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根据1954年日内瓦会议协议,老挝于1955年将进行全民选举。美国将老挝视为在印度支那地区防范共产党势力发展的重要阵地。为使老挝新政府成为一个亲西方的反共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美国在将老挝纳入其冷战轨道的同时,也破坏了老挝的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面对美国支持的文翁一诺萨万派与中苏北越支持的富马中立派和巴特寮之间激战的老挝局面,肯尼迪政府做出政治解决的决定。日内瓦会议期间,它一面进行政治谈判,同时考虑在以和平手段无法维护其利益时进行军事干涉的两手准备。肯尼迪政府坚持谈判和推动老挝联合政府的组建,为和平解决老挝危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1973年1月27日,签署了针对越南的“巴黎和平协议”后,2月21日在老挝万象也签署了有关老挝的协议,签约双方是老挝的皇家政府和老挝爱国力量“巴特寮”(Pathet Lao)的代表。双方此前已经斗争了近20年。老挝的国内冲突与邻国越南共产党领导的越盟(Viet Minh)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越盟成立于太平洋战争之后,越南反抗法国统治的印度支那战争的初期,老挝的革命组织老挝爱国阵线是越盟的下属支部。 根据1954年7月“日内瓦印度支那协议”(Geneva Agreements on Indochina)中对越南的分界规定,老挝东北部成为越南共产党要推翻西贡政权运送军事人员和…  相似文献   

4.
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以后,美国开始关注老挝国内局势的发展,将老挝看作其在东南亚防御共产主义影响的重要缓冲地带,积极扶植符合其利益要求的代理人上台。美国为确保老挝保守势力取得1958年补充选举的胜利投入了大量的援助。尽管如此,选举结果却违背了美国的初衷,暴露了美国对老挝政策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我近40年的外交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参与和主管中越关系事务,其间担任驻老挝大使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时间虽短暂,但老挝这个宁静祥和的国度和淳朴善良的人民仍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和难忘的印象,退休后总想能再次重返老挝,看看那里发生的变化,会见当年的老朋友。不久前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冷战初期,老挝本不是美国东南亚政策的重点问题,但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对老挝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直至派出地面部队进行干涉。这一问题值得深思。国外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推介,应有助于推动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更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试析美朝达成核协议后的东北亚新态势张如海美国和朝鲜去年10月21日在日内瓦正式签署了关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的签署,成为东北亚地区走向缓和的新契机,并使该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战后以来最微妙的变化。本文试图对东北亚地区有关各国的政策意图及相互...  相似文献   

8.
新千年联合国第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第 5 6届人权会议 4月 2 8日在日内瓦落下帷幕。由于美国在此次会议上继续坚持对抗立场 ,再次提出反华人权提案 ,中国被迫进行反击 ,中美之间又进行了一轮干涉与反干涉的激烈较量。但斗争的结果同以往一样 ,美国以对抗开始 ,以失败告终 ,经过长时间精心炮制的反华人权提案再一次被打掉。从 1990年第 46届人权会以来 ,中国面对美国挑衅九战九捷的战绩和美国屡战屡败的下场雄辩地证明 ,世事自有公论、潮流不可抗拒。今年是千禧之年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已于 4月 3日向联大提交了题为《我们的人民 :2 1世…  相似文献   

9.
美国自阿富汗的撤军不大可能实行“零驻军”,而是在塑造“负责任的撤军’’形象的同时,尽量实现阿富汗问题的“阿富汗化”。撤军后,在“美阿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美国将实行“有限的长期驻军”,对阿进行有限度的经济援助,并力图主导阿富汗的和解进程。同时,美国将会鼓动阿富汗邻国等更积极的参与到阿富汗事务中来。再考虑到美国的国际地位与对外干涉的历史,撒军后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影响虽将会有一定的减弱,但仍将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试析美朝达成核协议后的东北亚新态势张如海美国和朝鲜去年10月21日在日内瓦正式签署了关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框架协议的签署,成为东北亚地区走向缓和的新契机,并使该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战后以来最微妙的变化。本文试图对东北亚地区有关各国的政策意图及相互...  相似文献   

11.
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的10年是中国和柬埔寨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彼此缺乏了解到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的过程。在冷战时期,中国领导人视美国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他们对外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为了反对和削弱美国这个主要敌人,中国领导人在外交领域中运用统一战线策略,分化对手并争取中立势力。就柬埔寨而言,中国领导人的主要考虑就是如何赢得西哈努克对中国的好感,争取他的合作,防止柬埔寨加入美国组织的反华包围圈。此外,中国领导人也希望通过柬埔寨来扩大中国在亚非中立国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越战后美国对印支难民的安置与其地区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印支3国(越南、柬埔寨、老挝)1975年后出现的难民潮中,有大批人移居美国。美国出于现实利益需要和人道主义原则而接纳了他们。最初的难民在经过收容中心后,被安置到全国不同的居留地。他们跟着又与后来的难民分别通过家庭团聚、政府的"疏散政策"以及重择高福利居留地等方式,先后进行"二度移民",从而形成了印支难民在美国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这一分布是高度不平衡的,高集中性的。  相似文献   

13.
British policy in Eastern Asia, 1948-55, aimed to combine the attainment of change leading to stability, to be secured through cooperating with nationalism against the growing threat from communism. After initial errors,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revealed realism and flexibility, as shown in policies towards Burma, Malaya, and China. As regards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dominated decisionmaking and British views were rather negative towards the viability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onger term and towards economic revival. The collapse of French authority in Indo-China pushed Anthony Eden towards compromise with the communist powers at the Geneva conference in 1954: Britain diverged from the US in supporting a strictly defensive alliance (SEATO), which was linked with an ambivalent approach to the future of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相似文献   

14.
British policy in Eastern Asia, 1948–55, aimed to combine the attainment of change leading to stability, to be secured through cooperating with nationalism against the growing threat from communism. After initial errors,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revealed realism and flexibility, as shown in policies towards Burma, Malaya, and China. As regards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dominated decisionmaking and British views were rather negative towards the viability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onger term and towards economic revival. The collapse of French authority in Indo-China pushed Anthony Eden towards compromise with the communist powers at the Geneva conference in 1954: Britain diverged from the US in supporting a strictly defensive alliance (SEATO), which was linked with an ambivalent approach to the future of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相似文献   

15.
Review Article - 'Beyond Vietnam': The United States, Laos and Cambodia in the Johnson Years by Matthew Jones; Book Reviews.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0月26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会议上,老挝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58个成员国。老挝是东盟国家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也是东盟国家中最后一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老挝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相似文献   

17.
邓峰 《东北亚论坛》2005,14(1):72-75
自 1789年第 1部关税法颁布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贯穿于美国关税及贸易法案中的主线。从1828年的可憎关税法至 1930年的斯慕特—霍利关税法,美国顽固地推行高关税政策。即使南北战争前的一段低关税时期,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1934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使关税不再通过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由总统与他国的贸易谈判来确立。但国会在贸易上的立法权直接决定了总统在谈判中的关税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贸易法取代了关税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美国大力倡导自由多边贸易政策,但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局限性使之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8.
《Diplomacy & Statecraft》2007,18(2):369-392
Ireland had significant pull in domestic American politics, but was a minor power in world affairs. The Irish influence was inverse to th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had with the United Kingdom. In 1964, these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factors converged when Eamon de Valera, the American born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made one last tour of the United States. Lyndon Johnson used the trip to his political advantage without harming th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enjoyed with the United Kingdom. Johnson showed a skillful touch in both the diplomacy and politics that went along with this visit, challenging dominant views about his competence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