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独居往往是"空巢青年"经过权衡之后所做出的主体选择。社会个体化的趋向、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身需求的满足促使"空巢青年"选择独居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化的变革、观念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独居成为可能。故面对"空巢青年",我们应避免"标签化"和"污名化"的目光,正视独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关注到部分"空巢青年"的暂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独居同离群索居和孤独联系在一起。在讨论独居和孤独的关系时,人们也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老年群体。然而,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城市化和通讯技术等迅速发展,近几十年来独居人口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因此有必要对独居和孤独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国内大城市中"空巢青年"问题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对年轻独居群体与孤独的关系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本文借助个体化理论和2012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数据中有关上海部分(年龄在18~49岁)的数据,对大城市中的年轻独居群体和孤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数据结果表明,居住于中国大城市的年轻群体中,独自居住的群体更容易感到孤独。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处于个体化进程中的独居者而言,选择独居可能部分源自于促进自我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更是城市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住房成本和婚恋成本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被动选择。  相似文献   

3.
"青年"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概念。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概念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热议和关注,也促使以青年为主题和对象的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比如,"空巢青年"概念催熟了"单身经济","丧文化"概念衍生出"丧经济","佛系青年"概念推动了"孤独经济","隐形贫困人口"概念引发了青年消费观念的争论。面对上述情况不禁想问,以青年为主题的新概念的提出能否真正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青年概念经济"?还是说,这不过是一些生造出来的"概念泡沫",一触就破?本文重点提出"青年概念经济"、"青年+"等概念,并对上述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浩淼 《人民论坛》2020,(3):117-119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我国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独居青年,他们面临多种生活风险且孤独感强,缺乏相应的服务保障与精神保障。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为独居青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保障,并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独居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的青年生育趋向"被动性晚婚晚育""选择性独生优生"模式,"只生一个就够了"已成为主流生育文化。随着生育理性的觉醒和高涨,青年生育已经进入成本约束型阶段,在明确生育需要承担巨大花销、巨大责任和巨大压力后,一些青年患上"生育恐惧症"。  相似文献   

6.
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成为部分空巢青年的真实写照。时代变迁所映射的千万种现象正是空巢青年对生活需求的差异化希冀,聚焦其生活图景,关注其现状及困惑,以助力更多迷茫的空巢青年活在当下、功于未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义乌市经商未婚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义乌经商青年择偶标准及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交换理论"等视角对经商青年的择偶特征和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经商青年择偶特征与行为体现了商人的经济理性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年就业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就业及其相关服务政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予以优先考虑的战略性目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青年约有3亿多,加之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压力,青年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加快制定一些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及其实施方案,确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通过  相似文献   

9.
"低欲望"与"躺平"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近年来以"丧文化""佛系文化"为代表的"颓废型"青年文化的延续。它是青年面临社会难题而群体性焦虑的文化反映,也是青年主体的代际特质与亚文化表征,本质上是所谓社会"内卷"后青年的自我贬损。一些青年选择"低欲望"和"躺平"有其现实缘由,但任其发展下去,会走向消极宿命论、价值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当代青年的需求世界多元复杂,不应夸大青年"躺平"现象并将其绝对化、标签化,而要整体把握并关切青年多元需求,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形成青年个人奋斗与国家蓬勃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生代"青年群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网络里流行的"干物族"、"脑残体"和"90后贱女孩"三种文化现象,认为青年一代在对传统文化反抗和自我追求的同时也陷入了迷茫,进而对"新生代"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缝隙里寻找出路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所谓“全职儿女”,是指与父母同住,通过承担家务劳动和提供精神慰藉换取父母经济支持的青年,形成“父母发薪、工作在家”的特殊代际实践。“全职儿女”现象与老龄化加剧、经济预期放缓、内卷泛化等现实问题相连,是部分青年面对升学就业压力策略性选择的社会避险机制。从个体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社会风险三个视角逐层分析发现,该现象是青年更为复杂深刻的反向逆行选择,体现自我探索成本加剧与回应社会时间焦虑;是青年与所在家庭的现代性碰撞,丰富了代际实践的内容;是风险社会中青年发展困境、家庭韧性及后疫情时代“疤痕效应”的综合展现。为避免该现象持续发酵,需切实改善青年就业现状,并重视青年问题中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七人普"数据,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已跌破"三口之家"。回望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家庭户规模一路下滑,从表层看,这是家庭少子化、老年空巢化、居住分离化和青年独居化的表现;从深层看,则意味着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家庭户之变的背后,需尤其关注空巢青年和空巢老人两类群体的增长,以及这可能带来的危机和挑战:中国已进入人口学意义的"高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工作,在职党员、党员义工、团员、青年、社区志愿者入户为孤寡、独居、身体多病、行动不便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敬老助老送温暖服务。尤其是该区启动了"5536"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温暖老年人的关爱工程",退休人员和社会老人都能得到社区为老服务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流动的加速推动了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深受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熏陶的农村青年群体在面对随礼现象时,呈现出既被动又激进的矛盾心理,高数额、高集中的特性以及双重社交圈的经济压力.研究发现,农村青年群体随礼行为体现了该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遵循,另一方面,人情交往中的平衡性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是促使该群体承受巨大人情压力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实施,关注青年父母的养育压力对提升青年生育意愿、改善我国人口结构、推动人口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武汉市中心城区青年父母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年父母的养育压力在总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类型上,青年父亲更担心子女教育环境,亲子互动有压力;青年母亲生活调适不足,人际互动有压力.婚姻满意度是影响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首要因素,家庭经济负担是青年父母养育的重要桎梏,子女数量是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潜在诱因.为重构青年养育的生态圈,本文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宏观社会三方面提出缓解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对策:第一,青年父亲加强育儿参与,青年母亲注重自我调适;第二,青年父母用心经营婚姻与家庭,加强亲职学习并做好生养规划;第三,政府适度分担养育成本,打造"生育友好""性别友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成都及深圳青年购房者购房后在主、客观两方面对现实生活质量的感受,试图从中发现影响城市青年购房者生活质量的"经济外"的影响因素.笔者呼唤政府从政策、制度的层面为青年购房者创造和谐、健康的发展条件,也希望社会从正向的、积极的方面激励青年购房者面对现实生活的"痛苦与快乐"、"重负与责任"、"压力与动力"时多一分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正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积极引导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服务空巢独居老人,探索形成"四个介入"帮助空巢老人走出困境。一是社会工作者"专业介入"。通过走访调查,掌握空巢独居老人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评估其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完善档案并实现动态管理。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帮助空巢独居老人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  相似文献   

18.
张倩 《人民论坛》2020,(6):84-85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老龄人口总量不断增多的同时,我国独居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独居老人养老难问题日益凸显。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精神压力、生活自理等都是造成独居老人养老难问题的原因,要想消除独居老人的养老困境,必须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9.
面对留不下来的大都市与回不去的故乡,农村青年的归宿选择成为问题。网络问卷调查表明,不同学历农村青年面临职场分割的现状,教育分层效应影响着农村青年未来发展规划和安家地点的选择。农村青年表现出"发展型"的规划目标,对未来较有发展信心,在具体路径上仍有一部分农村青年将返回家乡县城或村庄,在情感认同上表现为城乡双重认同。农村青年群体的生涯路径规划从而呈现动态而多样化的总体特征,这既是教育分层效应持续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村青年在新的经济地理格局和国家城乡发展政策背景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青年人口作为城市中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对城市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生活和工作状态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超大城市在资源环境、工作负荷和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严峻形势,使得对空巢青年人口生存状况的探讨尤为重要。通过比较分析2015年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调查数据,发现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意愿主要受工作因素的影响,在缺少家人陪伴的情况下,空巢青年的经济压力和生存状况堪忧,对其留城意愿构成了较大制约。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超大城市空巢青年的留城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