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深圳谋求经济长远持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城市经济的协作与整合。本文分析了当前这种区域经济发展行为的背景与条件,对深圳与周边城市发展协作与整合进行审视并提供新思路,寻求其与周边地区的双向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两宋时期贵州区域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向南播撒以及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今责州地区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形响下,今责州境内各民族社会发展出现崭新气象,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元明时期贵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区域自生能力是一个能力的集合,包括区域要素整合能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运营能力,而区域要素整合能力是其基础。创业是一个对区域要素整合的过程,因而,创业型经济是一种优化整合区域要素的经济形态,能够很好地提升区域自生能力,促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顺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势,突破行政区划局限,把经济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的平台上进行审视和谋划,力求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整合资源,在推动区域互动、彰显区域优势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与创新,开拓了新的发展视野,提出了新的策略要求。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日益深化。作为海岛型经济体,台湾在全球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将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如利用区域经济整合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改善对外经贸关系等。但由于全球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世界各地区间的贸易竞争也愈演愈烈,以外贸为主动力的经济发展特性的台湾经济发展陷入了低迷状态,台湾必须借助全球区域经济整合的契机,促进台湾经济走出困境。但台湾因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在全球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又面对重重挑战。  相似文献   

6.
许智银 《前沿》2010,(21):194-197
从整体特征来考察,区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传统文化指导下的个性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及互动影响的。首先是"多元一体"的关系,认识区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主流文化,而且可以使区域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区域文化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二者是依存的关系。再次是"互动发展"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发展变化动因。最后是"整合创新"的关系。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出新质文化,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兼容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人口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长三角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看,在行政体制和经济发展中碰到的整合问题必然反映到人口发展方面,表现为由于行政壁垒导致的人口产业结构同构化、人口分布的平面化、人口城乡壁垒、地区壁垒对人口管理的影响比较突出,区域内人口政策的差异还比较明显。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深入和推进,要求相应推进人口整合,实现统一的区域人口发展战略、采取实现区域协作的人口管理、统一衔接的人口及相关政策,实现区域内的人口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8.
区域治理与公民社会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构成一种双向进程。一方面,区域治理功能的整合提升,是以满足公民社会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需求为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公民社会自主化的发展,形成了对区域治理中公权力的分割与制衡。为优化区域治理中的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深层次的法律运作关系,即区域法律协调机制与公民社会利益代表机制。  相似文献   

9.
罗敏  祝小宁 《前沿》2010,(19):106-109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发轫于马恩,到20世纪70年代,以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为载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理论生命力在城乡关系及郊区化等领域表现得最为充分。邓小平根据中国区域发展和城乡社会空间现实,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两个大局"和"两个支持"的激励策略,促进社会空间的整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未来区域和城乡社会空间整合发展进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孙久文 《人民论坛》2014,(13):34-37
<正>京津冀一体化发展10个担忧1."缺乏区域整合的治理机制"京津冀合作发展靠三省协调机制恐难实现。过去的直隶省、华北局等都是一种区域整合的治理机制。产业、环境等问题,单靠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存在难度。2."京津冀发展缺乏‘经济二传手’"京津冀地区缺乏"二传"作用的中等城市。中小城市不发达,京津冀区域中落后和边缘的地区缺乏引进、吸收、消化发达地区先进生产要素和管理制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整合的本质内涵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整合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澄清区域旅游整合概念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整合的本质及内涵作了探讨,并对区域旅游整合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类归纳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运用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评价2009~2018年湖北省16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耦合协调度,综合诊断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16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低;耦合协调度较低,长期处于中度失调状态,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6个市州呈现三层耦合协调等级;障碍因子包括经济城镇化发展不足、社会城镇化受阻、财政平衡能力弱、大量人口外迁.对应可采取完善政策制度、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平衡财政收支、积极应对人口流动等措施,以期为推动实现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高度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武汉在“十一五”及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就要整合基础资源,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武汉作为城市圈建设的核心,在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中需要加快解决重点和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4.
恩施州建设生态旅游州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旅游州的客观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与知名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旅游的空间聚集等,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主观因素包括当地居民态度、政府和开发者决策行为等,它决定资源价值能否得到认可与有效开发。协调好主客观因素,是成功建设生态旅游州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具有一般红色旅游资源共性的同时,又拥有许多独具一格的基本特性。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条块分割、发展水平低下等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其红色旅游应走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而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使其区域红色旅游走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应统一制定其发展对策。其对策的实施必将对推动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佳  李珍刚 《桂海论丛》2008,24(3):53-56
面对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已成为地区间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整合地方关系成为中国环北部湾经济区各地方及其他区域地方关系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中国环北部湾经济区地方关系整合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并存,协调基础设施、改善软环境、建设中央协调机构等方面是近期该区域地方关系整合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推进区域教育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也不同。近年来,针对山区和农村地区教育布局分散、体系残缺、办学效率低等问题,北京市房山区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职能,合力配置各类教育资源,成功构建起一个覆盖全民、较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区域教育步入科学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轨道,大大推动了区域城乡一体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教育发展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东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的态势及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区域经济发展都较快,但区域经济差异却呈扩大态势。完善和创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是:必须把加快山区发展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走有利于区域协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移民搬迁和异地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