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而言,文学担当着民族文化百科全书的重任,传承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弘扬人类共同的生态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鄂伦春族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化语境中,鄂伦春族文学研究要构建新的鄂伦春族文学批评话语,探索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强化鄂伦春族文学的多元共生,最终达成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不单是一门有关写作技巧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我们认为重绘中国文学的叙事学图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的叙事学图谱里,我们不仅仅重视文学的社会性,还要重视文学的内核——对感时伤生、时间的相对性、生死意义等的思考和追问;建立故事对同质文化的穿透力;特别要重新召唤中国文学对时间问题的追问;同时写作者还应该对当下文学界大行其道的相对主义和犬儒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抗拒,重建作家的价值立场,恢复中国传统文学的史传传统。  相似文献   

3.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4.
刘曲 《前沿》2013,(2):138-139
希拉里·曼特尔与莫言,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代表着世界文学及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世界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走向影响深远.两者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独具匠心的狂欢美,不但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感官冲击,也为世界文学的鉴赏与评价引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胡丹 《求索》2012,(12):123-125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作家一旦获奖,其作品将会立即传播到世界各国,其名字也会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文学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在中国引来众人的瞩目。本文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聚集在最近十年获得该奖项的三位作家身上,从版权引进的角度,探讨他们作品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问题,以求对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学"最早由歌德提出,后来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新阐释,逐渐打上了文化全球化的烙印.经过100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世界文学已经从早先的"乌托邦"想象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现实.世界文学之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版本,与翻译的中介不无关系.正是由于翻译的干预,一些原本仅具有国别/民族文学特征的文学作品成了世界文学.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必须依据以下几个标准:1.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2.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本民族语言的界限;3.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4.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课堂;5.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虽然"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中国文学,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地位却十分边缘.为了早日使中国文学跻身世界文学之林,当前翻译的主要方向应该由外译中转向中译外,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思和先生认为,"新世纪文学"显现出一种作家主体精神力量丧失、不再被理想和激情所支配的"中年危机".笔者在认同其思考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陷入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新世纪青年作家的"成长危机".比照五四作家和新世纪作家,就会发现新世纪青年作家陷入了文化断裂困境、代际冲突和现实维度缺失的多重"成长危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