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论语&;#183;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一种教育思路。这充分说明孔子认识到学必有所本,而所本的文化典籍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孔子那里,他是想通过“文、行、忠、信”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自始至终。孔子都是把德育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在传统伦理的次序当中,悌是仅次于孝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的成仁之本。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李毓秀的秀才编写了一本启蒙书,名叫《训蒙文》,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编为今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2007年9月份《东方今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知道闫合作的,他对《论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闫合作认为,现在流行的对《论语》的解释,大都不符合孔子和《论语》编著者的本意。他认为,儒学包含孔子的思想,但儒学并不等于孔学;孔学实际上是圣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论语》并不像后人所说的只是记述孔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孔子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选集,它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4.
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该书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以"孝悌、仁爱、诚信、礼仪"为核心。具体阐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虽然是儒家思想的启蒙教育读本,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仍然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忠”这个概念首见于《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对“忠”字的解释可谓多种多样,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人的心志展开论说,强调的是内心的真诚不欺和外在行为的大公无私。汉唐至明清时期,学者们对“忠”意蕴的诠释,具有较之以前明显不同的几个特点,具体说来就是:其一,许多学者都能自觉地运用声训、形训、义训等训诂方法释“忠”;其二,不少学者关于“忠”的训释是结合对《论语》文本的解读而进行的;其三,学者们的训释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点和学派特点。近现代学者释“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荡除旧伦理、建设新道德的时代背景下,勇于剔除附加在忠范畴上的封建意识,并在复归其原初意义的同时,又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忠”这个古老的伦理概念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6,(6):52-52
戴铮在4月26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介绍:战后的日本人几乎不读《论语》,但近来,《论语》在日本的人气重新高涨。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营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他认为,对任何事情的判断标准只有“信、义、仁”三个字,通过《论语》提高自身修养尤为重要。日本学者安陪隆明也指出,人们的内心充满着赤裸裸的欲望,最为缺失的恰是“自省”二字。  相似文献   

7.
经典语录     
正在己无不尽之心为忠,在人无不实之言为信。(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东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论语》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能够在化解单极世界、消除"中国威胁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论语》"罕言"利,但并非不言或否定利,只是强调一切之利皆当"义之与比",追求以正当合义的行为获得财富、摆脱贫贱。《论语》"叩其两端"、重视德治教化的方法和思想,为构建当代先进的道德文化而"化成天下"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价值观的参照。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以不断地对元典进行重新诠释的形式展开的,当代的《论语》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诠释转型,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9.
由《论语》而谓作人毛定之十多年前,我在长沙市中山路一小书摊上,看到有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拿起来随手一翻,翻到了第四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一行字就映入我的眼幕。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接着马...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几乎都是讲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以及做好人再去为官的修养方法与践行的原则、规范。而《论语》尤为强调,做人要注重学习、修养道德,修养要立志,志坚不可更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  相似文献   

11.
孝道之悟     
正近日,我阅读了《小墨香书》系列丛书,读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等句,心中感慨良多。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什么是孝道?在我看来,孝道是侍奉父母的行为准则,包括孝心、孝礼、孝行等内容。在儒家理论里,孝既是仁的根本,又是忠的前提,孝离不开诚,无诚不是真孝。诚跟信有重要的关联,合起来称作诚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们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品官德,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品格、人格操守、职业道德等要素的总和。它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基本的是诚实老实、有信无欺。《说文解字》把"诚"解释为"言行一致",把"信"解释为"人言为信",两字合在一起突出了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道德要求,表明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诚信这一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胡锦涛同志2006年3月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文中,鲜明要求全社会坚持的"八荣八耻"之一,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些重要思想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良好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必须坚持诚实守信,杜绝阳奉阴违现象,把牢固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作为人品官德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3.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基础性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价值判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理均在于此。近年来社会问题频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个根本的培植。道德根本如何培植?按照儒家元典精神,也有一个抓根本的问题,这个根本就是孝道。《论语·学而篇》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诚信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范畴,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其思想内涵及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在我国传统伦理中,诚与信原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始见于《左传》和《周易》。《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明允笃诚”。疏云:“诚,实也”。《易·文言》曰:“修辞立其诚”。疏云:“诚谓诚实”。思孟学派始创诚学。《孟子·离娄》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从而把诚提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按照思孟学派的思想,“不诚无物”,诚乃世界本原及其真实…  相似文献   

16.
说“慎”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说文解字》说,"慎,谨也"。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论语》里随处可见"慎","慎终追远""慎言""慎行""慎思"……中华文化本就有一个"慎"字蕴含其中,慎是一种贯彻始终的优秀品质。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慎"是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拒腐防变的一道防线。要守好这道防线,就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慎初、慎独、慎微。  相似文献   

17.
<正>毅,《说文解字》释为"妄怒、有决",《广韵》作"果敢",在儒家学说中,毅集中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士君子崇高的弘道意识和担当精神。《论语》中直接讲毅的话有两处。一处是学生曾参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士,不可以不具有宏大刚毅的品格,这是因为士肩上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实  相似文献   

18.
<正>《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所论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结集。作为"四书"之一,其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同样深刻而广远。《孟子》一书所体现的高明之处,在于孟子认为,君与民是一体的,君民互不可缺,要想解决天下、国家存在的问题,必须统合来看,整体来解决。要注重君民互利、共利,甚至"民为重,君为轻",把民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此思想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恒产"与人伦教育统合变革的主张。他认为,忽略君  相似文献   

19.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述而》、《雍也》。《学而》、《述而》之"而",历来多释为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又注《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循循"为"次序"。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优良传统,也一向重视道德评判,而忠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先人最常使用的重要尺度和标准之一.孔子开了把忠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重要标准和尺度的先河.迄于战国,忠则流芳百代、不忠则生不如死似已成为士庶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秦汉以降,直至明清,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忠始终都是臧否人物、裁断是非的重要道德标尺.特别是晋以后,根据忠德方面的表现对人作出品行优劣的评判,业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而推崇忠德、旌表忠臣,更为历代士庶所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