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明朝在贵州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时期中,贵州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建立了贵州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贵州的统治,是这一时期的关键。明初,“贵州民夷杂处,而夷居十八九,溪洞山箐,内外隔离。”(见《谢东山送李涵入觐序》)可见,朱元璋对贵州的统治,实质上就是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统治。因此,探讨朱元璋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政策,对研究贵州民族史和地方史,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贵州少数民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到了明代,郭子章的《黔记》中还说:“贵州本夷地,一路诸城外,四顾皆苗夷。”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压迫剥削,致使贵州地瘠民贫,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但贵州各族人民又富于反抗,富有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清王朝统治和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革命过程中,同舟共济,团结战斗,谱写了一  相似文献   

3.
贵州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它是流行于贵州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防染印花工艺,是贵州少数民族群众聪明才智、富于创造的体现。具体地说,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简称,古称“蜡缬”,与“纹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印花工艺。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面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的基本原理是“蜡防染色”,即通过以蜡遮盖的手法,使布料不易上色,产生空白而形成花纹。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群众中也较为流行。贵州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4.
一、贵州民族地区农业型城镇的一般特点1.建制时间长,发展缓慢.贵州民族地区的农业城镇,最早建于汉代,晚的则在解放后.大致来说一般始建于明朝,多数由明清时期在贵州民族地区设立的军事驻所发展而来,也有极少量城镇是通过商贸发展而来.城镇建立的最初目的以军事为主,是封建统治机构在民族地区设立的据点,统治周围的少数民族.据点的建立,使生活服务设施随之而发展,以据点为中点的交易市场开始出现即所谓的“里”、“保”,也就是城镇的雏形,距今约有三、四百年的时间.但历史上贵州是封闭地区,与外界交往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市场出现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曾出现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的热潮。民国政府自上而下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了8次调查,对民族名称、分布地区、人口数目、教育情况、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民族源流及土司情况等都做了调查,它是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情况的真实记录与反映。同时,贵州“民俗研究会”和“边胞文化研究会”等机构,也对贵州少数民族开展过调查。本文根据有关档案史料,就民国政府对贵州少数民族调查的情况及成果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清代初期以前的贵州古代史事,和当时境内各地土著的当权人物关系密切,今天整理贵州的史料,对于他们也不可缺少。所谓土著首领当权人物,为各个时期地方势力的代表,近今著述,称谓不一,或叫做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或叫做居统治地位的家族。他们除非发生重大变故,按政治习惯都是世袭的。元、明两代称土司,宋以前谓之大姓,称“大姓”的时间最长,故本文用“大姓”名目。贵州历史上的大姓,现能查考出线索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我国多民族省区之一,历来民族杂居,共同生息,繁衍、劳动在这一片土地上,开垦田土,发展生产。政治区划,随着历代统治的需要,迭经变更。贵州建省,始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设置省级军事机构,即贵州都指挥使司,完成于永乐年间,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永乐十二年,设置按察使司,省级的行政、司法机关,分属四川、云南、湖南的组织,才完全划出来,成为一个省级单位。所以谈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历代统治政策时,都和四邻边境分不开。姑无论政治区划如何,而历代封建  相似文献   

8.
“六山六水”调查,即贵州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六山六水”包括乌蒙山、云雾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小麻山、武陵山、乌江、都柳江、清水江、南盘江,(氵舞)阳河,“六山六水”区域面积广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民族研究工作者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一个带学术性的地理概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4.69%,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六山六水”区域中。作为经济文化都较落后的省份,要摆脱贫困,改变全省落后的经济状况,走上小康之路。首先就得充分认识贵州省情。认识贵州省情,就得先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解。因此,对“六山六水”区域进行综合调查,掌握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对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经济,使民族地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委副书记黄瑶就贯彻落实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精神指出,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在培养、教育上要针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性,给少数民族干部“开小灶”,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对贵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所占比例达到37.9%。加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事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大计,事关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当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难点、重点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合格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没有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指出了“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的特点及其对今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国家里,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伟大的整体——中华民族。贵州,是祖国的一个民族杂居的省份,包括汉族在内共有民族十个。在两千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十个民族的族属关系,通过古今学者的长期研究,已基本弄清。只是仡佬族的族源问题尚有争论。另外,在贵州境内称为“南京”、“东家”、“七姓民”、“木老”等的族别问题,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一个省。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全国不发达省区一样,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十分落后,群众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加速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措施。 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之所以落后,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历史的原因以外,还有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产方式陈旧、生产结构单一;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商品关系极不发达;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差、文盲多,技术人才奇缺;小生产观念浓厚。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等原因,正是上述诸多因素长时期的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稳固、封闭  相似文献   

13.
一、明清时期的苗汉关系 明王朝根据太祖朱元璋“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威”的训谕,制定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军事镇压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统治政策。一方面自东至西的交通要道上遍设卫所,每卫拥兵5600人且屯且守,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军事管制。如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正月,水东境内“苗蛮作乱”,朱元璋闻报,即命延安侯唐胜宗“统贵州等卫指挥使程暹率马步军付平之”,唐胜宗因此获赏银一千锭,并奉命与凤翔侯张龙“往黄平、平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劳动在这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她衰败,56个兄弟贫穷落后;她兴盛,56个兄弟繁荣富强。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主张“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实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的是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根本不承认有少数民族,称少数民族是“大汉族的宗支”,称回族为“国内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等。那时,北京的回族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陷于贫困,“一穷、二愚、三受  相似文献   

15.
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她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如何解决贵州的少数民族妇女问题?这是摆在贵州社会研究工作者面前较为迫切的课题。为配合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妇女代表大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于相94年们月四、明日两天,在贵阳召开了“贵州少数民族妇女问题学术研讨会”,对贵州的少数民族妇女诸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省人大、省政协、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讲师团、省妇联、民盟贵州省委妇委会、省民委等24个政府、社科研究、新闻、出版单位的明多名…  相似文献   

16.
略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彭英明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解放以前,各少数民族人民处在反动的统治之下,生活十分困难,生产力极不发达。解放以后,消灭了剥削压迫制度,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翻身作主,生活提高,但仍未摆脱困难状况。自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7.
尤小明 《桂海论丛》2008,24(6):94-95
清代中期.乾隆为了继续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统治目的,调整、巩固和加强了清朝政府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以不治治之”和“济之以宽”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清王朝同广西少数民族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五、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文化对清水江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明代以前,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关系松弛,经济关系闭塞,汉文化的影响浅微;明王朝在贵州建省之后,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特别是施行屯田,相当多的汉族军民相继迁入,使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有了明显的增进;明末至清前期,封建王朝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次第推行“改土归流”之后,清水江下游的地主经济和以木材为主产品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大量汉族商人远涉千里涌入屏锦地区,使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呈现突进态势。  相似文献   

19.
青岩教案     
一八六一年,在我省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的青岩,打响了我国反洋教斗争的第一炮,成为全国的第一个教案——青岩教案。青岩教案是贵州封建官府及人民群众反对西方传教士在我省横行霸道的一次政治斗争,是一次反抗西方列强以不平等的中法“北京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攫取“保教权”的有力示威,它打击了西方列强以传教为名进行的非法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上,贵州长期为土司统治。在若干土司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最有势力,被称为“贵州四大土司”。所谓“思播田,杨,两广岑、黄”,说明了田、杨二氏在贵州土司中地位显赫。田氏统治黔东地区达数百年,明永乐十一年平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置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黎平、乌罗(后省入铜仁)、新化(后省入黎平)八府,合贵州宣慰司及安顺、镇宁、永宁、普安四州,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