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4年9月22日,中国法学会纪念“五四宪法”颁布60周年报告会在京举行。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出席报告会。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作专题报告。鲍绍坤主持报告会并作总结讲话。  相似文献   

2.
建民 《人权》2005,(1):57-57
2004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会议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积极推动人权法制保障不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副主任钱小芊,中国人权研究会名誉会长朱穆之、会长周觉,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刘飏,以及来自全国的50余位人权、法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10,(Z1):123-124
专家档案于沛霖辽宁师范大学原经济法政学院院长、政法学院院长、法学院院长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委员辽宁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于沛霖教授长期从事法理学和宪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治理论、宪政与人权以及行政法治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4.
《甘肃理论学刊》2009,(2):F0002-F0002
龚向和1968年生,湖南邵阳人,法学博士、博士后,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宪政与人权法研究所所长,《东南法学》副主编。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律师、湖南省律师协会行政诉讼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主要从事宪法与人权法研究。近五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等6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著4部,主编、参编教材10部,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馀篇。2008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  相似文献   

5.
齐延平,1968年生于山东昌邑,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宪法学和人权法学。  相似文献   

6.
11月27日至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河北省石家庄联合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副秘书长刘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叔文,河北省委副书记陈玉杰,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永进、张震环、郜永堂、宁全福、张建新,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同志,宪法学界专家学者共130多人出席了会议。宪法和法律实施工作是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相当普遍。如何改进和加强法律实施工作,有效改善法律实施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次研讨会围绕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在新  相似文献   

7.
宪法学始终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人权的保障作为重要内容的学科,而生命权作为人权的首要权利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最根本的权利,是宪法价值的基础和核心,宪法保障生命权是构建法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基础,为实现宪政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生命权的宪法学基础,生命权宪法保护的内涵,在了解世界各国宪法对生命权的规定后,进一步论述了宪法保护生命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权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标志着人权保障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理念层面上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人权入宪实现了从政治理念到法律诉求的转换以及执政理念在宪法学意义上的根本性保障。这一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9.
《人大论坛》2010,(9):20-21
近日,《人大论坛》编辑部就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的“专题询问”课题,访问了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原主任、本刊顾问程湘清。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宪法学领域几位"大家"之中,少不了王叔文一席。王叔文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终身研究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相似文献   

11.
程湘清 《人大论坛》2006,(11):12-13
我是1985年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调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的。其后,我当选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副会长)、顾问。在宪法学研究中,主要根据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需要,也遵照研究会的部署,我做了一些工作。其中,印象深的有三件。  相似文献   

12.
凯尔森的宪法思想根植于其法哲学背景,特别是纯粹法理论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规范的层级结构理论与基础规范的概念。而施密特对凯尔森的批评、对这些批评做出的回应,是理解凯尔森宪法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争论中,存在着部分政治宪法学学者对施密特不成功的“复活”,以及规范宪法学学者对凯尔森一些基本命题的背离。  相似文献   

13.
朱穆之 《人权》2005,(2):2-2
“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是当前人权研究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的大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宪法和人权法制保障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应该是人权研究工作者着重研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颁布的宪法,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保障人民的人权。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更鲜明地表明我国宪法保障人权的实质。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必须遵守执行。中国人民尊重和保障的人权是全体人民的人权,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人权。特别是尊重和保障工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1994年年会于9月15日至20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法学界和从事人大工作的7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正值我国1954年宪法颁布和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之际,代表们就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主题进行了学术讨论。现将讨论的若干理论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1.关于完善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宪法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调整社会重大关系的宪法性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民生的宪法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保障根本人权的宪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许崇德,上海青浦人,著名宪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参加过1954年宪法起草的辅助性工作,曾任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成员,香港、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以及两个特区的筹备委员会委员。1998年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法制讲座。历任中国法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名誉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等职务。是新中国宪法学发展的重要参与人和完政建设的历史见证人。  相似文献   

17.
李世安 《人权》2003,(1):49-50
2002年11月20日-23日,“世界人权研究会”下属“世界人权大会研究所”和“印度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人权教学与研究中心”,在印度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题为“全球化、发展和人权”国际学术研讨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瑞士、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印度的学者63人。大会围绕全球化与人权、全球化与政治制度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大建设》2010,(4):52-53
人民宪政的曙光 “1954年9月20日下午5点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许崇德说:“毛泽东和代表们一起坐在代表席,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投票会。  相似文献   

19.
《人权》2005,(1):2-3
今天.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法学会举办的“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了。我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20.
宪法修正案将“人权”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向转变 ,从根本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百姓的距离拉近。因此 ,“人权”入宪 ,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而且是我国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然而 ,面对“人权”入宪 ,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心存一些疑虑 :一是“人权”虽然入宪 ,但“人权”走出宪法 ,通过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保护法 ,来保障实现人权 ,不知还需要多少时日 ;二是入宪后的“人权” ,仍然比较抽象 ,宪法既未对“人权”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