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秋时期外交赋诗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当时列国间外交辞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借《诗》中的章句表达某种意愿,获取相应的政治目的.当时礼坏乐崩,原有的宗法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同时各国间战争会盟日益频繁,与繁复典礼歌诗相比,更加灵活复杂的赋诗言志便应运而生,并随着春秋政局的变化呈现出由兴起到消亡的清晰过程.赋诗言志是春秋时期贵族文化的典型表现,不同诸侯国的赋诗既具有普遍特征,又因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的差异体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2.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3.
朝聘是先秦时期外交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朝聘场合体现着一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朝聘的乐与舞体现着当时的文化机构建置情况,朝聘的赋诗与引诗体现着时代感,有着特定的政治文化取向.而朝聘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则较多地表现为物质文化交流,表现为先秦音乐中的外来文化因素,表现为翻译人员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朝聘场合的对答或观礼等活动.  相似文献   

4.
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仪式性,而仪式主要是通过呈现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的。这样,"观看"就成为联结礼乐文化各要素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从"观"这个概念把握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与合理性。这种由"观"组织起来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就是天子的"让观"与"去观":天子一方面要在以祭祀为主的各种仪式中昭示其文明之德,一方面要在巡守四方时观察民风以知诸侯施政之善恶。其次,士人君子一方面通过观礼、观乐达到对于观看对象政治、德性方面的掌握;一方面通过观诗了解赋诗对象的心志。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礼乐文化,“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和乐共同指向道德教化,在社会功能上殊途同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礼乐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传统启蒙教育中,礼乐教化是教育的主要形态.诗言志,歌永言,诗教与乐教以其艺术化的形式成为了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传统启蒙教育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以“诗教”和“乐教”为主要实施形态的美乐教育,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曾小梦 《求索》2007,(8):217-219
《礼记》作为一部礼学文献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对《礼记·坊记》一文的引《诗》研究,可以看出《诗》的功能的扩展,它由政教工具、交际工具而演变为儒家阐发、论证其礼治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诗》的丰富意蕴是由其文本自身特征和读者的接受、解释过程共同造就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解释者不断“重铸”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7.
现存十五《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中国的礼乐制度和政治文化传统。先贤以礼乐作为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这成为风诗最主要的合法来源。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音律标准被抛弃。最终,经过孔子删订,《诗经》成型,被奉为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8.
余群 《求索》2013,(11):77-79
春秋晚期,随着"礼崩乐坏"的出现,社会开始了从礼乐到礼义的转型。表现为:礼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而"赋《诗》言志"的行为也逐渐为"引《诗》言志"所取代。产生上述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各级贵族僭越礼制;士阶层崛起,诸子纵谈,百家争鸣;传播媒介的改变;乐器的变迁;新声对雅乐的挑战,等等。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收录有大量的婚恋诗,收录婚恋诗的原因从《诗经》文本的角度似乎无法说清,还原《诗经》的生成情景就会发现,这是由《诗经》的乐歌本性决定了其收录诗歌必须满足音乐的需要。《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周代礼乐制度的本质是追求和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以礼化民,以乐和民。在音乐之中,表达人神相和的神曲固然有合神之力,表现宗族兄弟君臣乡党的作品也有聚众之效,但是最能显示人际亲近的诗作,莫过于爱情婚姻之作。  相似文献   

10.
正刘禹锡在《阮公体三首》诗中写到:"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自贤千载事,心交上古人"。"忧国不谋身"一句,引深出领导干部做人、做官、做事,要爱国、无私;为民、无欲;廉洁、不贪;政绩、实干;官品、立德;执政、守责。忧国不谋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  相似文献   

11.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乐记》一书以“乐”为用.以“礼”为体,系统地阐释了儒家传统的礼乐文化。强调以音乐感化人心、陶冶性情:以音乐移风易俗、凝聚人心:以音乐和谐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大乐”完美。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对传统礼乐文化及其现代性的宣传与应用,加大对具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宣传.寓教于乐地在文艺活动的组织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文明风尚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发生、发展和存在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它是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底色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可供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继承借鉴的东西很多。澳大利亚汉学家利特尔与里德合著的《儒学的复兴》就称颂中国传统文化具...  相似文献   

14.
乡规民约是我国传统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以王阳明的《南赣乡约》为分析文本,通过分析乡约的内容、组织特征、推行效果和内在作用机制,总结了传统乡规民约所积累的历史经验,探讨了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村民自治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曾小梦 《求索》2011,(8):254-256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其记载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下迄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五百多年历史。其中引《诗》37处(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引《诗》风尚、人们对《诗》的接受、阐释以及《诗》在当时的社会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翻译、介绍、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不仅影响了欧美现代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甚至也关系到现代物理学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迄今为止,《道德经》的翻译语种已经超过了50种,《道德经》的再版热成为新世纪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陈斯人 《小康》2006,(11):104-104
彭林教授的新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最近出版,这已是作者继今年五月出版的《礼乐人生》之后的第二部著作。相较于作为演讲集汇编的《礼乐人生》,这本书虽然少了些现场的互动,但却更为系统,也更加完整。尽管传统和礼仪是当前公众讨论的关键词,但在大多数讨论甚至是战斗式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