的象征诠释所导致某种社会蔓延的心痛、折磨或苦难,这就是进行象征治疗之前必须找出的“象征情结”,许多心理临床治疗或精神官能症患者在进行精神分析过程中,莫名的锥心之痛代表着多数人沉浸在文化象征里,个案诊断虽说表面上看似个人经验,但实际上是人世间的际遇所带来的意涵,多数的成份来自于文化象征的根深蒂固,也是社会集体参与出来的文化情结。至于如何消除象征情结的精神技术以及哀伤文化的谘询,文中藉由文化心理和民俗治疗来对丧亲家属和亡者进行生死关系的重建工作,在文化谘询诊断之下,经历民俗文化象征过程与社会受苦救助的过程,在协助患有重度丧亲之痛的家属进行宗教象征治疗时,为家属找寻文化归属感。近代西方悲伤理论已经逐渐认可辅导人员施以传统民俗文化象征治疗技术,对丧亲家属的悲伤情绪可以有正向的疗愈作用。翻阅西方基督教宗教历史,灵知教派虽然被消灭于圣保罗战争,但后来却因为存在主义而再度出现,2000年Kenneth Earl Wilber称这种现象为“后现代的灵性复兴运动”。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基本上承认心理治疗的源头之一是来自于宗教巫术疗法,并且承认治疗代理人给予受苦者心理与精神上的抚慰。  相似文献   

9.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赋予长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借月抒发离愁别恨,尤其是怨妇和征人,往往激起人们对战乱的憎恶和对人类和平的呼唤;用月的阴晴圆缺感叹人的悲欢离合,寄托思乡怀人之意,反映出胸襟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月表达怀念故国故园之情,表达赤子之心,构成其特有的坦率真诚、痛定思痛之美学意蕴。特别是咏月诗中从哲学与传统文化视角对生命价值的探求,有着超越功利的大彻大悟,更有着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所以说,绿化心灵家园是咏月诗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中之月,在其人生的各个时期,呈现着不同的状态;李白的诗中之月,是各个时期性情的真实体现。笔者通过对李白性情变迁的逐步分析,阐释其诗中之月的文学内涵,对李白诗中庞杂的月意象进行梳理,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并进一步探究李白爱月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月是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特别是其中的“水月”意象——由于其中“水”、“月”相得彰益的视觉特点迎合了我国古代文学推崇的阴柔、含蓄的审美观,形成了“水月”意象的基础原因。因此,在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助“水月”这一复合意象抒发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学中咏月现象极为突出。从审美主客体关系考察,这是作为客体的月与审美主体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的体现。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人独特而稳定的审美理念:对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事物的追求。月作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星球,它蕴含着中庸、和谐、纯净、虚幻和宁静的内涵。月与审美心理的适应,使得人与月交融一体,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在咏月诗中,比喻句俯拾即是。研究其类型、喻体、审美功用,我们可以看出,咏月诗比喻的类型呈现出多种式样,经过世代不息的文化积淀,喻体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在“言不尽意”时,诗人运用比喻“立象以尽意”,塑造了鲜明生动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形成了含蓄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将月意象与水意象相结合,这是因为月与水两个意象都具有相似的象征性和哲理性。水月结合可以写出更加美妙传神的自然景象,可以抒发绵长悠远的情思,也可以表达深遂的理性思想。水月共咏之中消解了水的不羁与豪放,营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优美审美意境。同时,水月意象的结合使得咏月诗歌中景象更加阔大,写出单纯一轮明月所不能达到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7.
小说《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代袁了台湾同性恋小说的最高成就。目前的研究对白先勇小说中月亮和冬日等意象群落有所研究,但是作为“家”的意象提到不多,而且“家”与“父亲”形象的异形同源未曾有人提到。在《孽子》中,“家”和“父亲”的形象合二为一,且“父亲”形象在超越道德感后带来了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18.
生命权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享有的不受非法剥夺的权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第一位人权,生命权应该由宪法予以确认和保护。生命权本身的重要性、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宪法的至上性以及我国生命权保护的严峻现实都要求生命权应当入宪。  相似文献   

19.
价值表达的是一种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人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人具有自然生命与自由生命的双重性。作为价值客体的双重生命,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人与社会来说,其有个体、社会生命的延续的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价值。正确认识人的双重生命与价值,对于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北文化之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主义和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上。具体说来 ,北方文化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尽管它对物质基础的强调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却剥夺了生命在艰难时世中升华生活和艺术化人生的可能。与北方文化相比 ,江南文化的要义在于一种有精神品位的日常生活方式。南方人的生活理念类似于功利主义伦理学 ,充满了一种在既有条件下追求“更大的善”的精明意识。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当代 ,以李渔为最高代表的南方生活理念 ,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