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作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战略部署,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水利部已划定水资源三大红线,国土资源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生态红线保护行  相似文献   

3.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1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的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并实行永久保护,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性手段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该文基于生态红线提出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当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实施生态红线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市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被挤压严重,亟须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北京市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高,生态空间被挤压严重,亟须通过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首都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构建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当前,本市快速城镇化占用自然生态空间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生态功能区域因缺乏重  相似文献   

5.
法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直接体现,同时有助于维护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视点     
《今日浙江》2013,(18):5
环保部将划定生态红线环保部启动全国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出台国家生态红线管控的政策措施和生态红线管理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社区和个人在生态红线区域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生态红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管控制度。十措施改善空气质量日前,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  相似文献   

7.
锐词     
《群众》2022,(10):72-72
三区三线“三区”是指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三线”分别对应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政协天地》2014,(Z1):56-59
围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精神,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办法,也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值得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挺 《群众》2014,(9):17-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为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配套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监管考核及生态补偿办法,初步形成了生态空间管控制度体系。"管"就是强化监管考核。努力做到"三个落地":一是责任落地。  相似文献   

11.
李堂龙 《当代广西》2014,(14):50-51
正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建设美丽广西,良好生态是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坚守生态红线是重要前提。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广西,要深入研究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真正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森林、草原、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  相似文献   

12.
《贵州政报》2014,(11):19
黔府函[2014]199号省林业厅:你厅《关于批准<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的请示》(黔林呈[2014]114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二、你厅要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会同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共同推进全省林业生态红线的划定和保护工作。要指导和帮助各地切实解决林业生态红线的指标确定、区域划定、制度体系执行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并将评估和  相似文献   

13.
围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精神,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办法,也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值得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闽政文[2017]457号省海洋与渔业厅:你厅《关于提请发布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请示》(闽海渔[2017]277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以下简称《成果》),由你厅印发沿海各地和有关部门,并认真组织实施。二、要充分认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意义。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各级  相似文献   

15.
动作     
《中国人大》2013,(18):5
环保部:将在全国划定生态红线环保部9月16日表示,将在全国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力争在2014年完成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工作。环保部已着重对位于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境内的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出了生态红线,初步完成了试点省域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由南京环境科学研  相似文献   

16.
沈环轩 《群众》2014,(9):11-12
<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尤其重视制度创新,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效应正在显现。设立生态红线区域2013年8月,江苏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此后,又制定出台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一个规划、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最基础的生态文明制度,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生态补偿机制科学与否.不仅事关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把一江清水送下游,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4,(9)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为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配套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监管考核及生态补偿办法,初步形成了生态空间管控制度体系。"管"就是强化监管考核。努力做到"三个落地":一是责任落地。  相似文献   

19.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非传统模式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道路的本质与核心。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生态景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世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对于保持河海生态系统平衡、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问题复杂多样、相互交织,生态系统恢复难度大、过程缓慢、稳定性较差,退化风险仍然存在,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为此,致公党山东省委会牵头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民主监督调研。调研发现,目前制约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主要问题有规划政策和要素支撑体系不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生态工程成效仍不稳固、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较大、盐碱地综合利用矛盾较多等。建议从强化规划引领和要素保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科学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