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2.
陈羽 《学理论》2012,(9):67-70
鲁迅其人其作,历来研究者甚多,然而就其童真童心一面作出解读的甚少,本文就此话题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一、父与子;二、走出曲解;三、救救孩子;四、童心童趣。如果说,前期的青年鲁迅还一门心思地认为只有新生的、孩童的、青年的世界才是纯真无瑕的世界的话,那么随着碰壁的到来,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腐朽崩颓的世界中,即使是孩子,也会受到污染,也会变成他深恶痛绝的那一类人。救救孩子,保持童心童真,这不仅是鲁迅当年的呼声,也是当代的现实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正 《民主》1996,(10)
鲁迅头上戴过的帽子可谓多矣。在他生前,好听的,例如“思想界先驱者”、“青年叛逆的领袖”、“中国的高尔基”等等;难听的,例如“世故老人”、“刀笔吏”、“封建余孽”、“堕落文人”等等。以致他不得不发出“头少帽多,身心交病”的慨叹。可是,不论是出于好意和恶意,都没有称他为政治家的。这是很自然的。鲁迅是文学家。在他看来,文学家与政治家经常处在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1889—1927),以“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清贫与朴素生活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黑暗到了极点”的世界里。在短短的38岁人生征途中,他以满腔的激情,坚定的立场和百折不挠的斗志,奋勇投身于民族的解放与人类的进步事业。他一生努力实践自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座右铭。在他留给我们被鲁迅称为“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的大量遗著中,比较多的精力和篇幅阐释了他的青年观(即他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对待青年的根本观点和正确分析青年的根本方法的总括)。学习和研究李大钊的青年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形势下的青年及青  相似文献   

5.
H国一位诗人,也是民族英雄,为鲁迅终生所厚爱。翻译他的诗歌,引征他的诗句,赞颂他的摩罗精神,帮助青年翻译家出版他的译诗集,不仅有如此深厚的文字因缘,而且可以说是少有的精神上的战友。我们希望去瞻仰他的故居。东道主慷慨答应了。修改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其文     
沙赫 《瞭望》1987,(51)
周作人已经死去整整20年了。近40年来,他又一直名不见报刊。他的著作也不容易看到。没有想到,他文学上的成就还是不失其吸引力,这吸引力不仅及于老年人,也及于青年大学生。 一位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教授说,他讲鲁迅的课,固然是座无虚席,而且要换大课室;他讲周作人的课,也一样座无虚席,一样要换  相似文献   

7.
陈漱渝 《民主》2023,(2):46-48
<正>在历时一个多世纪的鲁迅研究史上,冯雪峰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够替代,影响可谓无人可以超越。鲁迅生前评论他的文章就已汗牛充栋,但被鲁迅本人认可的,除了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集〉序言》之外,另一篇就是冯雪峰撰写的《关于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7月中旬,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准备出版他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捷文版,希望鲁迅亲自作序,并推荐一篇论述鲁迅文学地位的文章。鲁迅感到瞿秋白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太长,又专论杂文,  相似文献   

8.
<正>周建老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翻天覆地变革的一个世纪。他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从热爱祖国人民、热爱人类进步的理想出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革命道路。辛亥革命时期,他就和鲁迅一道迎接绍兴的光复;大革命时期,瞿秋白和鲁迅成为莫逆之交,周建老为中国共产党与鲁迅的联系传书递简;他参加赤色济难会、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国民党政府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稀世的宝库,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它珍藏着一笔无可估量的思想财富,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这笔财富是鲁迅先生留下的:在他的杂文、小说里,在他的书信、日记中。他那犀利、深沉的笔触涉及文学、政治、社会,论述人情、思想、伦理。他严峻地剖析这古老的民族,剖析敌人、友人,连同他自已。这样的说法或许并不过分:不了解鲁迅,就难于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0.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遑逃走。原来是一个盗墓的,披着一块白绸。鲁迅之所以有坟场踢鬼的勇气,根本就在于他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这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需要。目前,社会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浮…  相似文献   

11.
一勤奋开拓、锐意进取,反映了八十年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但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正如鲁迅所说的,青年“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当代青年的心理也不是清一色的,以进取心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在相当部分的青年中存在着依賴心理,主要表现在: 一是懶于思考,思想上依賴  相似文献   

12.
美食家鲁迅     
二毛 《各界》2014,(8):10-11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几乎处于神坛之上的评价中,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其中,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就能发现他去过的有名气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餐馆,勾勒出了独属于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相似文献   

13.
本来是个一点就透的真理,却绕了十几年的弯子,至今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个是人就能明白的真理便是鲁迅先生1934午4月19日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印为别国所注意。打到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致青年版画家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9)
在"五四"时期,鲁迅是作为彻底批判传统的战士形象出现的,然而另一方面他又被民众誉为"民族魂"。实际上,在鲁迅的思想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矛盾的。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将鲁迅与魏晋名士阮籍、嵇康比较,以从中分析他的全盘性反传统的立场与他选择地接受了一些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与文化素质的事实,两者之间存有无可疏解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在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认识到青年的巨大作用,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他在德、智、体等方面大放异彩的青年观。陈独秀的青年观对20世纪初期的青年成长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今的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篆刻     
伏琛 《瞭望》1991,(22)
鲁迅先生曾于1914年写过一篇有关篆刻的短文,收于许广平编的《集外集拾遗》,这是仅见的鲁迅谈治印的专文,题为《<蜕龛印存>序(代)》。后来他虽无暇注意及此,但他游览过杭州的西泠印社,对这个专门研究篆刻艺术的学术机构颇为重视,也很关切。 川岛(章矛尘)在《鲁迅先生1928年杭州之游》一文中,曾记述了鲁迅游览西泠印社的往事。此次游杭,鲁迅偕许广平同来,自7月12日晚至17日展,前后游憩了四天,这在鲁迅辛劳的一生中,是很难得的数日之闲。 鲁迅到杭州的第二天,就由郑奠和川岛陪同前往西泠印社。他们在“四照阁”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多才多艺,成绩斐然。如果做记者、文学家、学者、教师等职业,他可能不会输给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1923年,24岁的瞿秋白曾在上海大学讲课,走廊里、窗台上都站满了听课的人。后来成为作家的丁玲,也曾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在下面听他讲课。论文采,他不在鲁迅之下,并赢得了鲁迅的尊重。他去鲁迅家做客时,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把床让给瞿秋白夫妇。在瞿秋白去世后,鲁迅整理他的遗著时用的是最好的装帧。同时,瞿秋白的俄文也极好。他还精通医道,精通书画。  相似文献   

18.
宋凤英 《侨园》2005,(1):32-34
对于今天的大陆青年来说,“梁实秋”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许多“文革”前后成长起来的人,很早就从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知道了梁实秋其人。梁实秋在大陆顶着“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帽子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而在海峡彼岸却声誉日隆,台湾报刊称他为“文学大师”、“一代宗师”、“国宝级的作家”……他的《雅舍小品》1949年出版后,一直风行不衰,创中国现代散文集发行的最高纪录。这位“国宝级作家”,70多岁时,与台湾影视歌明星韩菁清,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在台湾新闻界、文化界、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9.
胡绳 《瞭望》1996,(38)
偶然读到为茅盾诞辰一百周年而出版的《茅盾和我》一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在这里面看到了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 臧克家的《往事忆来多》一文中说: 我曾向茅盾先生提出两件文学史上的疑案,请他回答。那是在他乔迁到交道口南三条新居之后了。 第一件事是:关于1935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到达陕北,鲁迅打电报祝贺,多年来报刊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您也落了名字;有的说只有鲁迅一人。到底真相如何? 他没假思索就回答说:“是这样的:关于打电报的事,鲁迅曾经对我提及过;但发电时,他并没有告诉  相似文献   

20.
谢狱 《瞭望》1990,(16)
鲁迅先生爱好古籍、碑帖、笺纸,也欢喜购买一些古铜镜、古钱币,这和他平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 这里仅想就鲁迅买古钱的事,参照《鲁迅日记》,略作一二钩沉的小札。 1913年8月14日《日记》记云:在广文斋买古泉(钱)十八品,银一元。”琉璃厂有专卖古钱的店家,最著名的是“广文斋”,它的创始人为刘三戒,店铺开张于清咸丰五年,由于对古钱的真伪好恶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