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为贯通或适用于财政实践的全部领域、用以衡量财政活动是否符合财政最终目的的实质性应然行为准则或行动逻辑,财政基础逻辑既是财政本质的体现和操作性表达,也是公共权力的应然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公权保障论,财政的基础逻辑也就是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来保障公共权力(财政事权)实现其应然目标的行动逻辑。而现代财政的基础逻辑则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的权力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也就是循义利他的公共性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即根据需求正义来开发和配置财政资源,以保障公共权力实现其根据需求正义来解决人的需求溢出的最终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以公共管理的基础逻辑(公共权力逻辑)为基础逻辑,是以公共管理之道(循义利他)统御理财(包括生财用财)之术的公共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职能应体现财政职能一般、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职能特殊以及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的统一。在我国,财政除了具有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以外,还应把经济稳定职能创新为稳定发展职能。必须合理确定我国财政职能的范围、结构和实现方式,有效地运用使财政职能得以实现的多种政策手段,同时要协调好财政的三大职能。  相似文献   

3.
陈汀 《福州党校学报》2012,(2):28-30,38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财权与事权非对称的财政体制以及现行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办法是导致中国土地财政形成的三大动因,针对土地财政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应当从完善征地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和强化土地出让金收支监管机制等方面寻求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由此,财政亦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是发挥农业农村公共属性和正外部效应的基础,是协调农村中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以及社会公共需要之间矛盾的基本机制,是乡村振兴各要素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和有效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发挥财政对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需要建立现代的农村财政制度,建立乡村治理中中央与地方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的现代预算制度,完善农业农村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1,(34):57-57
民主财政是相对于民生财政而言,民主财政以规则和程序为导向,政府关心什么当然重要,但是依据什么样的程序和规则加以实现更为重要。所以,在民主财政下,规则是高于目的的,而且民主财政的基础不是政府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形势下,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日益加剧,财政困难和公共财政混乱的问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财政风险增大。财政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不高、财力分散、职能弱化等。规进财政风险意义重大,其主要途径是:建立财政经济监测系统,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实现职能转变,加强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防范金融风险,严格外汇管理。  相似文献   

7.
财政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和保障。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构筑县级财政安全防线的重要屏障,是解释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山西省作为典型案例,以财政省直管县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财政分权改革对县级财政收支平衡度的政策效应。采取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PSM+DID)的方式,识别出改革对县级财政收支比的因果处置效应,并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压力机制三个角度验证了因果处置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显著提升试点县6个百分比的财政收支比,且政策效应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这一结论在通过改变计量方法、更换样本以及安慰剂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从财政体制改革角度为认识地方财政安全提供了解释路径,为持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提供了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财政要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财政本质是构成财政要素的内在联系。财政要素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应对财政与公共财政的概念进行辨析。同时要对财政分配目的进行新的概括,即其目的是满足能体现国家(或政府)职能的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分配所凭恃的主要是政治权力,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范围内,财政收入也运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力。我国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同时要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覆盖的范围大而无当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财政活动是一种国家活动,其基本职能是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决定了财政活动必须以国家权力为保障,以国家法律为依托,不如此便不能保证财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财政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为依据,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国家的法治程度愈高,这一特征就愈明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也愈来愈快。 9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一部财政大法,仅有《国…  相似文献   

10.
熊波 《学习月刊》2009,(6):15-16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渐由事权、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的集权型财政体制向事权、财权逐级划分的分权财政体制演化。由于没有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与之配合.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成为了一种导致地区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扩大的体制。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通过调整各级政府间事权、财权配置格局,重塑政府间财政关系:同时.科学设计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地区间财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宏杰 《廉政瞭望》2014,(22):64-65
历代王朝财政制度演变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开国以后,正式财政制度不断弱化,菲正式财政制度渐渐生长,并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正式财政安排。其表现就是正式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菲正式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却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2.
县乡财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如期实现。平潭作为一个欠发达的海岛县,基础弱、规模小、含税型低,客观上决定了财政发展之艰辛、财力保障压力之大。面临困境与难题,如何解困破题,做大增量,垒大财政“蛋糕”?如何盘活存量,做好“少米之炊”,缓解收支矛盾?如何完善体制,理顺机制,充分挖掘县乡各级增收理财、自主解困的内在动力?这些问题,作为长期扎根在财政一线的干部,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13.
彭继军 《学习月刊》2014,(10):116-116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解决财政困难,增强财力保障,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何抓好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既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下面就如何找准地方财源建设的着力点,做大做强"财政蛋糕"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转变发展理念抓财源。一要强化工业型财源理念。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07,(4):7-7
448.66亿元 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448.66亿元,比上年增加82.50亿元,增长22.53%,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任务,“十一五”财政工作开局良好。  相似文献   

15.
论财政信息公开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信息公开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公开财政信息,可以有效地打破政府对财政信息的垄断,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阳光财政"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财政信息公开进行深刻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开财政信息方面的初步实践,分析了财政信息公开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财政信息公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五、增强西部财政供给能力与提高西部公共服务水平的政策措施和对策建议西部财政发展,当务之急是增强西部财政供给能力,以提高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为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提供支撑和保障。要增强西部财政的供给能力,除了中央要继续给予大力的扶持外,西部地区自身也要在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上下功夫,完善制度,挖掘潜力,增收节支,调整结构,提高效率。西部财政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方面,这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确保政权正常运转、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一)完善财政的经济调控职能,支持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17.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是财经理论界的一个基本课题。这一关系在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时期尤为引人关注。当前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财政要不要支持经济建设 ,怎样扶持经济发展 ,或者说市场体制下财政向何处去 ,发展方向是什么 ?对这一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有的甚至相去甚远。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思考 ,以期促使该问题的解决 ,便是本文的初衷。一在实践中 ,一些同志主张财政从竞争性、经营性领域退出来 ,有的甚至主张财政退出整个经济建设领域 ,其理由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在…  相似文献   

18.
概念体系的混乱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得不少财政支农绩效研究和争论似是而非、答非所问、失之偏颇.文章试图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入手,通过厘清区域财政支农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挖掘区城财政走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内涵和实质,为开展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文进  李金玲 《实践》2006,(4):8-10
“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自治区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财政工作要在承接大好来势的同时,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在准确评价“十五”自治区财政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十一五”全区的财政工作。  相似文献   

20.
姚鹏 《学习月刊》2013,(22):46-46
县级财政是基层政府执政的重要基础和财力保障.也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山区贫困县建始的实际.分析当前全县财政保障能力的基本状况和保障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探求提高全县财政保障能力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