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岳西宽 《前沿》2011,(23):32-35,62
二战后,实力及地位急剧串升的美国,摒弃了孤立主义传统向霸权靠移。在国际上,美国也越来越不介意运用超强实力执行国家意志,对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及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则通过前沿军事部署构建遏制态势,在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时,美国则不惮于国际约束而使用武力,这是战后美国大棒外交的概览性描述。以存在与遏制为基本理念,以战争、战略和条约为三驾马车的美国大棒外交是战后美国外交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下大国角力的主竞技场之一,美国二战后十分重视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通过均衡战略防止苏联和日本等大国对于美国主导下的亚太格局的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有意利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已达到延缓中国发展和防止中国崛起对美国亚太地区主导权造成根本性冲击之目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环境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本文拟在回顾美国战后亚太战略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就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东地区关乎美国核心战略利益,二战后,美国是将前苏联势力从这一地区"挤出"。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以及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又开始"包围"伊朗,继续谋求"争霸"红利。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对外战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特朗普本人的性格特点,美国对外战略有了一些新的体现,即由注重国家利益变为"美国优先",对华战略由接触与遏制并重变为接触、遏制和对抗并重,由多边手段和单边手段并用变为主要运用单边手段。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至今,美国对外战略经历了现实主义与显性单边主义时期、自由国际主义与隐性单边主义时期。目前,美国对外战略出现反常与回归,在全球化时代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在"陷阱论"上进行自我与他者催眠,遏制挑战者、谁强打谁成为当前美国对外战略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6.
战后毛泽东提出的"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指导思想.它对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虽无必要结成某种固定的国际统一战线,但国际战略中统一战线这种斗争形式仍然不能丢,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战略形式.  相似文献   

7.
郑保国 《学习与实践》2007,(11):102-104
中美台海"双遏制"战略有着正义与非正义、合法与非法的本质区别。中美台海"双遏制"战略之间存在既相反相成又相辅相成的特殊微妙关系:既有相互遏制的一面,也有同时遏制"台独"的一面;既在性质和根本目标上根本对立,又在直接目标上基本一致;既有主观意图的不同,又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中美双方都有利的局面。一言以蔽之,中美台海"双遏制"战略既非完全针锋相对又非真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袁小红 《湖湘论坛》2007,20(3):52-54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越南政策是美国卷入越南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艾森豪威尔政府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全球目标出发,以多米诺骨牌理论为基础,通过破坏日内瓦协议和排挤法国,以大量的财力物力扶持昊庭艳在南越建立一个分立的反共政权,开创了美国在越南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新时期。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南越承担的保护和援助义务,使美国卷入越南事务的程度不断加深。等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终结时,美国的卷入已如此之深,使得它以后的政府要想从南越脱身已变得十分困难。这充分说明: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大规模出兵越南绝不是美国政府一时的疯狂和愚蠢.而是其对越政策长期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李加洞 《理论月刊》2007,(10):140-142
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冷战"的到来,太平洋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美国在亚太战略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新冷战"使中国对外开放得以顺利启动并使战后形成的东亚经济体系发生变动,中国被融入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随着美国保护主义的实施、日本与亚洲经济进一步地结合以及"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美国亚太经济一体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新征 《创造》2013,(6):20-23
中东地区一直关乎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二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经历了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尼克松主义、布什主义、奥巴马主义等一系列体现时任总统外交思想的中东战略。这些战略以当时美国的国力以及国际环境为背景而有显著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争霸在这一地区获取重要的战  相似文献   

11.
回溯美苏关系,"遏制"与"反遏制"是无法回避的关键词。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可分硬遏制、软遏制、和平演变和超越遏制等几个时期,但核心都是"遏制"。具体的遏制手段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几个方面得以观察。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缘何不惜代价倒行逆施?缘何中国通过国家间磋商对话等多种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以消除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误解和曲解之后,美国仍一意孤行,屡屡挑起事端,遏制中国?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而这种误判根植于美国的思维逻辑和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张焕利 《时事报告》2012,(11):66-67
日本非法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的行为,其实并非简单一场“闹剧”,而是蓄谋巳久的。日本多届政府很早就想把钓鱼岛“国有化”,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日本政府借机公然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国际法效力,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公开挑战。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制定对日战略的基础之一,就是通过美日联盟来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美国这一决策始于战后《旧金山和约》的对日安排,其次是《美日安保条约》的签署。60多年来,美国的亚洲战略始终紧锁着“把日本变成美国的附庸”这一设想,其目标是“使日本在战略和行为上与美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总统布什9月20日正式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美国将改变在冷战时期奉行的“遏制战略”,取而代之的将是对那些阴谋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分子和国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表明美国已经把“军事至上”主义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中心,并把打击恐怖主义及庇护者作为“重中之重”。基于这种思想,美国加紧在其所有的战略利益空白点和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在不同时期角度有所不同,但主要成果在于明确了所谓"普世价值"其实就是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是虚伪的。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打着"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的幌子对中国内政进行粗暴干涉,已成为美国企图分化和西化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一种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6.
黄贵荣 《思想战线》2002,28(6):116-120
1945年美英围绕战后国际贸易体制问题展开了一场外交攻防战,出于世界领导权、商业利益及对苏战略的需要,美国放弃了多边自由贸易纲领,转而采取多边谈判程序的安排,形成了美国构筑战后国际贸易体制的政策目标和方法,为多边贸易谈判体制———GATT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升级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有其多方面的战略指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战略指向是凭借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力图遏制中国崛起、驾驭日本,并以此控制亚洲事务主导权;另一方面,钓鱼岛撞船、购岛、申遗等一系列事件,均表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已经拒绝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转而企图通过加强美日军事合作、增强海上保安厅力量和自卫队海空机动作战能力,以武力和强权达到侵占钓鱼岛的目的。对此,中国应强化对钓鱼岛的主权,逐步通过共同开发、提交东海外大陆架划界案、规范渔业开发等步骤,实现对钓鱼岛的渐进式实际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中俄关系稳步发展 ,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是对中、俄实施“接触加遏制”政策的美国所不愿看到的。然而 ,正是因为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推行的遏制政策 ,如北约东扩、美日安保同盟、科索沃危机 ,促进了中俄发展密切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核武器自问世起,便成为美国与苏联(俄罗斯)相互都割舍不下的遏制工具。冷战期间,美苏在相互追逐优势中达到核平衡,在平衡中各自继续追逐核优势,并在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核战略。冷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谋求攻防兼备的核优势战略,而俄罗斯由于国力限制,则力争保持强大的核威慑。俄美间的相互核遏制突出表现于在核威慑和核裁军领域。  相似文献   

20.
综合信息     
《政策》2011,(6):78-80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发布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发布。这项战略研究指出,我国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