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快乐吗?     
关于快乐,我们可以给出多种不同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快乐可以被描述为实现自我潜能的感觉。只有自我能力畅通无阻的表达,才会带给人持续和真实的快乐感。你找到让自己快乐起来的途径了吗?做做下面这个小测试,相信它会给你一个真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政治效能感多有研究,但已有文献更主要用个体性因素对之加以解释,缺乏考察宏观的、结构性的因素。论文结合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相关县域信息,研究区域规模对外部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就均值而言,外部政治效能感随县域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发现,县域规模在外部政治效能感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上作用不同。县域规模对处于低分位上的个体影响显著,但对居于高分位上的个体几乎没有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对政府管理与社会稳定维持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环境的变化,此变化会令个体产生紧张感,即所谓的压力。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的压力源,随着个性本身的应激能力不同,个体在压力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有些个体就产生一种负面情绪,包括绝望、焦虑、愤怒、沮丧等等,并将这些情绪转化为以外界对象为目标的行为问题,即所谓越轨行为。我们能够通过分析社会化中的压力和未成年人越轨行为之间的关系,来了解青少年特定时期越轨行为背后的原因。知道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社会干预,有效地做好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引导工作,令青少年能够安全快乐地过渡这个敏感艰辛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罪犯的罪责感是一定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家庭等因素与罪犯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罪犯的罪责感主要由对刑罚的恐惧感、是非观念、羞耻感、责任感、法制感等多种因素构成。司法公正对罪犯的罪责感会产生重大影响,应进一步规范量刑。促进罪犯认罪服法。应把增强罪犯的罪责感,促进罪犯知罪、认罪、悔罪、赎罪,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德性"自盈"是中国文化对个体自我体认的最基本的评语.而一切人生理想的诉求都集中于自我德行的外溢,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对人性自我意识的过分乐观.因此,这种基于德感意识的人性体认,缺乏追寻彼岸超越精神的动力,也带来了个体精神生活的乐感取向,从而导致了道德泛化和去道德化等诸多道德教育困境;而对人性体认建立在罪感基础上的西方文化,却孕育了具有超越之爱感的道德教育.所以,中国道德教育必须从狭隘的本土化思维框架中走出来,通过再思中西不同的人性体认,促进爱感的生成,承担培养爱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谢刚  苗红娜 《公共行政评论》2023,(2):157-173+199-200
公共服务获得感作为民众对公共服务客观获得的主观积极心理体验,反映了居民对社会治理的认知与评价。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建设中,居民参与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居民参与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何种居民参与以及居民如何参与更能提升其获得感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将居民社区公共参与内容分为政府主导型参与和公民自发型参与,将公共参与渠道区分为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型渠道、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型渠道和互动沟通型渠道。通过分析居民社区参与的6089份调研数据,研究居民社区公共参与内容和方式对个体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自发型参与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影响,而政府主导型参与对获得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时的互动型沟通渠道,对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民参与效能感和政治信任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论文揭示了不同公民参与类型与获得感的关系,丰富了学界关于公共参与及其作用的研究,拓展了个体获得感生成的研究视角,对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实践启示。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时,要注重扩大公民自发型参与,并增强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沟通。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群居生活到大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会存在不同的矛盾纠纷。社会矛盾纠纷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面对社会矛盾纠纷,人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人们解决矛盾纠纷的力量。社会越进步发达,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途径和方法就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8.
许潇赟 《法制与社会》2012,(30):172-173
群体性事件成因复杂,发展状态变化快,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激发冲突,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无论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特征属性如何变化,都是由群体中的个体行为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的,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规律,对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个体行为建立模型,发现群体性事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帮助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更好地把握事态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助人为乐.从个体的角度看,助人所以为乐,是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源于自我价值的体现,源于别人的尊重.从社会整体角度看,助人所以为乐,是因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今天你伸出援助之手,明天你遇到困难我也会热情相助.这种快乐源于一种温暖的社会氛围.因此,“救人于水火之中,帮人于危难之时”成为广受颂扬的美德.  相似文献   

10.
STR图谱分析是STR检验的最后一步,对STR图谱正确分析解读会影响并决定数据的有效性。在STR图谱分型中常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出现OL峰,其常见原因有稀有等位基因、电泳漂移、pullup峰、染料峰、荧光污染峰等;出现微量DNA致等位基因丢失,需要多次扩增或浓缩后扩增来帮助判断等位基因的个数;出现引物结合区的变异致无效等位基因,可以通过不同试剂盒的扩增来纠正[1];出现三等位基因,常见的原因有疾病或体细胞突变,疾病会致染色体和基因的复制影响到个体的所有细胞,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刑事司法中的DNA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基因研究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DNA检测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发展成果,由于其具有高度的个体识别功能,正日益受到刑事司法实践部门的关注。DNA证据也成为目前最热门的科学证据之一。面对这种“当科学遇上法律”的DNA证据,传统的诉讼制度是否足以应对,其在侦查和审判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对此又应该如何予以规范,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7岁前(甚至16岁前),给孩子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的神经系统充分舒展……这样,他们的体质会更加强健、意志会更加坚强,而他们的智力也会更优秀。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7,(3):122-128
作案人性格分析是现场重建的工作内容之一。性格的形成是长时间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作案人性格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原生家庭、婚姻关系产生的新家庭)、受教育因素、工作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原生家庭中家庭成员个体特征、家庭成员关系、家族行为准则;个体婚姻关系中配偶性格、配偶原生家庭、子女、配偶关系;个体的教育经历中学历、学校文化、个体兴趣爱好;个体成长中社会历史氛围、地方文化、职业、个体生活中经历的特殊人或事件等,均会成为作案人个体性格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一、现代科技对过失犯罪的影响不言而喻,随着现代科技在人类生产、生活、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大规模提高,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效应也成倍增加了。其一,都市人口日益高度集中,社会生活和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其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致险源成倍增加,并渗透到了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三,作出管理决策或影响这些决策性质(收集、处理和传  相似文献   

15.
幸福的条件     
幸福到底存不存在?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太多的人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对此,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苦痛乃积极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所以幸福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之一就是:幸福需要以苦痛为基点.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性质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的一大突出问题 ,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大祸害。中国何以会产生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 ,或者说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为什么会在中国大陆出现呢?这是值得研究的。笔者认为 ,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个体犯罪向有组织犯罪进化演变是犯罪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 :在原始社会状态下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当松散 ,是以个体的存在为主要生存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便逐渐发现 ,以某种形式将众多个体集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 ,共同从事生产、生活 ,要远比这些个体…  相似文献   

17.
犯罪动机的情绪性是犯罪人在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中情绪、情感因素的特征,是犯罪动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犯罪动机情绪性的探讨包括情绪性因素、机制与成分三个方面。其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因素,通过意识或潜意识机制体现于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的犯罪动机成分之中。其中追求快乐的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行为人性快乐动机、归属动机、自尊动机、自我价值动机与犯罪美感动机;而避免痛苦的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行为人对抗生存危机感、安全威胁感、焦虑感、愤怒感与抑郁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浅析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9.
张建春 《江淮法治》2007,(8X):19-19
暑假。是学生们最为快乐的休息时光.终于让平时紧绷的弦可以放松了。不用担心背着沉重的书包会上学迟到。也不用担心没完成作业会挨批评。一段真正属于学生的轻松和自由假期生活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法庭科学混合血迹物证中不同个体成份逐一分离、识别的问题,建立适合混合血迹个体识别的分析技术。方法采用PCR-SSCP及测序技术,选择m tDNA D-loop区的HVI 16030~16481区域452 bp片段作为分析目标,对中国汉族两无关个体、三无关个体混合血迹进行分析。结果100份两个体混合血迹样品m tDNA 452bp的PCR产物经SSCP电泳分离,结果有95份样品完全分离开,分离成功率达95%;30份三个体混合血迹样品452 bp片段经SSCP电泳分离,结果有26份样品有1~3个个体完全分离开,分离成功率达84%。对其中3份两个体混合血样、2份三个体混合血样SSCP电泳分离后的谱带进行回收、测序分析,两个体混合血样每一份均可准确获得其中单一个体序列及以另一个体主要成份(峰值比达4∶1以上)的序列结果;三个体混合血迹中不同个体成份可以达到初步分离,1份可准确确定单一个体序列。对两个体不同比例混合样品SSCP分析,结果可以检测到较少成份的最低比例为20∶8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CR-SSCP及测序分析混合血迹综合技术,是对混合血迹中不同个体成份逐一分离、识别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