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民文化权益的基础,它由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文化成果、文化成果收益受到法律保护、传承本民族或本地区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接受基本文化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权利组成。发达国家在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上走在中国前面,"一切为了权利"、适合的制度模式、科学的标准化及开发式社会参与等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在法治中国当下,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需要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组织、机制与体制创新,完善公民文化参与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及加快公共文化权益立法保障工作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虽然脱胎于文化事业理论,却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理论范式和政策逻辑,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架构知识",形成重构政府、社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模式的原则,并成为推动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从事业体制下一元化行政命令体系向市场体制下多元化契约体系转型的理论共识和政策措施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公共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共教育的大发展,培养多元化服务主体成为公共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本文从一元化公共教育服务主体“失灵”的现实状况及其原因分析入手,阐述了发展多元化公共教育服务主体的理论,着重探索一些教育服务主体的形态及其功能结构。一、一元化公共教育服务主体的“失灵”公共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一元化公共教育服务主体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必须进行改革。1.一元化公共教育服务主体“失灵”现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具有多样性特点、多元化需求,加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及其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就必须有多样化的优质教育。然而,长期…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保障公民基本人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路径。在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与标准化、均等化内在传导机理的基础上,立足于湖北省各地市(州)年鉴数据及3地市(州)450份微观样本数据,发现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落实缓慢且执行监督及评估反馈机制不健全等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而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则表现为湖北省不同区域、城乡、群体间供给水平的差异及供需结构的"非对称性矛盾"。通过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加强标准化均等化制度体系及组织协调机制建设,完善财政保障与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需求导向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推进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绩效评估与奖励问责进程,可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5.
论公共理性及其生成——一个公民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多元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既成事实,以能为理性公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消解理性多元化造成的社会分裂和冲突的社会场景下,公共理性呼之欲出。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不是理性的公共运用,而是从私人理性中生长出来的,是公民理性的一种重叠和交叉及其运用。基于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何以可能的条件寓于公民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社区功能日趋丰富的背景下,传统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城市街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治理模式是城市街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创新路径,而复合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组织在供给过程中形成合作互动关系,在合作互动中实现有效供给。在公共文化服务利益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服务功能及主体多元化与制度环境建构等因素作用下,通过组织性质重塑、主体间关系重构、内容与形式重组等自主创新策略的运用,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形成了具有复合治理特征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南湖模式"。该模式为当前我国城市街区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中心是今天中国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宗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是人民的自主参与和自我建设。更好地发挥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政府不仅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且要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组织人民、动员人民中的作用,让人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政治沟通模式的变迁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其完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中国由政治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变,政治沟通逐渐脱离原来的单通道一元化模式而向混合型多元化模式演进.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政治沟通模式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指出这一变迁对于党群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由此给出完善现行政治沟通模式的具体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党群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部门的视角出发,全体公民享有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即最大程度实现了其在特定阶段的有效性。而对全体公民而言,任何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暗含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内涵的有限性,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体现了现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更完善的境界。因此从根本上说.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与有限性体现的乃是现代政府与公民的新型关系,是“小政府、大社会”以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种具象表达。  相似文献   

10.
管若松  徐望 《群众》2013,(7):66-67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供给全体公民公共服务的一大内容,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体现政府文化建设的普惠度与相关制度设计的公正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服务业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保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是党和政府面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和均等服务的有效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戴珩 《群众》2013,(12):55-56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文化馆是中国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包括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文化馆体系包括了省、市、县级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  相似文献   

12.
王桂芬 《前沿》2013,(20):4-6
当下中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共产党员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形成了强大冲击,一元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和解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时代共产党员价值观建设,必须首先提炼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共产党员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观能与充满包容性的新时期共产党员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统一在党员价值观建设领域.多元文化时代共产党员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开放兼容的有机统一体,贯穿于党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以及走群众路线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3.
论公民社会公共交易功能的机理及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机制解决公共事务和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交易的过程。各利益相关方平等、充分、合理地进行公共交易.进而达到令各方接受的均衡交易结果,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的自组织结构体系,有能使公共交易规则具有现实性、增进公共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强迫公共交易的发生以及降低公共交易费用等四种机理。公民社会的公共交易功能与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实现对公民社会的有效引导,使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全民为服务对象、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集成、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的有效途径。近日,常熟市政协围绕这一课题,积极组织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并针对常熟市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六点建议。一、切实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充分尊重规律,以极大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培育和积累。因此,创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示范区",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其中社会组织基本是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生产者,在我国目前这一组织群体还处于起步阶段,是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补充,是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6.
理性多元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客观事实,极大地削弱了依靠强力和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功能,使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秉持不同价值观的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达成"理性和解",变得愈发困难,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和谐。公共理性精神是实现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石。中国长时期的封建专制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以及新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全能型国家体制的路径依赖效应,影响着中国社会公共理性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许思文  薛继坤 《群众》2011,(3):52-53
所谓公益性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全体公民不论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身份差异如何,都能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结果大致均等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它所强调的核心是每个公民获得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机会和效果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只有深刻理解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推进公益性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我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化社会与城乡互动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被置于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流动空间中,形成流动性的文化服务。流动空间中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文化诉求特点,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需要从流动空间视角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发展,在空间上营造灵活多变的组合空间,在功能上拓展复合型美学价值功能,在业态上培育新型特色服务内容,在主体上促进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创造。实施依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场景化的创新空间、统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拓展外部公共文化资源、构建政府引导下多元力量参与的社会化运营机制等对策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资源整合、场馆共享、功能再造,达到整体优势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9.
高萍美 《前沿》2013,(11):12-16
当前国内有关公民意识的文献已浩如烟海,这部分反映了公民意识概念的流行和本身的复杂性,部分反映了公民意识对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与必然性。通过对西方公民文化历史变迁中公民意识概念的历史性考察以及对现代中国公民意识本土化概念的共时性比较,可以得出公民意识的本质内涵是独立自主意识与公共理性精神的统一体,并且是由历史纵向维度、地理层级维度与横向社会实践形态维度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体系,有其自身内在逻辑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20.
海南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建两大体系,着力抓好五大工程,尽快把海南建成发展理念科学、公民素质领先、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人才荟萃、文化设施配套、文化服务完备、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有序、文化体制先进、文化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中上的“文化海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