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经为撒尼族长诗《阿诗玛》的重新整理出版付出过辛勤汗水和可贵劳动的李广田同志,由于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含冤辞世,已经十载有余矣!凡是熟识李广田同志的人,莫不为他的磊落品格和文学造诣油然而生敬意。今年二期的《战地》,发表了公刘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被遗忘了的平反》。它在了解《阿诗玛》的整理出版,尊敬李广田同志的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公刘同志是颇有才华的诗人。对于他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坎坷道路,我们是深表惋惜和同情的。沉冤廿载,终得昭雪,我们从心底为之歌庆。《被遗忘了的平反》围绕着长诗《阿  相似文献   

2.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的原创用撒尼彝语演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撒尼彝语演唱的《阿诗玛》在撒尼彝区十分盛行,汉文翻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相似文献   

3.
云南石林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区,这里因为有阿诗玛的传说更增添了文化内涵。叙事长诗《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的牧羊人阿黑相爱。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之子对阿诗玛垂涎三尺,  相似文献   

4.
一部《阿诗玛》电影,一首《阿诗玛》长诗,一曲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让中国人永远记忆着石林——阿诗玛的故乡。多少游客就是从电影、诗歌和歌曲中认识并向往石林的。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又一次给民歌以高度的评价。毛主席指出:“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回顾我参加整理撒尼(彝族支系)长诗《阿诗玛》的过程,深深感到毛主席的教导是多么亲切,意义是多么深远! 长诗《阿诗玛》整理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由于它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过去时代撒尼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塑造了阿诗玛和阿黑这样的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且先后翻译成几国文字介绍到国外。这是撒尼人民长期口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首优美的叙事长诗,也是我们祖国文学遗产中的一份珍宝。这部长诗的发掘、整理、出版、是坚持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收获。  相似文献   

6.
人大动态     
正云南立法传承与保护阿诗玛文化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批准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31条,对阿诗玛文化的范围、机构和经费保障保护名录、传承人的认定和阿诗玛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景区等作了规定,重点突出对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毕摩传承活动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彝族摔跤、火把节、密枝节等石林独有的  相似文献   

7.
《今日民族》2013,(9):4-4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精神的象征,她不畏强暴、忠贞不渝、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撒尼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由叙事长诗《阿诗玛》形成的阿诗玛文化,已成为石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代表。  相似文献   

8.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十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正是从这时起,阿诗玛已不仅活在了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部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不但登上了文学殿堂,还享誉中华,斐声世界。她是怎样诞生的?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当年整理者之一的杨知勇教授特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9.
关于打造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锐 《创造》2003,(4):21-22
要把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打造出一系列国内外公认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20世纪5、60年代拍摄的《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等优秀影片就是其典型的范例。“金花”和“阿诗玛”不但作为云南少数民族的代表给人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而且还作为良好的地区形象得到肯定和高度评价,产生了文化品牌效应,获得了人们预想不到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估计,“金花”和“阿诗玛”为云南创造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品牌的无形资产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金花”和“阿诗玛”极大地鼓…  相似文献   

10.
“四人帮”在篡党夺权的过程中,借着“学习鲁迅对《水浒》的论述”的幌子,导演了一场“评《水浒》”的闹剧。他们先在《红旗》杂志上用大字刊印了从“《流氓的变迁》中撷取出来的一段鲁迅语录,接着,又连篇累牍地抛出大批呼叫鲁迅评《水浒》评得好”的文章,摆出一副唯独他们才悟得鲁迅论说精髓的架势,实际上把鲁迅糟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四人帮”垮台以后,林志浩同志发表了。《还鲁迅评〈水浒〉的本来面目》的文章,不仅揭露了“四人帮”的反动政治阴谋,而且还尖锐地批判了“四人帮”歪曲鲁迅、颠倒是非  相似文献   

11.
《搏斗》和《典型报告》,是在我省几乎同时出笼的《反击》式的反党话剧。它们都是在毛主席病重和逝世前后,“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的产儿。当时,“四人帮”在文化部的亲信大肆策划炮制所谓“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狂呼“走资派中央可以写到部,地方可以写到省委书记”,“铁道部就可以写”,公开打出了利用文学艺术反党的黑旗。我省文化部门几个人对“四人帮”的黑指示心领神会,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2.
彝文文献长诗积淀了丰厚的彝族历史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载了彝族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事迹,反映了历代彝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体现了彝族人的民族精神。所以,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思想激荡、强势文化冲击弱势文化语境里,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这方面,《阿诗玛》是成功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正当经济理论界深入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上海《社会主义政治经验学》一书时,我们还没有忘记《商品自述》这篇煊赫一时的奇文。继姚文元的《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这两篇反党黑文出笼之后,“四人帮”的御用工具《学习与批判》,紧锣密鼓地抛出景池的《商品自述》。这篇长达两万四千字的时髦商品说,通过对自己“生平”、  相似文献   

14.
“四人帮”围剿《园丁之歌》,无中生有地给这出戏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罪名,其中之一就是抓住“没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这句唱词大作文章,攻击《园丁之歌》及其主人公俞英是在宣扬“文化至上”,“智育第一”,把俞英打成“坚持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竟然篡改毛主席对我国知识分子的正确估计,无视大多数知识分子是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人民服务,愿意接受马克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六年春天,当“四人帮”加快了步伐,妄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变无产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专政的时候,刮起了一股大肆炮制“反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同走资派作斗争”的文艺作品的阴风。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他们的这一反革命阴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抵制,但由于他们掌握了舆论工具,控制了文化部门的领导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居然也挖空心思地搞出了像《反击》、《盛大的节日》、《千秋业》以及我省的《典型报告》、《搏斗》等少数电影和戏剧作品。今天,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这些毒草和他们大搞所谓“同走资派斗争”的作品的极端反动的政治目的已经昭然若揭了。然而,他们用以为篡党夺权阴谋服务的那种反动创作方法,却是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对着干”的不可多得的伪、恶、丑的艺术教材,从中充分暴露出“四人帮”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赋》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理论专论《文赋》,在“四人帮”横行时代,也和《文心雕龙》一样,被扣上维护“儒家路线”的罪名而加以全盘否定。“四人帮”在学术领域中制造的这些冤案,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要把它们一一翻过来。但是,究竟如何正确评价《文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同志间也还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7.
“四人帮”抛出一支“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的催化剂,催出了几株大毒草。云南省的反党话剧《典型报告》就生长其中,与反党电影《反击》紧密配合,南北呼应,都声言是敢于接触最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回答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把这反党的姊妹篇加以对照,略作剖析,果然发现它们异曲同工,确实都表现了“四人帮”的“既定方针”——借揪走资派之名,行篡党夺权之实。  相似文献   

18.
浙江名人录     
1965年,姚文元发了一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打响了“文革”的第一枪。“四人帮”发表此文首先向《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开刀,其罪恶用心,早已大白于天下,历史  相似文献   

19.
“四人帮”的吹鼓手、原上海写作组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诋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胡说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断地“孵化”着所谓的“党内资产阶级”,“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重要经济基础”,并拼凑了一大堆所谓的“论据”。这个反动谬论贯穿全书,是“四人帮”反革命政治纲领的重要经济“依  相似文献   

20.
张巧 《今日民族》2016,(11):3-7
正"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和阿诗玛回家乡……"1964年,伴随着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故事片《阿诗玛》诞生,云南石林的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享誉全国。石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中高原腹地,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居住着汉、彝、苗、壮等26个民族,常住人口25.8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5.8%。昨日之石林,历经风雨,《阿诗玛》的歌声经久不衰,"阿诗玛"的故事四处传扬;今日之石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