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峰 《唯实》2004,(7):18-19
社会实践由人类活动构成。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利益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神经” ,而个体利益意识和整体利益意识是人类利益意识内在的二元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利益意识内在二元结构中个体利益意识和整体利益意识主体地位的变化。利益意识内在的二元结构性张力的变化 ,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作为人用以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物质力量,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马克思曾把生产力系统中的人的因素称为主体生产力,而把物的因素称为客体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力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和发展,最基本的就是通过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客体生产力的双向对象化运动而实现的。强调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揭示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工具是劳动所创造和使用的,价值是劳动所创造的,所以“劳动过程的最本质的因素就是工人本身”或者  相似文献   

3.
文化和文化生产力都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广义文化相对应,文化生产力与社会生 产力具有同等涵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和文化生产力指观念形态 的文化和文化生产力。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生产力进行解构,视角不同,解构的结果亦不同。 由于文化生产力是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也必然是一项系统工 程,这对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校利 《探索》2007,(4):173-175
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在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文化生产力的时代意义要求我们要面向未来,建设知识社会.  相似文献   

5.
游牧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游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游牧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且成为了游牧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构成中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这三种生产力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属性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本身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是一个系统。在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由社会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规律和经济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构成的规律系统,才能实现其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社会结构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结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是科学定义社会经济结构这一概念的第一个人。他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以及这些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便形成社会结构。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由它所决定的社会形态也不同,因此,列宁把社会形态变革看作社会结构的更替。列宁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度中生长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王家芳 《求实》2006,2(5):28-30
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工程研究的是社会系统。构成社会系统的诸要素是物、过程、观念和人等基本要素。对社会系统基本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工程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社会系统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系统结构与系统性质的关系是我们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体制进行改革的科学根据之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工程涉及的社会系统是自组织系统,要实现其科学发展的功能,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优化自己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所发生的阶段不同,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所解决的问题不同,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所具有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的总称,是相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比较,科技生产力的构成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科技劳动者是科技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实验技术装备是科技生产力的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硬件),图书情报资料是科技生产力的知识形态的生产资料(软件)。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科技生产力这一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11.
管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生产力的作用上。众所周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而管理则作为一种行为和方法,作为协调人们彼此关系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生活中,已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成为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它由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独立的实体要素,即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另一类为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即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分工、协作等。其中管理对生产力的实现是不可缺少的,它贯穿于生产力的具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12.
民族自身发展问题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额·乌力更民族是由社会的人构成的人们共同体。它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变,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始终带着不同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在不同的时代具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动力丛林"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培河  万丽华 《探索》2006,(4):162-166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存在"动力丛林"问题--这些动力因素在同一个社会中有没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呢?它们是如何联动起来推动社会前进的?到底谁是核心的、关键的动力?本文通过梳理研究成果,探寻根本原因,来尝试解读这个问题.笔者把动力丛林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从全局来看,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在总体上发挥作用;其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动力是不同的,是变化的,它可能是生产力因素(经济关系),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其三,最终起基础作用的还是生产力因素(经济因素),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它发挥的是间接的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李斯特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把生产力界定为由一系列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社会政治状况及现有物质条件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马克思在继承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研究价值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对长期被李斯特忽视和遮蔽的视域进行了凸显和整合。二者生产力理论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而且也充分表明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整合李斯特和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发展的民族性和阶段性,重视非物质生产力的价值,构建合理的生产力体系,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能力系统的概念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之所以发展的客观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国情,就是这个国家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系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诸项能力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代表参与汇集,而是在经济运行中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结构。二、能力系统的构成要素l、资源供给能力。所谓资源供给能力,决非限于资源的拥有,还包括资源的开采、综合利用能力。在我国,人口占有资源相当低,尤其是林木储量、可耕地面积、水资源,都居世界后列,这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能力。2、社会投资能…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宣传地位的提高、领域的拓宽、手段的更新、方式的改变、速度的加快、覆盖面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宣传出生产力。一、宣传出生产力,是由构成物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三个领域。总的来说,构成生产力本身的内部要素有两个方面,即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二者之间,物的因素是物质生产中的基础因素,人的因素是物质生产力的主体因素。它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密切结合在一起,并共同起作用,其中人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视角对可能幸福概念作出阐释,指出可能幸福具有一个由外在结构、中介结构和内在结构所构成的总体结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社会全面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可能幸福实现于人的自由创造与全面分享。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9.
根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并以不同的方式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单向"递进式",现代科技革命由于其自身新特点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递进式"和"跨越式"结合的双向影响新模式,并发展成为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体现的是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开放与闭合的结构,这既是性质不同的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对全球化双重性质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新的、重要的因素,诸如科技,不仅继续深化着由传统的经济结构与贸易格局所决定的子系统的性质,而且也成为决定子系统性质的因素。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整合范围在不断扩大,结构在趋于一致。发挥全球化系统的整合功能,需要国际社会的“自助”与“互助”原则相结合,最关键的是需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