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2019,(11)
<正>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11月7日,北京育英学校迎来校庆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三乐;昭革命传统而赓续之,红色初心。"在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学风的学校,有一个民进支部,并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进情缘。"红色摇篮"进京和民进育英学校支部成立  相似文献   

2.
赵定东 《学理论》2008,(16):40-43
作为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是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由“天”延伸出了“天下”,并形成了举世唯一的天下观,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定了方向。古代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在天下观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一”而导致的威权主义、集体主义及大一统的社会局面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得民心     
正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释义】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的方法就是: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的方法就是: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  相似文献   

4.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无德的话,拥有天下也会失去. 其实何止天下,任何美好的东西,你没有能力保护的话,美好的东西带给你的一定是噩梦.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6,(9)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执政党之所以能够正确地引领人民“应天下之务”,就在于能够清醒地“审天下之势”。当今“天下”到底是怎样一个“势”,本刊2005年48 期《辩证把握发展的十个特征》一文,已有论述。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个“势”,增强领导干部辩证把握形势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更加主动地“应天下之务”。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升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去硬实力,软实力是无源之水;失去软实力,硬实力淬不出锋芒“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谈起软实力,中央党校组织部副部长赵长茂首先提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并将之解释为“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的天下,细细分辨起来,有三层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即自己的家国,就是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的江山社稷(明清之际有人更提出朝廷与天下有区别)。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天下",与朝贡体系有关。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周边蛮夷,也在这个"天下"之内。所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  相似文献   

8.
张莉 《民主》2012,(2):35-37
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庐山天下秀”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而三清山这座以奇峰耸天、幽谷千仞的山岳绝景奇观和历经1600多年人文浸润而闻名的“天下第一仙山.世上无双福地”,则兼具了雄险奇秀.可谓是天下绝美的山岳。1998年.美国国家森林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普利策先生考察三清山之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天下主义"是中华各家之基本价值观,追求超乎国家观念、超越国家疆界、构建世界制度,"以天下观天下",而非"以国家观天下"。《周礼·天官冢宰》之"政制架构"不只是"治国之道",更是"平天下之道"。《礼记·王制》之"政制架构"既有封建制度、寓郡县于封建制度,又有国家制度,明显是超乎国家观念的。《荀子·王制》所谓"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论""王者之法"及其化外制度、君子制度、群分制度、有余制度等等之构想,亦均是超乎国家观念的。费孝通先生"双轨"或"一国两制"之观察局限性很大,实际上中华"天下政制"乃是"郡县制""封建制""宗藩制"混合而成之"一国三制"。贤能主义与精英主义、可持续主义与长久主义、混和主义与三极思维、文化主义与柔弱主义、天下主义与世界主义、天-君-民循环生克主义等等,乃是中华"天下政制"之价值观基础。当今世界"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已趋极端,将来之发展,若不参鉴中华"天下政制"及其价值观,恐无前途。  相似文献   

10.
讲文明     
《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今人将它译为阳气出现在地面,天下文采光明。可见,“阳气”与“文明”是分不开的。一个社会如果缺乏阳刚正气,那必然会产生阴毒邪气。邪恶之气一生,人们就会起邪念、走邪路、搞邪门歪道,这么一来,文明就会化为乌有。作家浩然,厂家请他在电视上说一句广告词就给他100万元,他却“甘愿一辈子  相似文献   

11.
王涛  吴咏梅 《各界》2014,(6):32-34
沈士远先生在北京大学有一个雅号,名曰“沈天下”。据著名历史学家谢兴尧先生在《红楼一角》中回忆:当年沈士远先生也是他的老师,记得当时师生们都称沈先生为“沈天下”。“啥叫沈天下呢?因为预科里的国文功课,最重要的有两门,一是‘国故概要’,一是‘文论集要’。  相似文献   

12.
刘邦与陆贾有关治天下方式的对话不时被人提到,多数人已耳熟能详.刘邦之所以从善如流,接受陆贾的意见,承认在马上得的天下不能靠在马上治天下,大概已初步尝到了治天下的不易.但不易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没有明说,读史者往往缺乏具体了解,试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心小了,所有的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事就都小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这段话阐述心胸与事情的关系可谓入木三分,精辟透彻。  相似文献   

14.
1967年7月9日,位于台北阳明山麓的一座雅致白屋的客厅里,喜烛高燃,一对年逾七旬的老夫妻,正在欢庆他们携手跨过结婚50周年的"金玉良缘".这对老夫妻就是闻名于世的幽默大师、散文家林语堂及其夫人廖翠凤女士. 这对同甘共苦50年的新郎新娘,原来想"悄悄"地欢庆第50个蜜月的,可是,林语堂名大招风,同时,天下又没有不透风的墙,结果他们两个人的蜜月,还是让至爱亲朋们欢愉地包围了聚会.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特别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唯地域""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等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我国选人用人理念,彰显了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16.
<正>一时隔20年,中央再次表彰一批优秀县委书记,意义非常,说明中共深得"郡县治,天下安"之深意。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其实西周本无郡县,周朝搞的是分封制,但时间长了,天下之乱由分封而起,诸侯争霸,周室衰微,变成可怜虫。这前车之鉴诸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要是再行分封制,就等于走老路、走邪路,那样分封下去,谁能保证被封者有一天不造自己的反,把自己当玩偶?为了吸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7,(26)
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也是“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成功实施的1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也是“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实施10周年。回归前后,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能否成功实施的疑虑曾一度不断。10年  相似文献   

18.
传媒公共话语的职能是大众传媒职能的重要方面,齐鲁电视台《开讲天下》以其公共性、互动性、多元性和口语化等特征体现了中国传媒在公共话语建构的趋势。《开讲天下》为大众搭建了一个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民主意识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以《开讲天下》为代表的谈话节目自身还存在着缺陷,离构建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9.
大丈夫     
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释义】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比喻"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比喻"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比喻"义")。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践,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8,(18)
总结20年迈向新世纪本刊评论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已经20周年了。到今年12月18日,又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同时,今年又是实行改革开放20周年。20周年的纪念接踵而至,我们格外振奋。这三个20周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