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立州,就是把生态环境作为恩施州经济发展的基础,贯彻生态重于一切、环境高于一切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社会谋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模式。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现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人文生态建设。进步的、科学的人文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引导力量。  相似文献   

3.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作出如下决定。一、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刘涛 《前沿》2010,(20):40-42
政党内部的团结是政党自身发展的重要表征,是政党内生态与外生态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团结同样是内生态与外生态的统一体。加强党内团结的内生态建设,就是构建党内民主集中制运行的生态机制;加强党内团结的外生态建设,就是构建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5.
李星星 《传承》2010,(12):104-105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他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至关重要的手段。高校德育应当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建设,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贡献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培养新型生态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他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至关重要的手段.高校德育应当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建设,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贡献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培养新型生态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的生态观是用哲学思维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不断反思形成的观点,是他对生态问题长期思考得出的理论成果。他的生态观是中西方文化精髓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系统性思维是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用辩证思维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恩施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走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大生态产业发展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力度的途径,并注重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注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注重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注重加强生态文明的科技支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焦泰文 《政策》2013,(1):81-83
【正】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集中论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农业生产作为人类改造自然最基础的活动,与生态建设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生态文...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地区生态协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不同建设主体的作用意义重大。本文提出了加强区域生态协作机制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三制并举",并就如何建设三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政府方面设立区域生态建设协调管理机构,完善生态法律、法规、规划、执法等;市场方面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社会方面培育生态文化、社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1.
罗树杰 《桂海论丛》2012,28(2):98-101
民族互信是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民族互信关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特征。民族互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福建龙岩与江西赣州区是原中央苏区,地处农林复合经济区、红壤区和生态脆弱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化解农地与林地的利益冲突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红壤区的资源特征,研究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非主产区建设,生态退耕与耕地开发,崩岗治理与冷浸田建设和低效林地改造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系统推进土地质量建设,发展省力农业,加强农林经济复合区口粮田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进入现代社会不足百年的民族,佤族的民间信仰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并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直至今日仍继续对维护本民族自然生态产生实际效用。文章认为深挖佤族民间信仰及其具体生态实践行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可为当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4.
林业项目差别财政扶持制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一个具有典型外部经济的行业,兼具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林业是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而林业建设与公共财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政府需要对林业给予大力支持。林业项目需要补偿的是其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量界定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国家可以根据不同林业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指标,实施公平的差别扶持制度。而差别补贴、差别税率、差别信贷和贴息政策、绿色证书制度的设计都是建立林业财政差别扶持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家风是传统农业时代维系乡土社会的内生秩序,基于传统社会结构显示独特的伦理约束与治理优化功能。进入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态、主客体等发生结构性变迁,乡村治理模式亟须适应性调整与革新,家风及家风建设也需现代化转型与重构。这种现实情境下,湖州南浔区通过"最美家风+"建设,链接并作用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等乡村治理体系的基本要素,推动了家风建设与乡村治理协同互进、乡村善治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但从南浔实践看,仍需从构建乡村道德共同体、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治理平台实效性、打造家风指数标准等具体策略上进行统筹,进一步优化家风建设与乡村治理的互进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安全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无论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出怎样的考察,问题要在人类实践中才能获得根本的解决。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是人们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浅层生态实践活动,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则是当前人类经济发展必要的实践转向。实践的生态学转向是当代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凸显了警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警察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警察职能的发挥、警察权的行使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探讨,其中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民主政治建设与警察及警察权的行使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警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体现,是民主政治的促进和保障力量;建立法治型警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杨红 《桂海论丛》2006,22(1):5-9
无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和谐问题都不仅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未来问题,而且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现实问题。生态问题的沉重,尤其是生态问题在我国的凸显,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需要我们深入地去进行研究、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和谐社会理念入手,针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要求,从服务体系、科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那”文化中的神话,依照其生长于其上生产方式所赋予意义,它能够表现出壮族等民族的空间展演与时间隐喻的交汇特质,形成了科技理解与生态选择相统一的大地伦理模式,为后现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较为现实而又不乏形上指向的文化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