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为培训接收台湾的干部,华东局在上海成立东渡服务团,同时,十兵团政治部在福州成立台湾干部训练队(简称台训队),队长郑坚,指导员唐光,副队长马志嘉,地点在仓山高湖张齐安村.抽调来自台湾或曾到过台湾的现役军人,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诸多因素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现象。这种"日本情结"在包括电影在内的台湾文化作品、台湾的政坛、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等领域都有许多不同的表现,而形成这种"日本情结"的原因复杂多样。此外,这种"日本情结"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表现在"日本情结"产生的复杂根源决定了台湾社会亲日的长久性;台湾社会的"日本情结"使得两岸在行为上出现了不一致性;"日本情结"加大了外部影响两岸关系的空间;由于"日本情结"的影响所产生的两岸认同的偏差导致两岸未来在统一道路上的整合更加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近日在台湾连锁加盟暨两岸创业大展开幕时表示,为民众提供优质、价廉物美的服务业,将是今后两岸合作的一个主要目标。他说,如何结合台湾经营拓销  相似文献   

4.
严复与台湾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曾经到过台湾,在文章里表达了对日本割台的愤慨,并和台湾板桥林家结亲.台湾学术界对严复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两岸学术交流频繁.严复在台湾的后人在台湾社会和两岸交往中产生一定的影响.严复已经成为两岸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品牌,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廖信忠说,大陆的对台事务官员中,不少人都看过他的书,因为通俗易懂,且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写台湾。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台湾海峡的地理距离和政治文化因素,双方难免会有对彼此的误解、好奇。台湾作家廖信忠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中介商"、"搬运工",他在《我们台湾那些年》一书中,用通俗轻松的大白话,向大陆民众讲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台湾,讲台湾几十年来的剧变。他直白、坦诚、谦虚,也不刻意抬高自己,熟稔在大陆的生存逻辑,声称自己就是在卖文字钱,但依旧保有野心,不希望影响什么精英,影响一下普通民众和官员就好。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人》2009,(2):17-18
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不再绕经第三地而直接通往彼岸,基本实现直接"三通"。空运直航12月15日开通的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西起浙江省东山,东接东亚经台湾至东南亚的B576主干航路,能够有效缩短台湾至大陆北部和中东部城市的空中飞行距离。据  相似文献   

7.
大陆与台湾本就属于同根同脉,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交流对促进两岸友好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参与中国大陆的改革与建设,与大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合作双赢的成果,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本文参考了对台湾高校学生的相关调查数据,着重分析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从多个层面分析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包括各地区的区域意愿等。通过分析给出关于大陆促进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望两岸青年加强来往、加深合作。  相似文献   

8.
江丙坤去世     
正12月10日,前海基会董事长、国民党前副主席江丙坤去世,终年86岁。江丙坤是以两岸关系破冰者的身份为人熟知的。尽管在中国台湾,江丙坤长期主管台湾经贸事务,在政坛上算不上典型意义的大佬。但是,根据为两岸交往所做的贡献,促进两岸实现全面、直接"三通"的江丙坤绝对算得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9.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1979年以来我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30年来无论台海局势如何变化,这一方针从未动摇和改变。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面对"台独"势力的猖獗和两岸复杂严峻的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深入探讨了两岸"三通"实现的艰难历程与原因,认为海峡两岸"三通"之所以能够得以基本实现: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贯彻以"三通"方式促进台湾问题解决和以经济促政治政策成功运用的范例;第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实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必然;第三,两岸民众交流是促进两岸"三通"实现的重要动力;第四,是台湾国民党当局调整大陆政策和台湾人民认同和平发展道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正寻机介入两岸事务长期以来,美国方面的主流意见认为,两岸统一的状况出现,将是因大陆单方面运用武力强行"吞并"台湾所致。但是,近两年来,两岸间经贸交往的程度与速度、人员往来的密度,以及大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程度急剧上升,均促使美方的主要观察人士了解到,这种热络的互动关系所累积的基础,将让台湾主流民意选择与大陆统一的可能性,有逐步提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葛壮 《实事求是》2016,(5):30-34
自从台湾在新世纪伊始的2000年完成了历史上的首次政党轮替,在台湾政权大位上掌控权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国民党黯然下台,并且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又因为相当诡异的"3.19枪案"而让民进党再次执掌大权以来,在陈水扁为首的贪腐势力作祟下,台湾社会经济经历了整整8年的沉沦,以蓝绿双方阵营恶斗不断的政治乱象也在进入本世纪后愈演愈烈。2016年,民进党党魁蔡英文再次通过政党轮替登台,与台湾地区这些年来日渐凸显的所谓"台湾主体意识"紧密相关。本文就此话题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俾人们多视角地增加对两岸情势发展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3.
余川 《江淮》2012,(2):46-47
台湾年轻人张杨乾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花费10分钟在博客上记录自己每日的碳排量。在某天的一篇记录中,他这样记载:搭公交车11公里消耗0.88公斤二氧化碳;搭电梯35层消耗7.63公斤二氧化碳;热水澡15分钟消耗0.42公斤二氧化碳……今天总共消耗12.976公斤二氧化碳。把每天的生活轨迹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直接挂钩,张杨乾是华人第一人。因此在台湾,他被称为"减碳达人",他的"低碳部落格"  相似文献   

14.
从1979年到1991年,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红十字会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帮助,积极谋求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合作,协助中央政府处理海峡两岸间查人转信、探亲访友、家人团聚、处理海难事件、见证遣返等人道事务。两岸红十字会也由此从冷漠对抗,实现了间接合作和直接双向交流,并搭建办理两岸其他事务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央政府与台湾方面建立互信和合作,为两岸关系融冰、缓和与和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霄 《廉政瞭望》2014,(13):60-61
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台湾海峡的地理距离和政治文化因素,双方难免会有对彼此的误解、好奇。台湾作家廖信忠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中介商”、“搬运工”,他在《我们台湾那些年》一书中,用通俗轻松的大白话,向大陆民众讲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台湾.讲台湾几十年来的剧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成果表现为:恢复制度化商谈;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成功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交流交往不断扩大、深化;初步建立两岸互信,实现良性互动,开始处理一些低敏感度的政治问题;实现互利双赢,特别是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显著;马英九当局越来越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民进党放低"台独"调门;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国际社会乐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郝保权 《先锋队》2012,(29):44-45
"一纲四目"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周恩来归纳总结的。"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则是:(1)台湾统一于中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一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促成两岸配合打击"台独""一纲四目"提出的国际背景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18.
声明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坚决制止旨在分裂中国的“台湾独立”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声明揭露了陈水扁四年前信誓旦旦地作出的所谓“四不一没有”承诺。四年来,陈水扁的所作所为表明,他自食其言、毫无诚信。他说不会宣布“台独”,却纠集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台独”活动。他说不会改变所谓“国号”,却不断鼓噪“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他说不会将“两国论入宪”,却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他说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却千方百计地利用公投进行“台独”活动。他说没有废除“国统会…  相似文献   

19.
胡云 《理论导报》2013,(5):26-28
道教作为中国现行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是能够联结海峡两岸人民"民族心理"和情感的重要纽带。江西道教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努力扩大赣台道教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对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争取台湾民心、抵制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6,(11)
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战略与政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提出至1979年新时期之始宣告放弃,经历了30年的历史演变。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战略因应两岸各自的政治经济情形、两岸各自的两岸关系政策以及冷战时期国际形势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有所调整,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虽然该战略与政策的实施,并未打破两岸全面对立与完全隔离的状态,但其阶段性功效以及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却为新时期"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新战略的出台,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性条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