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一得     
三分钟的特效政治课教学中,我改变一上课就提同的作法,而是先让学生按题复习一下,尔后提问。这样做,一是效果明显。即将提问,复习动力大;头脑清晰,记忆效果好;巩固已知,温故可知新。二是减轻负担。学生对教师提问精神负担重,课上复习可减轻其负担。三是和谐气氛。学生准备,教师提问,师生和谐,心境良好。三分钟可收特别良效。 (辽宁庄河县第十八中学方尝) 也说眼见为实“眼见为实”,是说亲眼见的就一定是真实的。果真如此吗?请看如下典故。孔子周游列国,潦倒在路上,七天未进米,野菜汤也喝不上。弟子颜回,好不容易出去讨了一点米,煮饭给孔子吃。饭快熟的时候,孔子见颜回从锅里抓起一把吃了。等到颜回端饭给孔子吃时,孔子说:“今天我梦见先父,饭若干净,我来祭奠他。”颜回说:“不行,刚才炭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就抓起来吃了。这饭不干净”。孔子本以为颜回偷饭吃,这是亲眼见的,听了颜回的话,他感慨地说:“我所信任的是眼睛,可它也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真是不容易啊!”可见,眼见不一定是实,感官感知外物,得到  相似文献   

2.
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连续七天得不到粮食,只能吃些没有粮米的野菜。颜回过意不去,便去讨米做饭,饭快熟时,掉进了一些灰尘,颜回想不管它吧,恐不洁净;扔掉它吧,又觉得可惜,也不吉利。于是,颜回一把抓起来就吞吃了。不料,这一举动被孔子无意中发现了,孔子很吃惊,误以为颜回是在偷吃,待了解实情后,孔子感慨叹息:“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不可信,所依准的是心,可是心里揣度的仍不可依。请弟子们记住:认识、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吕氏春秋·任数》)根据经验,我们知道,认识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3.
《干部人事月报》2009,(1):78-78
子贡是孔子门下一个有名气的富家弟子,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籍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出来。按当时鲁国法律规定,若发现有本国人在他国作奴隶,公民只要能出钱赎回,赎金可由国库报销。但子贡自以为不去报销才更显得道德高尚,就当众将“收据”撕毁,并声称自愿承担一切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轰动。随后子贡回国去见孔子,自以为能得到孔子的赞扬。但孔子听说他回来了,吩咐学生们说:“子贡来了你们要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多,他最得意的弟子叫颜回。有一次,孔子带颜回周游列国,因被误解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整整饿了一个星期。有一天,孔子正在午睡,颜回从外面讨些米来,煮好稀饭后,把手插进锅内大米粥里,然后又把手指放进口中吸吮起来。这些动作被睡醒的孔子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5.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6.
老子论强弱     
相传,孔子带弟子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闭目静养,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望了望。孔子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着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又静养起来。孔子便率弟子告退出来,吩咐弟子套车回家。弟子奇怪,问:“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就忙着回去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  相似文献   

7.
瑚琏之器在人才济济的孔子众弟子中,子贡显然是人中龙凤。他是孔子最为欣赏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杰出弟子之一。在《论语》中,除了孔子,只有子贡与子路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都是38次。春秋晚期,子贡有两样才干举世闻名:一是他突出的经商才能,一是他杰出的外交才干。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8)
<正>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有关他的丰功伟绩,就不做歌功颂德了。在这儿,我们就一起探讨他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人生情怀。为师篇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算是中国最出名的老师了。作为一个老师,一生最大的快慰,莫过于有一天指着一个成功的学生给人说:这是我的学生。孔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当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其"饭疏  相似文献   

9.
登高说愿     
孔子带着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登上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你们都讲讲自己的志愿,我帮你们分析。”子路说:“我志愿持着长戟,冲入三军,以自己的勇力打散两国交争的军队,解救两国的苦难。”孔子说:“这是了不起的勇士!”子贡说:“两国战争,军队对阵,尘埃冲天。我不拿任何兵器,也不带粮食,去劝说两国退兵。听我的存,不听我的亡。”孔子说:“这是不了起的辩论家!”颜渊不说自己的志愿。孔子催着颜渊也要说出自己的志愿。颜渊只好说了:“我愿意当小国的相,国君按仁义之道办事,官员都重视道德教化。君臣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0.
马荣良  李静 《青年论坛》2005,7(1):140-141
综观<论语>一书,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就连对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也仅仅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并不肯断言颜回已经达到了仁标准.但是,对被他批评为"器小"--既不节俭,又不知礼的管仲,孔子却以仁相许.在是否许人以仁的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孔子"经"与"权"相结合,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权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许集美同志一向谦虚谨慎,曾婉言谢绝友人为其写传记,自己抱病整理史料、文稿,写了回忆录。其在京好友凌青(我国原驻联合国代表、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林则徐五世孙)满怀深情地为其题写《不改其乐》的书名,并在序文中说:“不改其乐”出自《论语》,是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在箪食瓢饮的陋巷中坚守理想、修养道德品格时讲的话。这是人生中十分...  相似文献   

12.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说的是孔子一辈子而不是他的某一个时期。三千弟子跟随他有多久,因为没有确实的史料记载,不敢妄断,说“贤人七十二”与他始终相随,大概是不为过的。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谈各自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历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子侍坐”,然而,不知人们是否想过这四位弟子的年龄差距:孔子六岁时曾皙出世,孔子十岁时子路出世,  相似文献   

13.
受孔子以《诗》为教的直接影响,孔门弟子多勤于研习《诗》,如子路、南容、曾子等勤于诵习《诗》。就在诗学造诣上来说,孔子十分赞赏子夏与子贡对于《诗》的领悟程度。子夏传《诗》实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践中以《诗》教授多位门下学习者;二是理论上作《诗序》。子夏之外,孔门其他弟子对于《诗》学传播、传承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这方面以子贡和曾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同时,还提出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执行力和公信力,是任何政府都不可或缺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两大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最早深刻论述政府公信力重要性的是孔子。一部《论语》,有38处讲到“信”,其中有24处包含着守信用的意思。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他讲,要使老百姓吃饱饭,有充足的武器和军备,取得人民的信任,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国家就治理好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非去掉一个条件不可,应该先去掉哪一个…  相似文献   

15.
所谓“治生”即指“治家人生业”。“治生之学”,就是如何经营管理私人生业的学问。中国古代的治生之学,是由商人首先总结出来的,这就是经商致富之学。 据现存古籍记载,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通过自己的经商实践,总结了前人经商的经验,提出了经商致富的几条原则:第一,屯积居奇,善价而沽。他举例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第二,贱买贵卖,这是古代经商致富的主要办法,子贡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据《史记》载,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这里说的“废著”、“废举”,  相似文献   

16.
种好心田     
佛经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而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  相似文献   

17.
孔于把“乐道人善”——扬人之长、誉人之美看作对人对己皆有益的三大乐事之一。孔于爱好音乐,造诣深厚。同别人一起唱歌,一旦发现有的歌手唱得不错,孔子的赞誉之情就会溢于言表,还坚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他一起引吭高歌。颜回,是孔于最得意的门生。一箪食,一瓢水,身居陋巷,这种穷困的生活别人会忍受不了,颜回却不移其志,不改其乐。对于颜回这种贫贱不能移的人生态度,孔于更是赞不绝口,曰:“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从这赞誉声中,人们见到的孔于是位关爱后生、心胸开阔、极富亲和力的老人。  相似文献   

18.
所谓温良恭俭让,无非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五个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183;学而篇》,是孔子的学生子贡称颂老师的。“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相似文献   

19.
张广宇 《群众》2013,(10):31-32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子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经常吃野菜充饥。长大后,子路总是想:怎样才能让父母吃上好一点的饭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